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0年的10月18日,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战略以后,经过12年的艰苦奋斗,现在的浦东已不是昔日的浦东,现在浦东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了呢?可以这样讲,如果来到中国不到上海,等于没来中国;如果到了上海不到浦东,就等于没到上海,所以就足以看出浦东的位置的重要。
我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浦东开发、开放的的成功经验。为什么说它成功呢?大家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把上海划成三个上海,历史的沿革这一百年,有旧中国的上海,还有新中国的上海,新中国的上海分成两个上海,计划经济的上海,还有改革开放的上海,我们所以说上海能够摆脱旧中国的上海和计划经济的上海的形象,能够发展到今天,成为改革开放的上海,那就是得利于浦东开发这一抓手。浦东开发的成功经验,我给它总结了10个字,关键是有几个关系的处理问题——
第一个是政企关系。这是我们谈了23年的话题,到现在在全国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当中,还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浦东一开始的发展就把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摆在了一个合理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当位置上,政企关系在浦东能够科学的确立,归根结蒂在于市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政企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于“市场”这两个字,这个“市场”两个字,上海的同志们是怎么建立的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十大要素市场的建立,也就从1990年到1996年,然后从1996年到1998年,依次是房地产交易市场、产权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粮油交易所,以及黄金金属交易所等等,这些涉及到整个市场软件设施建设的十大要素市场的建立,是整个浦东地区确立政府官员与企业关系的核心纽带和桥梁,政企关系的另一个核心要点是什么呢?就是我经常说的政府职能的转变问题,现在我们中国整天谈入世后的政府职能,我正在全国巡回做的演讲报告中围绕的主题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到底怎么转,我认为浦东在过去的12年当中,政府职能的高起点的设置,发挥了核心作用,就是我们经常打一个比喻,如果在浦西,一个政府机构需要15个人,在浦东只需要1个人,如果7个人的办公室,1个人都不需要,这就是浦东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一个运作。我们在浦东经常有这样一句话,浦东政府的公务员有“四个转”:第一个转是围着纳税人转,第二转是围着投资商转,第三个转是围着企业家转,最后实现围着发展转,这就是整个浦东开发、开放最成功的一条经验。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确立了市场主体和企业家为本位的社会模式。
第二个是新老关系的处理。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关系,一个是浦西与浦东,从城区的建设空间来看;第二个方面的新老关系是老产业与新产业融为一体而不是促成发展极的问题,单极发展是不行的,孤零零的是不行的;还有一个关系就是我们经常说新老体制的关系怎么处理;还有一层新老关系就是新的观念和老的观念之间的结合;还有一个新老关系,就是光继往不开来,等于谈不上继往开来,这就是既要继往又能开来的核心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就是内外关系。全国对上海人过去的认识是非常精明不高明,小心眼很多,而上海人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改变了自己在全国的形象,得益于浦东开发的内外关系的结合。这个内外关系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浦东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这是最核心的,涉及到招商引资的问题和资金、人才、技术的平台问题;还有一个核心的内外关系,就是上海与全国的关系和周边大上海的关系。所以有一位同志讲,什么时候我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年365天都是南腔北调、五湖四海,那我们青岛就有了真正腾飞的那一天。现在上海的同志说上海话的时候越来越谨慎,真正是海纳百川,有了一种博大的胸怀;还有一个成功的关系,就是空间关系,即“一江三桥”的关系,“一江”就是我们所说的张江高科技园开发区,它是后发展的。最早发展的是谁呢?是孙桥的生态农业园;第二个是金桥工业高科技园,还有一个就是外高桥保税区。“一江三桥”之间的功能是互补性的,但又带有一定的竞争互动式的色彩,这就形成一个综合化的功能,这一点对整个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也是浦东成功的最后的一点,我个人认为就是它把这种梯度和层级关系摆的非常明确,今天的浦东可以说是集合了全国一大批的经济学人为之出谋划策,为我所用,大家可以看到从1990年的10月18号到1996年这整整的6年时间,是整个浦东形态建设的核心,什么叫形态建设,就是形象建设和“五通一平”的建设,最后再加上二通一平,使浦东在刹那间改变了人们对浦东那一张“床”和一幢“房”的认识,立马增强了上海人的信心和全国投资者的信心,所以我认为青岛经济重心的西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树立一种形态或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从上海的发展经验来谈一点关于青岛经济重心西移的两个小层面,第一个层面刚才魏教授和开发区的领导讲得很透彻了,我从我个人的感觉、从宏观经济的背景层面来讲一下青岛经济西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与时俱进性。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全国的经济布局发展的梯度的和层级理论来看,我可以通俗的讲就叫“风水轮流转”的理论,我对山东9200万人民翘首以待,因为我是山东人嘛!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入世后的今天看山东,山东看青岛,青岛看胶州湾西部地区,以黄岛为中心的经济开发和重心西移。从地缘经济学来看,广东、浦东、山东,山东落实到青岛(我当然不是说烟台、威海不重要),青岛看谁呀?看我们黄岛为中心的经济开发,这只是从全国的战略布局来讲。
