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质疑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angd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宋代心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能力是让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主动参与学习的好方法。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思维又是由疑引起的,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向老师质疑,以解心中疑团,获取新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究过程中,引导其质疑,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生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老师既迷信又崇拜,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也不敢向老师、课本质疑。因此,我们认为想让学生质疑,就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要善于创设情境,巧设疑点,引发动机,使学生心愤愤,口悱悱,唤起求知的欲望。高质量的“疑”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能使学生学起来乐趣无穷。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先让学生随意画出几个形状不同的图形来认识周长。然后让学生任意说出不规则的图形如何计算周长。这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的学生也和同桌议论起来。就在这种情境下,我逐步引导学生用纸把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索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设置悬念,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抓住一个“活”字,根据课堂情况,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参与研究。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好学习方法比掌握好数学知识更重要,适用性更广泛。教师只有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所以教师首先做好示范,教给质疑的方法。例如,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运用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即两个小朋友平均分1个苹果的动态过程,在学生熟悉的“半个”上做文章。学生围绕半个苹果与整个苹果之间的关系,发现1/2实质表示的是一份与两份之间的关系。接着放手让学生设想、创造“1/2”的写法,想办法给“1/2”的各部分命名。在这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把一个物体任意平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我们感到这样的教学再现人类发现分数的情景,学生经历了人类发现分数的过程。这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的方式,使学生自然产生与教师交流的愿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质疑。同时教师在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颖有思维的程度。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学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而兴趣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逐步培养起来的。数学教学不但要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学生质疑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个例题就能解决的,它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学生质疑的舞台,让他们在似是而非的辨别中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利用巧妙的提问或设置悬念,创设诱人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生疑。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一上课我便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一天唐僧四人又饥又渴,八戒费了好大劲才找来了一个大西瓜,悟空决定让师傅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2/8,沙和尚吃西瓜的3/12,他自己吃西瓜的4/16,贪婪的八戒听了便恼羞成怒:“孙猴子,西瓜是我找来的,你吃的比我还多,不行!不行!我至少要吃西瓜的5/20!”悟空听了,便哈哈大笑起来:“你这呆子,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的同学们,你知道悟空为什么笑吗?至此,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便带着一种渴求的心态,投入到积极主动的探知过程中。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催化剂”。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悟到教材的真谛,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一个人的创新思维离不开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着力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善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和必要的条件。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学生变“学答”为“学问”,我采用“自学一提问一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回答问题,不怕错答,就怕不答,不怕错误,就怕不想。学生一旦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我都及时给予肯定,作出合理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钻研与创造,鼓励他们有独到的见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让学生会提出疑问,“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喜欢问为什么,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一代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推进,各地广电运营商的双向网建设都基本成型,在双向网络中怎么承裁多种业务,能够使不同优先级别的业务顺利开展,业务的VLAN规划是关键。基于EPON+EoC的组网环
<正>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工业技术改造工作稳步发展。“八五”期间,武汉市共安排技术改造614项,累计投入资金119.3亿元,相当于“七五”期间投资(37.62亿元)的3.17倍,相当于
作为科学,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有自己的本质特征。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学科的内涵,才能抓住学科的教学规律,凸现学科的教学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语文学科的独特内涵。    一    “人文性”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从“人文”概念的历史演变中概括出其基本内涵。“人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小说阅读教学应摆脱陈旧的范式,开辟出新的教学天地。笔者认为,深入小说作品核心,抓住每篇小说独具特色之处,基于学生
学生在习作时,不会下笔,无从说起;不会表达,语言空乏;不会创新,缺少个性。作文成了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我们教师心头的一块心病。《新课标》指出:“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布置命题作文。”从新课标来看,如果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那么学生写作文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呢?给作文变个脸是个有效的办法。    一、题目变脸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正> 山东省招远市流通部门按照“确保一个提高、加强两个管理、继续三个调整、实现四个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强化措施,精心组织,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各项经济指标比去年同期
《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
为改变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落后状况,更快地缩短与先进地区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4年我县部分小学参加了区重点课题——“构建‘激趣&#183;自主&#183;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