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可谓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却味同嚼蜡。学生笔下的事情虚假、老套,笔下的人物空有骨架,没有血肉,没有灵魂,就如同“白骨精”一般。
小学作文多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是记述真人真事,表达真实情感的一种文体形式。然而,人在事中,事中有人,“人”才是文章的核心,只有将“人”写活,才能让“白骨精”逐渐丰满起来。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新课标》对高年段学生写作方面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记实作文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转化为文字。
记叙文的“生命”在于细节描写。学生的文章之所以成为“空骨架”,就是缺少捕捉细节描写的能力,故而文章枯燥苦涩,无法给读者造成心灵上的冲击,更不能和读者进行心灵间的对话。
一、善抓外貌,凸显个性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或者说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进行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表情就是人生百态中的一处细节。
而提到外貌,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头发、眼睛、鼻子、嘴巴等器官一一写起,最常见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多类似“他有着短短的头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有一个挺挺的鼻子和一个嘴巴。”这样的外貌描写,不仅用词单一,而且基本抓不住人物的特色,仿佛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匠心独具。
其实,人物的外貌也可以从人的服饰、身材、职业特点展开描写。如“这位监考老师一进来,教室里立刻停止了说话。他又黑又长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长着浓密的胡须,一看便知道这是一位严厉的老师。”这段文字中的外貌就抓住了监考老师的“严厉”这一职业特点来写。其句式多变,没有重复使用“有”字来描写,用黑长的眉毛和浓密的胡须衬托出了一位严厉的老师形象。我们在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时,要注重以“形”传“神”。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就像漫画人物的创作一样,找到人物最有特色的地方进行描写,要能体现人物的性格、身份等。当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无需面面俱到,要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二、善用提示语,使人物鲜活
学生的习作中常常出现人物的对话,而他们的对话通常比较单一,采用提示语在前的方式,如:小明说:“对不起,对不起!”大姐姐说:“没关系。”小明接着说:“你看,你的衣服......”大姐姐说:“不要紧,我回家洗洗就行了。”小明说:“还是我帮你洗吧。”大姐姐说:“不用了,你去忙你的吧。”说完,大姐姐走了。
人物对话常常忽略对提示语的描写。如果提示语加上动作和神态,并采用分段的方式,会让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故事的条理更清晰。如:
小明充满歉意地说:“哎呀,对不起,对不起!”
“没有关系。”大姐姐温和地说。
“你看,”小明手指着大姐姐的脏衣服说,“你的衣服......”
“不要紧,我回家洗洗就行了。”大姐姐摆摆手笑着说。
小明不好意思地说:“还是我给你洗吧。”
“不用了。”大姐姐低头捡起水盆递给小明说,“快去忙你的吧。”
这样,小明弄脏衣服后的歉意和大姐姐的和蔼与宽容便被勾勒得淋漓尽致。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提示语的重要性,灵活使用提示语,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三、描寫动作,使人物形象丰满
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在作文时,要想把内容写得充实、具体,就必须学会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学会了描写动作,就是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就可以避免内容空洞。如《精彩校运会》中这样写:“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子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短短几句话,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等动词,把运动员起跑姿势写得形象而逼真,也写出了运动员蓄势待发的状态,展现了动词的魅力。要想写好人物的动作,就需要细心观察,用心感悟生活,多读书,多积累,不仅写出“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写清“怎么做”。
细节描写必须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以感染读者,所以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细节描写着眼于细小,却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事件发展、烘托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是优秀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人说,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能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这话是有道理的。生活总是由一个个平凡小事构成的,人们的性格大都体现细微末节之中,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观察细节,写活细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它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抓住人物的细节处描写,摆脱人物“白骨”化,是作文成功的基石,也是文章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因此,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展开描写,力求刻画人物有血有肉的形象,使人物鲜活起来。
小学作文多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是记述真人真事,表达真实情感的一种文体形式。然而,人在事中,事中有人,“人”才是文章的核心,只有将“人”写活,才能让“白骨精”逐渐丰满起来。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新课标》对高年段学生写作方面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记实作文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转化为文字。
记叙文的“生命”在于细节描写。学生的文章之所以成为“空骨架”,就是缺少捕捉细节描写的能力,故而文章枯燥苦涩,无法给读者造成心灵上的冲击,更不能和读者进行心灵间的对话。
一、善抓外貌,凸显个性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或者说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进行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表情就是人生百态中的一处细节。
而提到外貌,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头发、眼睛、鼻子、嘴巴等器官一一写起,最常见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多类似“他有着短短的头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有一个挺挺的鼻子和一个嘴巴。”这样的外貌描写,不仅用词单一,而且基本抓不住人物的特色,仿佛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匠心独具。
其实,人物的外貌也可以从人的服饰、身材、职业特点展开描写。如“这位监考老师一进来,教室里立刻停止了说话。他又黑又长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长着浓密的胡须,一看便知道这是一位严厉的老师。”这段文字中的外貌就抓住了监考老师的“严厉”这一职业特点来写。其句式多变,没有重复使用“有”字来描写,用黑长的眉毛和浓密的胡须衬托出了一位严厉的老师形象。我们在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时,要注重以“形”传“神”。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就像漫画人物的创作一样,找到人物最有特色的地方进行描写,要能体现人物的性格、身份等。当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无需面面俱到,要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二、善用提示语,使人物鲜活
学生的习作中常常出现人物的对话,而他们的对话通常比较单一,采用提示语在前的方式,如:小明说:“对不起,对不起!”大姐姐说:“没关系。”小明接着说:“你看,你的衣服......”大姐姐说:“不要紧,我回家洗洗就行了。”小明说:“还是我帮你洗吧。”大姐姐说:“不用了,你去忙你的吧。”说完,大姐姐走了。
人物对话常常忽略对提示语的描写。如果提示语加上动作和神态,并采用分段的方式,会让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故事的条理更清晰。如:
小明充满歉意地说:“哎呀,对不起,对不起!”
“没有关系。”大姐姐温和地说。
“你看,”小明手指着大姐姐的脏衣服说,“你的衣服......”
“不要紧,我回家洗洗就行了。”大姐姐摆摆手笑着说。
小明不好意思地说:“还是我给你洗吧。”
“不用了。”大姐姐低头捡起水盆递给小明说,“快去忙你的吧。”
这样,小明弄脏衣服后的歉意和大姐姐的和蔼与宽容便被勾勒得淋漓尽致。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提示语的重要性,灵活使用提示语,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三、描寫动作,使人物形象丰满
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在作文时,要想把内容写得充实、具体,就必须学会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学会了描写动作,就是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就可以避免内容空洞。如《精彩校运会》中这样写:“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子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短短几句话,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等动词,把运动员起跑姿势写得形象而逼真,也写出了运动员蓄势待发的状态,展现了动词的魅力。要想写好人物的动作,就需要细心观察,用心感悟生活,多读书,多积累,不仅写出“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写清“怎么做”。
细节描写必须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以感染读者,所以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细节描写着眼于细小,却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事件发展、烘托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是优秀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人说,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能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这话是有道理的。生活总是由一个个平凡小事构成的,人们的性格大都体现细微末节之中,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观察细节,写活细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它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抓住人物的细节处描写,摆脱人物“白骨”化,是作文成功的基石,也是文章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因此,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展开描写,力求刻画人物有血有肉的形象,使人物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