第二个方面从青岛自身的功能的定位和山东、华北和华东地区到全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功能定位来讲,我可提出一点,我当年在日内瓦工作的时候,站在日内瓦看日内瓦,站在莽勃朗山上看日内瓦,站在瑞士看日内瓦,站在欧洲看日内瓦,站在全世界看日内瓦,层次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人坐井观天,看天就是井口那么大,你从天上看井口,井口就是豆粒那么大,这就是你的眼界和眼光不一样。从青岛的微观到宏观来讲,站在黄岛看黄岛,站在胶州湾的西部看黄岛,站在青岛看黄岛,站在山东看黄岛,站在全国看黄岛,站在亚太地区看黄岛,站在世界看黄岛,你的层级发展的理论慢慢凸现出来,略显雏形,所以你要认识青岛经济重心西移这一战略举措的伟大含义是什么。如果你坐井观天,你是没有这种战略格局的。我们青岛人90年代之前是沉浸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中的,我们什么时候彻底摆脱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家电、轻纺和烟酒糖茶的心理情结,那青岛就不一样了、山东也不一样了,齐鲁之像才真正是与时俱进的气象——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否则这八个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第三个方面,我从一个经济学人的角度说两句,我们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梯级发展论,从经济发展的诱因驱动论,从我们经常说到的经济增长的空间论,从区域经济合作关系方面互补性竞争论——这“四个论”来讲,对整个青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谈点看法。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又取决于人的意志,如果你限制它的空间,限制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你这个产业结构升级就像杜书记所讲得你也调整我也调整,你有小水泥我也有小水泥,你有小火电我也有小火电,10年下来,谁也没调。所以产业结构的这种空间发展论和梯级发展论需要产业结构由高到低的调整,(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产业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之分,而技术可以有高和低,这里只有技术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的重心西移确实拓展了它的空间,而且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理论来讲,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越大,这个地区的痛苦越小,从我们所讲的增长的诱因理论大家可以看到青岛的发展,23年的改革开放,青岛已经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地。青岛目前的经济发展,取决于过去的10年当中,起码最近5年,它达到了一种高度。如何打破这种高地论,就要从增长的诱因和内在的驱动角度来说。我举几个例子:三番市在六、七十年代的南移东扩,决定了硅谷的发展,没有南移东扩,就没有三番市今天作为加州的经济中心,这是肯定的。看一看纽约曼哈顿,战后的曼哈顿就像一个长条的小玉米棒子一样,它最后通过往东、往西、往北扩展,整个形成了围着曼哈顿的综合化的经济中心布局。从美国这几个核心城市的发展布局的成功经验来看,青岛的经济重心从空间布局来说也是非常合理的。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区域的互动是为了防止我们不要出现孤岛的理论和发展极,这个发展极绝对不能孤零零的。大家到名古屋看到日本的TOYOTA,它能3、5分钟生产出一辆汽车,为什么?是因为它有1200家中小企业,围着TOYOTA来提供服务。区域也是这个问题,区域之间一定要有一种互动,没有互动就很难实现我们经常所说的“四大流”,没有人流何谈物流,没有物流何谈资金流,没有资金流何谈技术流,再加上一个信息流,没有互动,你一流也流不起来。所以青岛重心西移从理论上来讲,就是解决一个人流和资金、技术、信息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浦东的开放开发成功地实践了小平同志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青岛开发区的重心的西移,能不能在入世后的新形势、新任务和面临的挑战性的机遇的大背景下,成为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光辉思想的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历史已摆在我们青岛的面前。
最后,我想说说经济重心西移应注意的几点:第一点,就是“西移”这俩字的含义是什么?“西”不是青岛主城区的“西”,“西”是指胶州湾的西部地区、整个山东的腹地和华北华东,没有这个手笔,单纯围着胶州湾的产业带,等于事倍功半;“移”不是静态消极的“移”,而是移观念,移市场的功能,移造血的功能,不是说靠东部地区不发展来衬托西部地区的开放开发,那就歪曲了“西移”的核心,黄岛既是青岛老城区的西边,又是山东腹地的东边,所以说它是东西和西东联接的枢纽和胳膊肘。还有一点,一个新老互动的核心是新体制和旧体制的关系,体制是生产力。总书记最近讲过:“入世以后最核心的就是能不能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制度环境”。还有一点就是内外关系的核心是人才,你能使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售货员脸上带着微笑是很难的。我和厉以宁先生探讨这个问题,中国别的都不缺,缺的是中小的、专的、精的、细的、特的和专心致志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经济重心西移的成功关键在于人。□
