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精准扶贫战略下的乡土新篇

来源 :芳草·文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z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发展史的国度而言,中国文学的乡土之思源远流长,而以“乡土”定名的现代文学流脉则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开风气之先,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许杰、彭家煌、沈从文等大批优秀作家以特有的“乡土关注”和叙事风格一时蔚为风潮,“乡土文学”自此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小觑的一脉清流。从赵树理、周立波、丁玲到新时期以来的铁凝、路遥、莫言、张炜、贾平凹、阎连科等一批批文坛名家,文学世界的乡土之思生生不息。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文明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世界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急剧的变革,这不仅影响着每个乡土人的现实的生存与生活,也势必在乡土文学创作中产生映射。叶炜、刘亮程、野夫、周同宾、江子等一批作家掀起“新乡土写作”的热潮。二〇一五年开始,江苏师范大学长篇小说创作与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征集了“新乡土写作”长篇小说,并在中心主办的刊物《雨花·中国作家研究》上以“长篇小说大展”方式连续六期予以刊发,引起了较大反响。显然,“乡土”作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之一,就如同一个储量丰富的宝矿,一直吸引着众多的文坛开采者。同时,“乡土”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集中的缩影和体现,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的乡土文学创作也在不断发生。正如著名评论家贺绍俊所说:今天的乡村是一个城乡同构的乡村,和过去的乡村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还用过去的写作方式来处理,很难触及现实中那些实质性的东西,很难适应新的变化,也很难让我们的乡土写作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面貌与日俱新,党的各项惠农政策让千万乡土农民走上了幸福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春风正在一步步荡涤昔日的贫痔和苦痛。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三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中国六干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平均每年有一千三百多万人脱贫,平均每两秒多脱贫一人。乡土变了,人们对乡土的认知与感受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伟大的时代为乡土文学送来新的题材与契机。如何书写伟大变革下的“乡土之变”,已经成为具有新价值和新资源的新的文学命题。
  一、“离乡”与“返乡”的转向
  文学是精神的家园,乡土是灵魂的归地,即便现代的都市人上追三代都会和乡土有割舍不了的关系,从崔颢的千古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到鲁迅《故乡》中的返乡见闻,再到贾平凹《高兴》中进城务工的各色人等。“离乡”与“返乡”一直是乡土文学的重要内容与话语空间。具体说来,就是肉身的“离乡”与情感、精神上的思乡、念乡,以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对乡村故土的价值判断。可以说,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产生便源于一群离乡追梦作家的“精神返乡”。鲁迅的《社戏》《故乡》充满了对儿时记忆中乡土的怀恋以及现实乡土的失望。沈从文实现了走出苗寨大山的梦想,但身处繁华都市的他却终生沉浸在湘西故土的文学梦中。贾平凹的《高兴》通过农民刘高兴等进城打工的遭遇,记录土地变迁背景下农民与农村的生存状态,将新经济背景下人文景观的另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代文学面世的一百年来,“离乡”与“返乡”的纠结一直反复在中国乡土文本中出现,其基本特征或者说叙述范式多为肉身离乡与精神返乡,述说的是人们对故乡的精神依恋与乡土贫穷、落后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富农、助农政策纷纷落地,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助推农村经济产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正在推动农村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富裕之路。千百年来的中国乡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世纪变革的现代化文明进程中,精神的诗意栖居与现实贫敝的矛盾正在缩小,一直以来的“离乡”与“返乡”话语方式也正在变化。
