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诗歌中也有叙事,但叙得不实,不细,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叙述得一清二楚,纤毫毕现。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只是粗线条的概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至于刘兰芝是如何“学织素”“学裁衣”“裁什么衣”,均语焉不详。诗歌中也有描写,但描写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把景物当作自己寄附感情的载体。景为表象,情为内核;景为外壳,情為中坚;景为宾卒,情为渠帅。
  诗歌也可以议论,但过多的“直抒胸臆”,臧否褒贬并不可取。诗歌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读者能参与诗句内涵的再创造,再拓展,再延伸。
  诗言志,歌咏情,读诗须读出诗人隐贮于字里行间深处的“志”和“情”,“意”和“感”,“旨”和“核”,方可谓之“真读诗”“真品诗”。从诗中去欣赏情节或识见,都只是赏诗的末技。
  如何才能深刻而精准地品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从标题中寻找含有诗人情感体验的字眼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一看标题,就知杜甫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喜”。
  类似的如刘禹锡的《伤愚溪》一诗,标题中直接标示出了一个“伤”,可推知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哀伤”“悲伤”,是为柳宗元的坎坷命运而感到凄伤、悲惋。
  二、从诗句中寻找含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末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都直接出现了“愁”字,因此可以推断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均为“愁”,只不过一个是写儿女情愁,一个是写亡国哀愁。
  三、从熟悉的诗人、时代推知诗歌的情感
  如我们所熟知的杜甫,其诗的主要感情大都是“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因此,我们读杜甫的诗,就可以以此为基调去揣知杜甫不同诗篇中不同的“悲伤”。
  当然,杜甫的诗作中也有少量的诗写得清新,清丽,清爽,轻松。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一扫沉郁顿挫,体现了诗人的轻松、愉快、欣喜、宁静之情。但这类“闲适愉悦”之诗在杜甫诗中显然是少之又少的。
  宋代诗人、词人,大都怀有爱国主义激情,充满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嗟叹、怨愤。陆游如此,辛弃疾如此,苏轼、杨万里亦是如此。
  四、从意象入手推知诗人感情
  如果诗歌中出现了“兰”“菊”等意象,其情感大都含有高雅脱俗之意。如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表现了屈原卓尔不群、高尚清洁的人品和情操。
  “沙鸥”的意象一般表现人的飘零或感伤,如杜甫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天之辽阔,地之旷远,更显鸥鸟的孤单、孤独、孤寂、孤苦。
  五、从意境特点推知诗人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通过一组昏暗、衰败、僻远、荒凉、冷寂的意象营造出落魄、坎坷、悲哀、凄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漂泊天涯,孤苦疲惫的哀伤。
  而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用清新、明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恬淡、惬意、自由、欣喜。
  因象成境,借境注情,情由境爆,境以情溢,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同一个意境中不同意象的“共性”,从不同的意象中找“情感公分母”及“情愫公约数”,异中求同,情意自明。
  六、从用典推知诗人情感
  苏轼诗“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中的“舞雩风”出自《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可知作者是要通过该诗表达自己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失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自在,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而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通过引用廉颇“一饭三遗屎”的典故,说明自己怀才不遇,虚度年华,功业难成的绝望和悲哀。
  七、从题干中把握诗作负载的感情
  如陶渊明《杂诗》的:“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绶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其题干云:“与《饮酒·结庐在人境》相比,本诗描写隐居生活之乐的角度有何不同?”