我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浦东开发、开放的的成功经验。为什么说它成功呢?大家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把上海划成三个上海,历史的沿革这一百年,有旧中国的上海,还有新中国的上海,新中国的上海分成两个上海,计划经济的上海,还有改革开放的上海,我们所以说上海能够摆脱旧中国的上海和计划经济的上海的形象,能够发展到今天,成为改革开放的上海,那就是得利于浦东开发这一抓手。浦东开发的成功经验,我给它总结了10个字,关键是有几个关系的处理问题——
第一个是政企关系。这是我们谈了23年的话题,到现在在全国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当中,还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浦东一开始的发展就把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摆在了一个合理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当位置上,政企关系在浦东能够科学的确立,归根结蒂在于市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政企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于“市场”这两个字,这个“市场”两个字,上海的同志们是怎么建立的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十大要素市场的建立,也就从1990年到1996年,然后从1996年到1998年,依次是房地产交易市场、产权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粮油交易所,以及黄金金属交易所等等,这些涉及到整个市场软件设施建设的十大要素市场的建立,是整个浦东地区确立政府官员与企业关系的核心纽带和桥梁,政企关系的另一个核心要点是什么呢?就是我经常说的政府职能的转变问题,现在我们中国整天谈入世后的政府职能,我正在全国巡回做的演讲报告中围绕的主题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到底怎么转,我认为浦东在过去的12年当中,政府职能的高起点的设置,发挥了核心作用,就是我们经常打一个比喻,如果在浦西,一个政府机构需要15个人,在浦东只需要1个人,如果7个人的办公室,1个人都不需要,这就是浦东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一个运作。我们在浦东经常有这样一句话,浦东政府的公务员有“四个转”:第一个转是围着纳税人转,第二转是围着投资商转,第三个转是围着企业家转,最后实现围着发展转,这就是整个浦东开发、开放最成功的一条经验。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确立了市场主体和企业家为本位的社会模式。
第二个是新老关系的处理。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关系,一个是浦西与浦东,从城区的建设空间来看;第二个方面的新老关系是老产业与新产业融为一体而不是促成发展极的问题,单极发展是不行的,孤零零的是不行的;还有一个关系就是我们经常说新老体制的关系怎么处理;还有一层新老关系就是新的观念和老的观念之间的结合;还有一个新老关系,就是光继往不开来,等于谈不上继往开来,这就是既要继往又能开来的核心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就是内外关系。全国对上海人过去的认识是非常精明不高明,小心眼很多,而上海人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改变了自己在全国的形象,得益于浦东开发的内外关系的结合。这个内外关系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浦东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这是最核心的,涉及到招商引资的问题和资金、人才、技术的平台问题;还有一个核心的内外关系,就是上海与全国的关系和周边大上海的关系。所以有一位同志讲,什么时候我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年365天都是南腔北调、五湖四海,那我们青岛就有了真正腾飞的那一天。现在上海的同志说上海话的时候越来越谨慎,真正是海纳百川,有了一种博大的胸怀;还有一个成功的关系,就是空间关系,即“一江三桥”的关系,“一江”就是我们所说的张江高科技园开发区,它是后发展的。最早发展的是谁呢?是孙桥的生态农业园;第二个是金桥工业高科技园,还有一个就是外高桥保税区。“一江三桥”之间的功能是互补性的,但又带有一定的竞争互动式的色彩,这就形成一个综合化的功能,这一点对整个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也是浦东成功的最后的一点,我个人认为就是它把这种梯度和层级关系摆的非常明确,今天的浦东可以说是集合了全国一大批的经济学人为之出谋划策,为我所用,大家可以看到从1990年的10月18号到1996年这整整的6年时间,是整个浦东形态建设的核心,什么叫形态建设,就是形象建设和“五通一平”的建设,最后再加上二通一平,使浦东在刹那间改变了人们对浦东那一张“床”和一幢“房”的认识,立马增强了上海人的信心和全国投资者的信心,所以我认为青岛经济重心的西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树立一种形态或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从上海的发展经验来谈一点关于青岛经济重心西移的两个小层面,第一个层面刚才魏教授和开发区的领导讲得很透彻了,我从我个人的感觉、从宏观经济的背景层面来讲一下青岛经济西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与时俱进性。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全国的经济布局发展的梯度的和层级理论来看,我可以通俗的讲就叫“风水轮流转”的理论,我对山东9200万人民翘首以待,因为我是山东人嘛!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入世后的今天看山东,山东看青岛,青岛看胶州湾西部地区,以黄岛为中心的经济开发和重心西移。从地缘经济学来看,广东、浦东、山东,山东落实到青岛(我当然不是说烟台、威海不重要),青岛看谁呀?看我们黄岛为中心的经济开发,这只是从全国的战略布局来讲。
