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hai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和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个方面,他们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第二,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说:"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科学技术不完全是文化,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介质,当这种载体和介质与文化的功能相同时,科学技术便具有了文化的特征,反之则不然。文化也不完全是科学技术,但可以借科学技术的力度加大和扩展自身的功能,发挥深远而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与文化共生共存,文化或文化产品本身就离不开科学探索和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同层次科技发展导致不同的文化层次。日本学者森谷正规曾指出:"每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制成品,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
  二、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结构,丰富和更新了文化的内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的理性工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推进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文化的发展中的媒体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文化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图书等内容,它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科学技术与媒体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科学技术是传媒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媒体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
  (一)科技水平决定新闻传播的发展
  1844年,莫尔斯发明电报。不久,人们就用它来传播新闻。20世纪,美国和英国相继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传播新闻。随着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以及后来的卫星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新闻传播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
  (二)在当代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上,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莫过于卫星传播和网络传播
  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和1962年美国把卫星用于商业目的之后,卫星传播日益显示出持有的功能国际新闻的实时转播,电讯服务,以及教育、学习方式的变革等。现在的记者可利用电传打字机,通过通讯卫星把稿件直接发到编辑部,各通讯社、报社、电台可以迅速地把新闻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文化是科学技术滋生的土壤,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考察,它开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历史性转折,为社会总财富的不断迅速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文化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反过来又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虽然其开发过程本身可以看成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具体到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拥有了先进的文化,不等于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拥有先进科学技术,也决不等于就拥有了先进文化。因为文化是以道德文明和精神意志作用于人,并通过人作用于科学技术。
  从社会文化史的发展史来看,在近代科学技术诞生后,才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科技文化尽管经历了艰难曲折,但却以其普适性、基础性和极富创造性的鲜明特色,成了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一支新军。科学追求普遍化且概括的客观知识,这与感性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方式完全不同。通常,文化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而科学则以"抽象思维"为特征;文化主要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性和直观方面,而科学则主要侧重理性方面。恩格斯在系统考察近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哲学变革时指出:"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既是新的科学世界观的核心 ,也是近代科技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和能动的创造性的体现。事实上, 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和文化是相通的,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森谷正规.日本的技术 -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好的成就[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史健玲.论科学技术的文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8).
  [4]吕乃基.论科学与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7).
  [5]郑晓松.技术的文化本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12).
  [6]刘京.技术的文化分析视角[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7]吕乃基.21世纪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2002,(1).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教学改革除了关注正规、传统的教室课堂以外,必须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相关的第:课堂,与此联系密切的高校隐性课程建设也应为人重视。本文在阐述隐性课程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精神文化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从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教育、校风建设、依托现代教学管理机制搞好课程衔接等方面,论述了构建、创新高校隐性课程的举措建议。  关键词:第二课堂;校园精神文化;隐性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本文从初高中的导八式语法学习为导入点,引出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特点,以课本教学着手,旨在发现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课文教学过程的实例验证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作用,以期全面提高學生的大学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习;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8-0181-02
期刊
摘要:中职英语教学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本文论述了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现象及其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导入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职;商务英语;教学;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2010)-08-0244-01    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这对中职商务英语
期刊
摘要:1981年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了“东方政策”(LookEastPolicy)。该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由马来西亚政府出资派遣留学生和研修生赴日学习。尽管赴日期间的经费由马来西亚政府承担,但是日本政府一直出资实施对马来西亚的赴日留学生进行必要日语和学术常识的预备教育。本文就东方政策的内容、出台的背景进行分析,以期能加深对马来西亚留日学生的了解。  关键词:马来西亚;东方政策:日本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应用应力莫尔圆的形式,将材料力學中两个形式类似于二向应力的式子也用莫尔圆表示。并将得到的莫尔圆应用于某些竞赛题的求解,发现利用莫尔圆求解某些力学竞赛难题有其巧妙之处,而且便于理解。
期刊
摘要:新旧世纪之交,美国积极推行全面的外语教育改革,制定了国家外语学习标准,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在外语教学中融合其它学科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并努力为学生创设外语实践学习的真实环境。  关键词:美国外语学习标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
期刊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下,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它不仅为培养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效益,同时还在传播本国文化、扩大本国影响、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等方面有著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8-0236-02    日本从20世
期刊
摘要:语言是社套生活的反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积淀各异,导致不同语言中的委婉语必然有所不同;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方面的差异也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异。委婉语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委婉语的差异自然也反映了文化的差异。本文介绍了委婉语的特征;从政治方面、日常生活方面、生理方面三个方面探讨了委婉语的分类;并从英汉语言特点、英汉文化
期刊
摘要:在各类高职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学团队,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基石。本文提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些理念和实施策略,为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高等职业学院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缺乏有机衔接,严重影响了学生从中学英语到大学英语学习的平稳过渡。本文从角色转换、教学方法、教材以及认知偏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公共大学英语;中学英语;教学;脱节现象;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