  这个“题干”就直接点出了此诗的思想感情为“描写隐居生活之乐”。
  八、从名家评论中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晏殊的《喜迁莺》:“烛飘花,香掩烬,中夜酒初醒。画楼残点两三声,窗外月胧明。晓帘重,惊鹊去,好梦不知何处。南国春色已归来,庭树有寒梅。”
  题干:有诗家评论,本词“通篇始终不说破离情,而离情自然从画面中流出”,手法极其高妙,请简要分析。
  此题干,直接把诗歌饱含的“离情”交代给了读者和考生。
  九、从诗歌中的“期望”推知诗人感情
  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末尾,表达出来的期望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此诗的核心情感是珍爱生命,珍视亲情、友情。
  多途径揣摩和品悟诗的思想感情,对我们学习语文,提高成绩,熏染人品以及净化感情,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湖北省麻城市实验高中】
其他文献
这里所说的读书笔记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创造性地完成领会、揣摩、评议、识记等群文阅读目标。组织形式以点拨、讲授和讨论为主。  读书笔记阅读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记”不同。这里的教,主要是教记笔记的方法和阅读重点的指导;在“学”的方面更注重自学和讨论,注重探索和创新。从所选群文来看是先学后教,教以学为基础,克服了教的主观性、盲目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
期刊
2016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67岁的生日。和往年一样,凌晨的寒意,挡不住游人的热情,天安门广场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等待着旭日与国旗同升的时刻。其实,天安门广场平时的升旗仪式和降旗仪式也有大批游客观看,只是国庆的升旗仪式更加隆重、庄严,所以前来观看的游客更多。  我去天安门广场观看过多少次升旗仪式已经记不清了,但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去观看升国旗仪式时,凌晨三点就起床了。仪仗队一出,整个广场
期刊
在高考的影响下,“怎么改”决定了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写”。因此,作文批改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有正确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那么当今的高中作文教学将会迎来一片光明。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多年来已经生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文批改习惯和赋分思维,对某些类型的作文“先入为主”,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批改标准。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实践摸索的有效经验,同时又是故步自封式的单一化,容易扼杀学生写作
期刊
纵观现代课堂,从羊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导学式,到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式,再到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式,其教学活动的核心精髓是相通的,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  笔者认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必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学生的参与度高。  要体现以生为本,就要放宽学生的活动时间,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参与时间、参与机会和参与人数越多,就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就越能实现课堂
期刊
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如果我们打破对个性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也开花”的显著成效。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它充满了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目前,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探究的主流。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我们不妨把赏识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血泊、供应、噩耗、情谊、捣米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3.发现前三段“劝慰——回忆——抒情”这一相同的结构方式,领悟文章“不同句式抒发真情”的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难点】  朗读、理解课文,领悟并运用文章“不同句式抒发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背景导入  1950年美国
期刊
程翔老师是我所仰慕的一位名师,也是影响我职业生涯的名师,回忆起与程老师的几次会面,我感慨良多。  程老师是我上中学时所用课本的编者之一,但真正听说程老师的大名是在大学阶段。程老师是我们山东走出去的名师,我大学的老师和曾经就读于程老师所教的中学的同学经常提起他。但那時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亲见,真正与程老师见面是在2004年。  2004年,“创新写作”课题组在山东菏泽东明举行会议,因在菏泽市内,因此
期刊
近几年,如果去某所中学摆摊提供高考过后的咨询,又赶上学校仅仅是让学生返校,家长没来开会,很少有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当然,学生不主动咨询的原因有很多:或是性格内向,不敢主动询问;或是觉得自己考得不够理想,羞于张口;或是根本不知道该咨询什么。  不少来咨询的家长则直接问:“你们学校哪个专業最好?”这恐怕代表了不少家长和考生的心态。费力解释“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恐怕并不奏效
期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最本真的状态。我们不应回避现在中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现状,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沦为纯粹的实用主义者。  重视对中学生内心情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面前让他们拥有对生活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命题。笔者以《雨巷》的教学为契机,就此做了些许尝试。在课堂中,笔者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完
期刊
目前,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太注重考试成绩,由于作文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于是,作文教学只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有的学生在作文中不得不制造悲情:要么是家人不幸遇难,要么就是自己遭受灭顶之灾,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有的学生为了迎合老师,通篇故作深沉的“成人腔”;有的则为了制造亮点而诋毁他人……  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不见了,真情实感没有了。长此下去,本应充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