  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大批“進城谋生”的农民“返乡立业”。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等政策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建桥修路、电子商贸、旅游开发等因地制宜的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村镇走上富裕路。既然本乡本土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和致富机会,许多背井离乡在外漂泊的乡土入主动回乡就业或创业。在乡土文学的笔触下,也相应出现了对这样一种“返乡”桥段的记述。肖彭的长篇小说《花开岁月》讲述了从北京返乡的常菁菁与男友欢庆、闺蜜李小芬等一群年轻人,充分利用家乡的风土人情发展新型旅游业,期间虽受到村主任在当地发展化工产业的阻碍,但他们始终无所畏惧地保护秀美家乡的故事。常菁菁和男友欢庆原本已在北京小有一些成就,但因心中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原生态环境,常菁菁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大城市所拥有的一切返乡创业,并带领着乡亲们一步步富裕了起来。就此而言,农民“离乡”与“返乡”的变化,成了反映新时代乡土变革最集中、最突出的一扇窗,也成为乡土文学值得深入发掘的创作点。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网络小说《一个农二代的返乡创业路》(作者二岩,17K小说网)等。另一方面,“返乡”之变还突出表现在乡土游子在诗意精神上对现代农村家园的回归。一直以来,乡土作家笔下的精神返乡是与对乡土文明的价值批判连在一起的,即在怀恋故乡的同时,更渗透出对乡土落后、愚昧的痛惜与批判,即便在沈从文、孙犁等作家的诗画乡土中,读者仍不免感受到一种牧歌与挽歌式落寞情怀:美丽的乡土只在文本的追忆与思恋中,现实终究是回不去、到不了的。而新时代的乡土农村,不再仅仅是追忆中、想象中的故乡,更成为现实中让人向往回归的家园。乡土变美了、故乡变富了,在葆有淳朴和谐之人文情趣的同时,现代文明烛照下的新农村越来越成为城里人度假、休闲、养老之地,成为乡土作家身心栖息的梦想之地,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新农村为文本中的乡土世界注入新的希望与活力,作家思乡、念乡的精神“返乡”之路不再曲折。
  二、“乡土”人物序列的新生
  百年来,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出汪大嫂、翠翠、梁生宝、小二黑、高加林、刘高兴、五富、孙少安、孙少平等众多广为传播的人物形象,这些充满泥土气息和生命力的人物身上,负载着乡土大地的苦难、抗争与希望,记录着百年乡土的变迁和命运,也成为乡土文学最为宝贵的艺术成果和闪光点。进入二十一世纪,城镇化进程、现代化农业、精准扶贫助农惠农,这一切都让中国农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的环境变了、经济结构变了,农民的意识也变了。记录与展现这种时代的变化,已经成为推进乡土文学创作发展的使命与动力。就创作主体而言,感受、书写并深刻地把握这种变化,也成为那些魂系乡土的执笔者们艺术生命律动的最新节奏。海男在近作《州城现代农业启示录》(载《天津文学》二〇一八年第三期)中以看似散漫实则心绪复杂的诉说,记叙了“三代人农事演变记”,对于变化中“州城”没有明确的是非高低的价值判断,但农业现代化的版图如水印纸面呈现在世人面前。正如她所述:“我们无法拒绝农业的现代化,就像我们无法避开人类的一条条高速公路的降临。”正是这样,不管你如何认识、愿不愿意,新时代的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已经扑面而来。   新的时代语境,新的乡土变迁,自然也为文本中的乡土人物画廊提供了丰富的新生原型:在扶贫攻坚领域坚守奉献的基层干部,为改变乡土面貌出谋划策的社会人士,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焦虑迷惘的各色人等,时代变革下投机钻营的宵小之徒……这些人物形象应该进入新时代乡土人物画廊,和文学史、社会史一起留下自己的时代印记。周万年在《寻猪记》(载《天津文学》二〇一八年第四期)中以漫画素描的手法速写出村长雷传福、副县长李万才、养狗村民四平、贫困户李老双等人的脸谱像,展现出在精准扶贫、基层反腐背景下基层村镇的世相人心。马平在中篇小说《高腔》中成功塑造了坚强农村女性米香兰这一新农村女性形象,并以她的经历展现了脱贫攻坚背景下的乡村人文生态,贫困户的自立自强、扶贫干部的实干奉献与家族仇怨的消解平复,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明春的《山盟》中,一个不是心甘情愿的扶贫干部加上两个难缠的扶贫对象,作者敏锐捕捉把握新环境、新矛盾中的人心世相,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际遇,书写时代大主题。
