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是培养孩子在激烈竞争时代良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为了促进学生成长,为其营造良好的生长氛围,并使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积极引导。只有孩子们逐渐具备了劳动意识,才能促使自己的行为发生转变。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劳动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渗透策略展开简要论述。
关键词:劳动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038-1
对初中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始终处在薄弱的地位,一方面由于教材和教学观念陈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难有机会进行实践体会,难以提高认识。在新时期,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并选择先进的授课方式,以增强学生们的劳动意识,促使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一、创新教学手段,渗透劳动榜样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也要积极运用相关教学设备,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他们将劳动观念渗透心间,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为学生们引入一些有关劳动意识培养的教学素材,比如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等等,促使学生们能够调动自身积极情感力量,学习相关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对自己的人格进行有效塑造。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并选择适合的单元主题内容,为学生们渗透劳动意识。比如在学习《多彩的职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们了解现代社会中的职业,掌握进行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学会综合考虑自身、环境、社会需要等各种因素,用发展的观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爱岗敬业的意识和劳动意识,懂得在工作中服务社会、奉献劳动,实现人生价值。为了进行知识资源拓展,同时提升学生们的劳动意识,教师可以在本节内容中,让学生们观看一些各个行业、各种职业中劳动模范的素材资料。比如:50年代劳模代表——“铁人”王进喜的故事;90年代的劳动模范:一心为乘客——李素丽的故事;现代劳动模范——中航工业黎明装配厂总装班班长李志强的故事。这些材料不仅能够为学生们展示我国丰富的职业,还可以促使学生们感受到相关任务在自己职业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以及强烈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正面故事的鼓励,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二、开展主题交流,增强学生劳动意识
交流活动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接收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而形成自己完备的价值体系观念。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发挥引导作用,增强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观念,并积极组织学生们以此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从而不断丰富自身对劳动的看法,有效增强劳动意识。
比如在学习《感受生命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本课让学生们思考“人活著是为了什么?”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然后通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通过思考,促使学生们能够感受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顺势引入与“劳动”相关的话题,促使学生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开展有关“劳动和生命教育”的话题讨论。又如在学习《家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们感受家庭温暖的过程中,对学生们开展一系列教导活动,比如:在对父母表达感恩和爱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劳动意识,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总之,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元素,并找到和“劳动意识培养”相关联的内容,积极向学生们渗透相关内容,促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设置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兴趣
实践活动是帮助孩子们有效提升思维意识的重要途径,很多东西的理论渗透,不如实践活动来得直接和有效。只有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劳动的价值,才能够切实帮助他们增强劳动观念和劳动兴趣。
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养老院,带领孩子们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擦擦玻璃、扫扫地、整理相关物品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对孩子们的教育目标,还可以让学生们做一些实事。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定期清扫教室内和校园内的垃圾,以维持自己生活学习环境的整洁度。通过参与以上实践活动,当孩子们看到老人们脸上美好的笑容和周围干净整洁的环境后,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进而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并且积极挖掘有效的教育资源,并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创新教学策略,制定丰富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们参与其中,促使其真正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切实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冯立功.核心素养下教学模式在乡镇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审视与重构[J].农家参谋,2020(12):190.
[2]马子健.浅析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J].科技风,2020(13):42.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实验中学,山东 菏泽 274000)
关键词:劳动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038-1
对初中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始终处在薄弱的地位,一方面由于教材和教学观念陈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难有机会进行实践体会,难以提高认识。在新时期,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并选择先进的授课方式,以增强学生们的劳动意识,促使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一、创新教学手段,渗透劳动榜样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也要积极运用相关教学设备,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他们将劳动观念渗透心间,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为学生们引入一些有关劳动意识培养的教学素材,比如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等等,促使学生们能够调动自身积极情感力量,学习相关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对自己的人格进行有效塑造。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并选择适合的单元主题内容,为学生们渗透劳动意识。比如在学习《多彩的职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们了解现代社会中的职业,掌握进行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学会综合考虑自身、环境、社会需要等各种因素,用发展的观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爱岗敬业的意识和劳动意识,懂得在工作中服务社会、奉献劳动,实现人生价值。为了进行知识资源拓展,同时提升学生们的劳动意识,教师可以在本节内容中,让学生们观看一些各个行业、各种职业中劳动模范的素材资料。比如:50年代劳模代表——“铁人”王进喜的故事;90年代的劳动模范:一心为乘客——李素丽的故事;现代劳动模范——中航工业黎明装配厂总装班班长李志强的故事。这些材料不仅能够为学生们展示我国丰富的职业,还可以促使学生们感受到相关任务在自己职业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以及强烈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正面故事的鼓励,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二、开展主题交流,增强学生劳动意识
交流活动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接收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而形成自己完备的价值体系观念。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发挥引导作用,增强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观念,并积极组织学生们以此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从而不断丰富自身对劳动的看法,有效增强劳动意识。
比如在学习《感受生命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本课让学生们思考“人活著是为了什么?”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然后通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通过思考,促使学生们能够感受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顺势引入与“劳动”相关的话题,促使学生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开展有关“劳动和生命教育”的话题讨论。又如在学习《家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们感受家庭温暖的过程中,对学生们开展一系列教导活动,比如:在对父母表达感恩和爱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劳动意识,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总之,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元素,并找到和“劳动意识培养”相关联的内容,积极向学生们渗透相关内容,促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设置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兴趣
实践活动是帮助孩子们有效提升思维意识的重要途径,很多东西的理论渗透,不如实践活动来得直接和有效。只有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劳动的价值,才能够切实帮助他们增强劳动观念和劳动兴趣。
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养老院,带领孩子们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擦擦玻璃、扫扫地、整理相关物品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对孩子们的教育目标,还可以让学生们做一些实事。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定期清扫教室内和校园内的垃圾,以维持自己生活学习环境的整洁度。通过参与以上实践活动,当孩子们看到老人们脸上美好的笑容和周围干净整洁的环境后,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进而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并且积极挖掘有效的教育资源,并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创新教学策略,制定丰富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们参与其中,促使其真正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切实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冯立功.核心素养下教学模式在乡镇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审视与重构[J].农家参谋,2020(12):190.
[2]马子健.浅析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J].科技风,2020(13):42.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实验中学,山东 菏泽 2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