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型案例
在读初中时小皮和小斌就是好朋友,虽然不在同一个班,但是他们常常上学放学一起走,形影不离,无话不谈。上了高中,两人居然又考入同一所学校,更巧的是还分在一个班级里。然而,随着空间距离的拉近,小皮感到两人心灵的距离却日渐遥远。比如,小斌不再什么事都跟他说,似乎有意藏着什么秘密。而且小皮发现小斌的性格其实很倔强,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争个输赢,有时候他还喜欢吹牛,承诺别人的事总是不兑现。小皮提醒了他好几次,可是他总是不听,还嘲笑小皮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气得小皮要死。现在,小皮对小斌说话的语气及所作所为越来越反感,甚至觉得认识这样的朋友真是一个大错误。小皮很郁闷,今后该怎样办呢?自己和小斌之间的关系还能改善吗?
心理分析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人们把一般情况下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倒U型关系的现象称为心理距离效应。在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最能令人产生心理的吸引效应,使人乐于积极的人际交往,而过近或过远的空间距离都会使人产生心理的排斥或疏离的效应,使人际交往发生障碍。而小皮和小斌正是由于空间距离经常过近而引起的心理排斥现象。小皮的烦恼是因为没有注意在人际关系上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即使是和自己最熟悉的人,也有他内心隐秘的角落。小皮不应该忽视这一点。他看不惯好朋友小斌的言行举止,不一定就是小斌有什么不对,可能只是彼此的个性不同而已。对方怎么可能完全和自己一样呢?再好的朋友相互间也需要有自己独享的心理自由呀!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心理距离效应呢?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心理适应的原因。古人云:“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小皮和小斌之间形影不离,日日见面,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距离,就会感觉不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对他人之优点或闪光点会明显地感觉到,从而觉得“小斌不好”、“别的同学更好”。
二是心理的隐密性原因。一个人不愿意他人在空间上太接近自己,自己也不太愿意去接近他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不太喜欢由于他人接近而把自己看得太清楚,也就是说,一般人都不太喜欢做“透明人”,特别不喜欢他人看清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小皮不恰当地把与小斌的心理距离拉得太近了,没有给对方适当的自由度,所以才会感到对方让自己有许多的不满意,从而出现心理排斥或逃避的反应。
三是与个人关系发展模型也有关系。处于初相识阶段时,一般来说,心理距离效应是微弱的、短暂的、表面的,主要是外表形象、热情文明的举止对心理距离效应产生重要影响。处于亲密阶段时,也就是所谓的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时,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距离效应,即自己人效应,人们会把自己的交际伙伴看作一个第二自我的个体,理解并欣赏对方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即彼此之间在情感、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系,双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感情、观点和行动。到相熟阶段,也就是心理适应期,对优点视而不见,看到的尽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自然就会产生心理的排斥或疏离。
这种心理距离效应在学校中经常发生。例如,中午同学们一起吃饭时,彼此的距离如果保持在0.5米以内的话,就可能是心理距离十分接近的朋友关系;反之,就可能有一种被疏离的感觉,自认为是多余人、局外人,从而产生疏离现象。
心理处方
首先,小皮要学会尊重小斌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同学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领地。人们总认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铁哥们”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尊重他人隐私与保护自己隐私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没有适当的空间距离,就无安全的心理距离效应可言。因此,小皮要学会不随便打听、追问小斌的内心秘密,不随意评判指责小斌的处事方式。过度打听他人隐密和干涉他人事务,都存在着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使人际交往发生困难。
第二,小皮和小斌不要老是黏在一起,可以因时而异,拉开一点距离,可以使彼此获得心理自由,感到多一些舒服和自在,从而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和谐。
第三,小皮要改善跟朋友小斌的关系,还应该“求大同存小异”。不管多么要好的朋友也不能过分地要求对方和自己一样。我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交往的朋友,但是一味强制别人,只会造成双方关系的紧张。
心理距离的尺度是微妙的,有时候它会让我们陷入迷雾,在迷雾中,我们会愈加渴望寻找到出口。在同学交往中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不仅给人一种安全感,而且自尊需要也得到了满足,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最后,希望小皮真正懂得心理距离效应的原理,提高与人交往的艺术,收获更多的友情。
在读初中时小皮和小斌就是好朋友,虽然不在同一个班,但是他们常常上学放学一起走,形影不离,无话不谈。上了高中,两人居然又考入同一所学校,更巧的是还分在一个班级里。然而,随着空间距离的拉近,小皮感到两人心灵的距离却日渐遥远。比如,小斌不再什么事都跟他说,似乎有意藏着什么秘密。而且小皮发现小斌的性格其实很倔强,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争个输赢,有时候他还喜欢吹牛,承诺别人的事总是不兑现。小皮提醒了他好几次,可是他总是不听,还嘲笑小皮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气得小皮要死。现在,小皮对小斌说话的语气及所作所为越来越反感,甚至觉得认识这样的朋友真是一个大错误。小皮很郁闷,今后该怎样办呢?自己和小斌之间的关系还能改善吗?
