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小学数学建模教学

来源 :大众科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模型思想的渗透,通过有效的建模教学促进学生相关素养发展。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植树问题》为例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建模教学;植树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表中中将模型思想列为核心素养要素之一,并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模型思想的渗透,通过有效的建模教学促进学生相关素养发展。植树问题模型是小学高段最重要的模型之一,以下以此为例来简要探讨模型思想的在教学中的渗透,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化繁为简,便于操作探究
  教材上首先以例题的形式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即“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树?”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起点,进而循序渐进地掌握模型本质,可以化繁为简,以方便接下来的操作探究。实际上,即先让学生思考“在20米长的路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学生看到简化后的问题时,会相对较易得到正确答案,但一般并非是通过正式的建模并且找到其间的规律(即理解模型本质),事实上,从实际教学来看,不少学生由于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看到题目后很会不假思索的想:全长÷间隔长度=棵数,所以一共需要20÷5=4棵樹苗,这个想当然的答案是错误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合理的引导点拨,按照教材上的思路,可以采取图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模型的本质。我们看下一环节。
  二、图形结合,帮助直观理解
  数学模型中包涵的规律往往是抽象的,对于以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占据主导的小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理解上的难度,因此通过图形结合的方式将模型中包涵的规律直观呈现出来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植树问题而言,可以利用线段图来直观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如下图所示,学生可以发直观地看到分为4段的线段却有5个节点,即有4段间隔的小路需要栽5棵树:
  这时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发现规律:20÷5=4,也就是总长÷间隔=间隔数,而种树棵树就等于间隔数+1=种树棵数,用25m来验证也是如此。这就是植树问题中包涵的数学规律,也即为数学模型的本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从简单到复杂,找出一般性的规律,如下表所示:
  列出上表后,稍加观察学生便可以发现“总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两端栽)”这一规律,进而得出:全长20米的小路需要栽种20÷4+1=5棵树。
  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算作图形结合,其好处就在于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发现规律,一般来说线段图最为常用,也最具效果,但列表法也自有特点,有助于学生发展和掌握规律,可以作为辅助性的一环。
  三、观察对比,体会模型特征
  在总结出数学规律,接下来即是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体会模型的特征从而切实掌握模型本质。这里所说的观察对比,主要是指根据变异学习理论,呈现模型的变式,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教材上分别以例2和做一做中的第2题来呈现另外两种情况,可将其作为习题用于加深和巩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自己画出三种情况下的线段图(及表格图),并得出答案,发现规律,在观察和比较中掌握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上一环节中所讨论的是两端都种的情况,有此基础,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其他两种情况是不难的。但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最终触摸到并把握住问题的本质。以下是这一环节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为什么都是在长20米的路的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却会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4段。”
  师:“对,也可说是4个间隔。可以列出个算式吗?”
  生:“20÷5=4(段)”
  师:“好,20里面有4个5,在这个基础上想,为什么三种方案的植树棵树却不一样?棵树和段数有什么关系?”
  生:“当两端都种树时,棵树等于段数+1。当只有一端种时,一段对应1棵树。当两端都不种时,棵树等于段数减1。”
  至此,可以基本上全面彰示了植树问题的普遍性规律和模型特征。接下来则趁热打铁,进行适当的巩固拓展,力求达到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模型的目的。
  综上,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植树问题》为例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施过程。事实上,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当然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需要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不断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文一己之见,尚盼同仁指教。
  参考文献:
  [1]德吉. 解析小学数学植树问题[J]. 西藏教育, 2016(9):30-31.
  [2]刘丽秋.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植树问题"教学为例[J]. 考试周刊, 2017(66):115-115.
  [3]代金凤. 构建模型提升能力发散思维——例谈小学数学中的“植树问题”[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3):110-11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如何促进语文有效教学成为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小学生生性活泼、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些特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但是由于小学生意志力较差和生活经验匮乏,导致其对语文的学习和掌握需要通过一定策略的指导才能达成。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呢?笔者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试从转变教学理念、营造宽松教学环境和以单元教材为基础、深入发掘课本内涵和创
期刊
摘 要:本文作者对于微课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多有研究,并且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际的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仅结合自己的经验,简要地论述一下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关键词:微课;小学科学;课前预习;兴趣;释疑解惑  从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的视角看,各国对小学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小学科学教育的历史至少有一个世纪了。然而
期刊
摘 要: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这一要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逐渐突显出来。因此,本文将谈一谈应该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开展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华罗庚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数学产生神秘难懂、枯燥无味的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毋庸置疑,数学学科与实际生
期刊
摘 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学水平。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完美契合了现代学生学习心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而群文阅读正是新课改背景下衍生了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中运用群文阅读教学,在增强思维、语言运用、审美意识、文化传承等方面有具大的优势,是使学生养成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摘 要:现阶段的初中教育不断受到新课标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在初中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班主任面向每一个学生,运用教书育人的方式来实现班级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关键阶段中,初中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也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创造正确的基础。因此,初中班主任需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和生活,实现人性化班级管理。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  目前基础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提问教学的有效策略受到广泛关注。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提升学习自主性,形成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独特思考成为未来教育的重点。因此,通过创设提问情境、及时进行追问、控制难易程度等多样化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表达和积极探究,进而彰显小学数学课堂的时代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前所未有
期刊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实施和发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促进学生知识获取的同时也能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本文将从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三方面出发,分析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道德与
期刊
摘 要: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幼儿园新手教师成长策略:由“边缘参与”到“充分参与”;借“教师身份”成为核心成员;在建构性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基于自身资源求得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幼儿园;新手教师;成长策略  新手教师是指那些正处在实习阶段或者刚刚走上幼儿教师工作岗位但没有什么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新手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很多幼儿园会通过教师、辅导者、专家等相关人员一起组建一个团体,彼此之间相
期刊
摘 要:生物实验设计题,是考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题型,同样也是高考常考题型,教师教学中需要进行解题思路的讲解,减少学生失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便对如何提高学生解答实验设计思路题能力进行了策略探讨。  关键词:生物;实验设计思路题;能力提高;策略探讨  高中生物题型中,生物实验的设计思路题是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主要题型。教师需要将相关的解题技巧进行讲述,使学生逐渐提高知识运
期刊
摘 要: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众所周知,应用题的出现就是旨在通过联系多种知识点,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应用题的类型也很多,包括:归一问题、和差问题、差倍问题等等多种分类。但是近年来,应用题目的呈现方式逐渐多样化,数量也有所增加,而且,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应用题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教师要致力于找出多种应用题教学辅助方法,增强学生做好应用题的信心,进而体会到数学的愉悦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