命运多舛,诗树长青

来源 :章回小说·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方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三个年头了,回忆起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是这样的清晰、明快和温馨,似饮甘泉,如沐春风,至今仍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与方牧先生相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一天,一位文友说要带我去认识一下四十年代就享誉我国东南诗坛的前辈,我想诗人肯定是风流倜傥,光采照人的,见一面也好。于是我随这位文友来到一个专为他人代写书信,状纸的摊子上,当我见到方牧先生时,与我想像的反差太大了,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瘦骨嶙峋,脸上写满了沧桑,举止稍有迟钝,不善言辞的老人,竟然就是遐迩闻名的诗人。
  当我的文友向方牧先生介绍了我,当他知道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喜欢写点诗歌、散文,连说“很好,很好”。 就这样我们就开始讲文学,聊诗歌,本来寡言少语的方牧先生一谈到诗歌,是那样的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从诗歌的起源、变迁,古体诗的韵律及现代诗的意境,话题广泛,条分缕析,有如醍醐灌顶,启我心智大开。通过二个小时的接触,彻底改变了对方牧先生表像带给我的困惑,有了要结交他的冲动。
  后来我与方牧先生成了忘年之交,无话不谈,讨论的最多自然是人生的感悟,诗歌的美感,诗词的发展等等,随着深入交往,才了解方牧先生文学功底深厚,阅历丰富,知识广博,才思敏捷,年仅十六岁就出版了十五万字的小说《青春》,尤其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不仅写古体诗词,也写现代新诗,既擅长短诗,更工于长诗,他的诗作委婉含蓄,蕴意深邃,清新隽永,超尘拔俗。四十年代方牧先生在上海创办了“文学导报” ,与巴金、叶圣陶、臧克家、戈宝权等文坛大咖均有交往。在《文汇报》、《大公报》、《时代日报》、《文坛》、《春秋》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作。曾辗转在《当代日报》、《西湖日报》、《大华日报》、《天行报》等担任编辑工作。
  方牧先生虽然才华横溢,卓尔不凡,但是经历坎坷,命运多舛,就连他的作品也是屡遭厄运,难见天日。四十年代中期,方牧先生豪情澎湃,诗如涌泉,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时代,正当上海《诗时代》编辑了他的三部诗集,准备出版时,不料抗日战争暴发,诗集版本毁于战火,因未留底稿,散失殆尽。他写了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收获的季节》,共十部,已完成了六十万字,因长期颠沛流离,携带不便,把手稿放在朋友家保管,朋友妻子目不识丁,把手稿当作点煤炉的引子付之一炬。他把精心写就的一千多首诗作委托其母亲保管,由于其母年迈健忘,一直记不起诗稿藏放在哪里了,泥牛入海,下落不明,精神上的打击接踵而来,更为可怕的是他还被莫名其妙地错划为右派,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牢狱生活。
  方牧先生出狱以后,在家乡西门大队务农,由于身体每况愈下,一段时间意志消沉,生活困頓,封笔不再写作。身体羸弱的他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只得代笔写文糊口。我到过他居住的地方,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可是到处堆满了各种书籍,连床上也被占去大半,以书为伴,安贫若素,我曾多次提出资助给他,都遭到他的断然拒绝。
  后来不少人知道他满腹经伦,博古通今,写得一手好诗,慕名前来拜他为师,龙游籍著名诗人、中华诗词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峰曾师从方牧先生。后来他还创办了“后浪诗社”,任诗社社长,并编印《跨世纪诗报》、《后浪诗丛》,对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向其求教,他都来者不拒,诲人不倦,精心为我们修改诗稿,使我们获益良多。他经常教导我们:“好的文字是从我们的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有生命力的。”他还曾送我一本《王力文集》,虽然书页早已泛黄,但我一直珍藏,经常翻阅。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方牧先生又开始诗歌写作,象沉寂多时的火山迸发一样,笔耕不辍,进入了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峰期,写下了很多脍灸人口的诗歌。《龙吟》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诗歌“绿色的伞子”,后长篇系列组诗“龙的诞生” 发表了,作为一个古稀老人,还是这样热情奔放,充满激情,写出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好诗,倾注了对祖国、对家乡爱的情愫。
  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方牧先生走完了他那充满传奇,历经沧桑,色彩斑斓的一生。他在“生前遗嘱” 一诗中写道:“祝我安息吧,生前没什么财产留给你,连榻榻咪也是用报废了的书报筑成,上面写满了被扭曲的历史。且莫嘲笑我的寒酸,就连这些破破烂烂,有朝一日,也会当作丢不开的宝贝。”是的,方牧先生是贫寒的,孑然一生,屡受挫折,身无长物,晚景凄凉,但是也是富有的,他给我们留下无数的精神财富,一九九九年七月,由世界华文诗库出版的方牧先生诗集《让你啼听》问世了,受到不少名家的好评。