  成功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灵魂和闪光点,也是文学与生活的联结点,众多的经典名作因其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经久流传。同样,书写乡土文学的新生与乡土人物的新生紧密相关,通过对乡土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以人物印记反映“精准扶贫”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变革,是当下乡土创作的任务与机遇,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立意新时代、书写新农村、塑造新人物的好作品出现。
  三、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变奏
  文学源于生活,文学要表现生活。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战略正在对数以亿计的国人生活产生影响。对广大文艺创作者而言,如何书写这项新时代的中国伟业,如何认识这项文学使命的意义与价值,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书写新时代背景、特别是精准扶贫这一国家战略影响下中国乡土的变化是乡土文学创作的巨大机遇和神圣使命。精准扶贫是我们党在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推进中国城镇化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这场正在进行的时代新变为乡土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全新的主题与素材,也为广大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机遇。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与经济举足轻重,而千百年来生活最艰辛、文明最落后的也是农村,那美丽而又幽怨的乡土成为多少人牵绊一生的隐痛。精准扶贫战略恰如一剂去疴疗疾的良方,在平复人间大地与精神家园的伤痛。回眸历史,这场变革之大前所未有,这是文学创作的宝贵资源,讲好脱贫攻坚故事,诉说乡村时代变迁,这是文学先輩所无法想象之事,而今日恰逢其时。时代造就文学,时代也呼唤文学,把握住这千载难遇的时机,用笔墨纵横这盛世华章,是对乡土文学创作与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与推动,对广大文艺创作者而言,这是难得的创作机遇也是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作协及各级文艺组织对扶贫攻坚高度关注,尽心策划选题、组织创作评论专栏: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加入书写扶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来,深入到基层扶贫第一线,亲身体味农村脱贫攻坚的甘苦,一大批有分量、有容量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贺享雍的《大国扶贫》、刘裕国和郑赤鹰的《通江水暖》、徐富敏的《永远的李保国》、红日的《驻村笔记》、纪红建的《乡村国是》、何建明的《山神》等,从不同角度直面扶贫攻坚,记述在精准扶贫战线上的人性大美与山乡巨变。“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精准扶贫国家战略如火如荼,新时代乡土文学创作方兴未艾,时代的使命与文学的责任召唤着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疾步前行。
  另一方面,乡土文学创作在记录书写新时代乡土变革的同时,也成为这一时代变革的文化助力和集中体现。精准扶贫不仅仅是物质扶贫,更是一场致力于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充实与现代文明进步的综合战役。在这项浩大、复杂的工程中,文学不应当仅仅是记录者、诉说者,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强大助力。让世人通过文学更深刻、更形象、更鲜活地了解扶贫攻坚,让奋斗在扶贫道路上的人们在作品中看到自己艺术的投影,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培树健康精神的同时,凝聚强大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其立意也在于此。在扶贫攻坚的路上,文学作品的担当精神和战斗意志更为凸显和宝贵,文学脱贫、文学助力也必将成为这个时代乡土创作彪炳历史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一  我十岁生日的那天,四年级学生旺秀、拉姆草、达珍和我溜出学校,在我家院子里玩过家家的游戏。  下午的阳光黄黄地照着院落,这让我觉得,玩游戏的时间是那么珍贵,似乎一把就能抓住。  我和达珍约定好:要试着做一回两口子。  当她叫我“嗳”,算是喊我。当我说出“嗯”,算是应答。  我给她耕地,种田,准备过冬的蔬菜。她给我做饭,烧炕,暖好冰冷的被窝。  按照游戏规则,她必须跟我过日子,生下一窝娃娃。  