心理分析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人们把一般情况下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倒U型关系的现象称为心理距离效应。在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最能令人产生心理的吸引效应,使人乐于积极的人际交往,而过近或过远的空间距离都会使人产生心理的排斥或疏离的效应,使人际交往发生障碍。而小皮和小斌正是由于空间距离经常过近而引起的心理排斥现象。小皮的烦恼是因为没有注意在人际关系上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即使是和自己最熟悉的人,也有他内心隐秘的角落。小皮不应该忽视这一点。他看不惯好朋友小斌的言行举止,不一定就是小斌有什么不对,可能只是彼此的个性不同而已。对方怎么可能完全和自己一样呢?再好的朋友相互间也需要有自己独享的心理自由呀!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心理距离效应呢?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心理适应的原因。古人云:“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小皮和小斌之间形影不离,日日见面,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距离,就会感觉不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对他人之优点或闪光点会明显地感觉到,从而觉得“小斌不好”、“别的同学更好”。
二是心理的隐密性原因。一个人不愿意他人在空间上太接近自己,自己也不太愿意去接近他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不太喜欢由于他人接近而把自己看得太清楚,也就是说,一般人都不太喜欢做“透明人”,特别不喜欢他人看清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小皮不恰当地把与小斌的心理距离拉得太近了,没有给对方适当的自由度,所以才会感到对方让自己有许多的不满意,从而出现心理排斥或逃避的反应。
三是与个人关系发展模型也有关系。处于初相识阶段时,一般来说,心理距离效应是微弱的、短暂的、表面的,主要是外表形象、热情文明的举止对心理距离效应产生重要影响。处于亲密阶段时,也就是所谓的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时,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距离效应,即自己人效应,人们会把自己的交际伙伴看作一个第二自我的个体,理解并欣赏对方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即彼此之间在情感、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系,双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感情、观点和行动。到相熟阶段,也就是心理适应期,对优点视而不见,看到的尽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自然就会产生心理的排斥或疏离。
这种心理距离效应在学校中经常发生。例如,中午同学们一起吃饭时,彼此的距离如果保持在0.5米以内的话,就可能是心理距离十分接近的朋友关系;反之,就可能有一种被疏离的感觉,自认为是多余人、局外人,从而产生疏离现象。
心理处方
首先,小皮要学会尊重小斌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同学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领地。人们总认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铁哥们”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尊重他人隐私与保护自己隐私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没有适当的空间距离,就无安全的心理距离效应可言。因此,小皮要学会不随便打听、追问小斌的内心秘密,不随意评判指责小斌的处事方式。过度打听他人隐密和干涉他人事务,都存在着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使人际交往发生困难。
第二,小皮和小斌不要老是黏在一起,可以因时而异,拉开一点距离,可以使彼此获得心理自由,感到多一些舒服和自在,从而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和谐。
第三,小皮要改善跟朋友小斌的关系,还应该“求大同存小异”。不管多么要好的朋友也不能过分地要求对方和自己一样。我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交往的朋友,但是一味强制别人,只会造成双方关系的紧张。
心理距离的尺度是微妙的,有时候它会让我们陷入迷雾,在迷雾中,我们会愈加渴望寻找到出口。在同学交往中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不仅给人一种安全感,而且自尊需要也得到了满足,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最后,希望小皮真正懂得心理距离效应的原理,提高与人交往的艺术,收获更多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