第二个方面从青岛自身的功能的定位和山东、华北和华东地区到全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功能定位来讲,我可提出一点,我当年在日内瓦工作的时候,站在日内瓦看日内瓦,站在莽勃朗山上看日内瓦,站在瑞士看日内瓦,站在欧洲看日内瓦,站在全世界看日内瓦,层次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人坐井观天,看天就是井口那么大,你从天上看井口,井口就是豆粒那么大,这就是你的眼界和眼光不一样。从青岛的微观到宏观来讲,站在黄岛看黄岛,站在胶州湾的西部看黄岛,站在青岛看黄岛,站在山东看黄岛,站在全国看黄岛,站在亚太地区看黄岛,站在世界看黄岛,你的层级发展的理论慢慢凸现出来,略显雏形,所以你要认识青岛经济重心西移这一战略举措的伟大含义是什么。如果你坐井观天,你是没有这种战略格局的。我们青岛人90年代之前是沉浸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中的,我们什么时候彻底摆脱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家电、轻纺和烟酒糖茶的心理情结,那青岛就不一样了、山东也不一样了,齐鲁之像才真正是与时俱进的气象——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否则这八个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第三个方面,我从一个经济学人的角度说两句,我们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梯级发展论,从经济发展的诱因驱动论,从我们经常说到的经济增长的空间论,从区域经济合作关系方面互补性竞争论——这“四个论”来讲,对整个青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谈点看法。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又取决于人的意志,如果你限制它的空间,限制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你这个产业结构升级就像杜书记所讲得你也调整我也调整,你有小水泥我也有小水泥,你有小火电我也有小火电,10年下来,谁也没调。所以产业结构的这种空间发展论和梯级发展论需要产业结构由高到低的调整,(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产业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之分,而技术可以有高和低,这里只有技术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的重心西移确实拓展了它的空间,而且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理论来讲,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越大,这个地区的痛苦越小,从我们所讲的增长的诱因理论大家可以看到青岛的发展,23年的改革开放,青岛已经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地。青岛目前的经济发展,取决于过去的10年当中,起码最近5年,它达到了一种高度。如何打破这种高地论,就要从增长的诱因和内在的驱动角度来说。我举几个例子:三番市在六、七十年代的南移东扩,决定了硅谷的发展,没有南移东扩,就没有三番市今天作为加州的经济中心,这是肯定的。看一看纽约曼哈顿,战后的曼哈顿就像一个长条的小玉米棒子一样,它最后通过往东、往西、往北扩展,整个形成了围着曼哈顿的综合化的经济中心布局。从美国这几个核心城市的发展布局的成功经验来看,青岛的经济重心从空间布局来说也是非常合理的。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区域的互动是为了防止我们不要出现孤岛的理论和发展极,这个发展极绝对不能孤零零的。大家到名古屋看到日本的TOYOTA,它能3、5分钟生产出一辆汽车,为什么?是因为它有1200家中小企业,围着TOYOTA来提供服务。区域也是这个问题,区域之间一定要有一种互动,没有互动就很难实现我们经常所说的“四大流”,没有人流何谈物流,没有物流何谈资金流,没有资金流何谈技术流,再加上一个信息流,没有互动,你一流也流不起来。所以青岛重心西移从理论上来讲,就是解决一个人流和资金、技术、信息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浦东的开放开发成功地实践了小平同志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青岛开发区的重心的西移,能不能在入世后的新形势、新任务和面临的挑战性的机遇的大背景下,成为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光辉思想的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历史已摆在我们青岛的面前。
最后,我想说说经济重心西移应注意的几点:第一点,就是“西移”这俩字的含义是什么?“西”不是青岛主城区的“西”,“西”是指胶州湾的西部地区、整个山东的腹地和华北华东,没有这个手笔,单纯围着胶州湾的产业带,等于事倍功半;“移”不是静态消极的“移”,而是移观念,移市场的功能,移造血的功能,不是说靠东部地区不发展来衬托西部地区的开放开发,那就歪曲了“西移”的核心,黄岛既是青岛老城区的西边,又是山东腹地的东边,所以说它是东西和西东联接的枢纽和胳膊肘。还有一点,一个新老互动的核心是新体制和旧体制的关系,体制是生产力。总书记最近讲过:“入世以后最核心的就是能不能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制度环境”。还有一点就是内外关系的核心是人才,你能使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售货员脸上带着微笑是很难的。我和厉以宁先生探讨这个问题,中国别的都不缺,缺的是中小的、专的、精的、细的、特的和专心致志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经济重心西移的成功关键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