期刊
电子天平  它的出生日期和证明  不知道遗失在哪一次搬迁途中  这些年来,也没人盘问  关于它的年龄  只能通过皮肤上的老年斑  估计和猜测一番  很长时间,它都像神龜  静卧于实验台的某个角落  等我们前去测算  它会把我们的态度  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稍有疏忽,就意味着大不敬  除了数字外,它什么也不能多给  它体内的电磁力,只给了它这点灵性  恒温摇床  不止一次,我想变成一堆土样  以
期刊
这么短的一生,怎么才能活得更有滋有味?八卦总是适时跳出来,花花绿绿一地鸡毛。“吃瓜”这个词近些年才开始流行,它来得迟或早,都不影响我们自古以来就两眼骨碌碌地四下张望——这似乎是失败者的日常图像。因为自身无法制造景色,只能躁动地眺望别人花团锦簇。无聊吗?我也不知道。嘎嗽嘎嵫,瓜吃得再脆甜,其实吞下去后都不过变成一堆屎,但还没从马桶上起身,又欣欣扑向下一个瓜了。  今年秋天群众有快被吃噎的倾向,最美女
期刊
胡姬  风哼着小调  春天用露水抹了一把脸。  直接从一根柳条上走下来  酒幌一摇,胡姬从店里出来  她美,鬓边别着大青山上一片彩云  李白坐下的青骢马不走了  压酒劝客时候  她走出一行红柳的模样  眼睛灿烂。有十万亩桃花在开  李白坐在那里。  今天,他一滴酒没喝  已经醉了  替一首古风把脉  风慵懒。扫不去地上霜。  黎明就把灯火掐灭  睡眼朦胧的几个汉字把困倦写进《蜀道难》  笔累得喘 
期刊
精准扶贫视野下的乡村书写  ·贺仲明(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发展和变化,乡村社会尤其如此。在社会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下,城乡之间的许多差别在消弭。其一是在现实层面。在许多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不复存在,作为乡村主体的青壮年农民纷纷改变身份,离开了曾经赖以为生的土地,成为城市中的临时一员;其二是在文化伦理层面。消费文化的影响,使传统乡村伦理失去了在乡村中的主导
期刊
南帆一九五七年生,一九七七年考上厦门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福建省文联主席。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文学的维度》《无名的能量》《先锋的多重影像》等六十余部学术著作和散文随笔集,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第四届、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科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
期刊
父亲的朋友带着自己成年的儿子来家里做客时,男孩刚刚钻进被窝。来客叫作阿斯兰叔叔,他儿子叫作瓦里科。  客人们从阿布哈兹来。男孩曾与父母在阿布哈兹的加格拉市居住过三年,就住在阿斯兰叔叔家。那段时光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那么温暖的太阳,那么温暖的海洋,还有那么温暖的人们。他们一家人所住的大房子与莫斯科家中并无二致。但与莫斯科不同的是,那里的人们过着截然别样的生活。所有的阿布哈兹人、格鲁吉亚人、俄罗斯
期刊
白居易有句子: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边地长成的张好好也說:“如果一个玉料,竟然完美到连肌理都不存在,就要高度警惕了……同理,一个八方温柔圆融的人,也是不可信的。”周公恐瞑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文学之道也是这样,表情太艳,就要准备打假。“她虽绝色,能看见的都是平常心而非丽人”者才是正途。  刘醒龙
期刊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决战区,贵州在与贫困展开的深入持久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众多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这些人和事融入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心中,再从他们的笔下流出,就化作了感人至深的文学话语。而这些文学话语因为聚焦于这场伟大斗争的关键所在,又对之进行了生动有力的描绘,使这一史诗般的社会进程,以及其间人们寻富求变的心路历程得以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所以,它们在全部的关于“扶贫”的乡土文本中具有格外重要
期刊
消除贫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基础性和阶段性目标,也是当前中国社会最核心的集体目标。在历经多次政策调整后,“精准扶贫”被作为核心举措加以实践,而这一措施只有当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一直沿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路子进行,精准扶贫正是在改革开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