  诗是他的生命,生命是他的诗,方牧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的诗树长青,永远根植在我们的心中。
其他文献
透过硝烟的朝阳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仲夏的一个黄昏,此时,离日本天皇向全世界举起那面具有历史意义的白旗尚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驻扎在大别山腹地管家渡小镇上的日军,在佐佐木的中佐的带领下,执行例行的巡山任务时,在镇外那条名叫石笋冲的山谷里,与一支没弄清来历与番号的抗日武装面对面目地走到了一起。  双方是不期而遇的,因此,都有点儿措手不及,在那个幽深、狭长的山间谷地里,谁也无法摆开交战的阵势,便匆匆地
期刊
一、追车风波  江城形如牛角梢,依山傍水,一半枕着大江,一半伸进黄海。这里除了盛产江鲜海鲜,还是远近闻名的“美人窝”,由于吃的是海鲜,喝的是甘洌的江水,这里的女娃儿都出落得十分水灵。远近的小伙子,都以娶个江城的媳妇儿为荣,就是从大都市跑来江城做生意的外地客商和鱼贩子,本来只想到这里来赚点钱就拍拍屁股走人的,没承想看到江城那些漂亮白嫩的女娃儿,就挪不动腿了,没结婚的自然就成了倒插门儿的女婿。娶过老婆
期刊
闹灾的海  公元一九九零年夏天。  五十岁的王长发有条不大不小的木壳船,雇了三名船工下蟹网,逮那种一斤二三两重的盖儿灰肚白的梭子蟹。  梭子蟹味道鲜美,有钱的没钱的都乐意吃,是海鲜里的高档品种。  每天,他们都下五十几块网,蜿蜒几海里。一个潮汐过去(六小时左右)开始拔网,张钳舞剪的梭子蟹便陆续露出水面耍威风。每天的收获都是两千多斤,卖四千多元。挺好的效益!可是,好景不长,受到了一种东西的干扰,最后
期刊
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孩子放假回家。  农历年二〇一三年腊月廿五,即公历2014年1月25日,上午,强叔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  “爸爸:我就要从深圳回来了。准备过年了,明天下午可以到!”冬生说。  “好的。路上小心。苗苗和玉英好吗?”强叔高兴地说。  “好哇。爷爷!你好吗!准备好吃啊!”苗苗撒娇地说。  “麻烦爷爷准备什么?我们什么都准备了!”手机里传来玉英喝斥苗苗的声音。  ……  强叔姓马
期刊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玛格丽特· 德拉布尔是两位在英国文坛享誉盛名的女性作家。从伍尔夫的经典主人公达罗威夫人吸取了灵感,德拉布尔有意在《人到中年》中塑造了一位生活在当代英国版的女主人凯特· 阿姆斯特朗并且设计她在小说结尾也举办了一场聚会来对伍尔夫的小说进行戏仿,暗示通过人与人的联结在混乱无序中也能产生秩序。  关 键 词:聚会 戏仿 联结 混乱  作为英国文学界享誉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的弗吉尼亚
期刊
1  一九四五年春天,陈彩英刚进十七岁,日本人逼近了潼关,社会上谣言四起,日本人要突袭潼关,攻占西安。陈家庄的人,人心惶惶,他们把金银珠宝藏起来,把家属送到陕北、甘肃、青海等较安全的地方,时刻做好逃离的准备。只有陈彩英他们几家,没准备逃,过着日升而出、日落而归的生活。  早晨,陈彩英梳妆洗漱完毕,吃过早饭,暖和了,端着一盆脏衣服,向小金河走来。阳春三月,山上、河旁盛开着桃花、梨花,粉红的,雪白的,
期刊
儿啊,去打瓶油吃吧……”娘哆嗦着手,将油瓶和两毛钱递到我手里,“娘,外头国共正打的紧呐,形式不好哟,我看还是别……”一抬头,却望见母亲花白的银发蓬乱地飘散在双颊,深深凹陷的眼睛散发着深邃的忧伤,在饥饿的煎熬中她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好……”我最终还是应了她。  我接过钱和油瓶,向瓦房前的母亲挥手告别,我愈走愈远,猛回头,远远地望着憔悴的母亲连同那黯淡的红瓦房,隐匿在橘红色的夕阳下,幻化成一个虚无缥
期刊
摘 要:语义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历经100多年的发展,步入多元化发展的现代语义学阶段。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是当今语义学研究的两大重要领域。句子语义学更是取得较多突破,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是形式语义学、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本文将以《阿凡达》字幕翻译为蓝本,从会话含义理论角度解读句子语义学。  关 键 词:语义学 句子语义学 会话含义理论 阿凡达  一、语义学的发展  语义学是一门古老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作文课上,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作文的积极性,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  关 键 词:小学写作教学 认知规律 个性创造  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可是,作文课上学生却常常眉头紧锁,敷衍了事。而我们的教学方法陈旧,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
期刊
摘 要:物哀作为日本的独特审美意识表现在日本文学创作的各种形式中,川端康成继承了这一传统审美观,其作品总是流露、充溢着一种淡淡的纤细的哀愁。掌小说是川端文学创作的缩影,本文通过对其掌小说的研究,考察了日本文化同掌小说中物哀美的联系,发掘川端东方式悲剧美的内涵。  关 键 词:物哀 自然美 虚无  在日本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坛上,川端文学以其与日本传统美建立的密切联系而一直被人们视为绚丽的奇葩。川端康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