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uso198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核心素养角度论述了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指出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认为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兴趣;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分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042-02
  历史学科集合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1]。笔者以“隋朝的统一和灭亡”一课为例,结合利用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些尝试,谈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些粗浅的理解,以期达到引导学生知源致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丰富历史知识储备
  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取得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良好效果,应先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具体来说,历史教师要深入发掘历史教材中的资源,通过生动讲解教材知识,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正确指导实践,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素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历史读物,以便巩固学过的历史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逐步提升历史素养。学生除了要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以外,还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渗透性学习,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培养历史学科思维
  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教师锻炼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有利于让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解决学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开阔学生的历史思路、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初中历史学科具有历史性特点,实际教学中,教師应借助史料实证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史料阅读的基础上全面整合史料信息,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回答历史问题。久而久之,既能够强化学生的辩证思考意识,指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对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历史核心素养有促进意义。
  (三)促进历史观念多样性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运用多样性的历史观念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问题,避免出现评价历史事件绝对化、单一化的现象,强化问题分析的全面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完整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够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充分发挥历史知识的实践价值和育人作用。此外,还能对学生历史观点的引导、在校行为的规范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四)养成“古为今用”意识
  新课改提出,当前历史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以古鉴今”,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使其做到古今贯通、古为今用,这是当前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知识结构,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学科,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就要注重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首先应有明确的知识架构,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学习历史不光要对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做出分析,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熟知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现在很多初中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虽然知道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但是对这些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原因结果等都没有足够的了解,这对其历史成绩的提高以及核心素养的养成都是不利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如在教学“文艺复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看到丝绸之路的全貌,再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丝绸之路的开辟给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然后再引入“文艺复兴”这部分内容,将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历史的知识架构,对知识掌握得更加详细和具体,这样可以为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用唯物史观统领教学
  唯物史观要求坚持辩证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在评价隋炀帝时,既要看到隋炀帝对中国历史的开创性作用,如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将隋朝进一步推向强盛;也要看到隋炀帝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导致隋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并瓦解了隋朝的统治。“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好大喜功的隋炀帝的陵墓只有几亩田那么大,下场如此凄凉。要通过古诗等史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隋炀帝的功过是非,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人物,给予客观的评价。
  教学中,还可引用“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等对隋朝大运河褒贬不一的诗歌,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思辨探究。引入“至今千里赖通波”,使学生明白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至今仍然造福着中华儿女,它促进了民族融合,迎来了唐宋统一的灿烂文明。引入“取尽膏脂是此河”,使学生明白开凿大运河,也加重了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使隋朝人民被迫放弃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要让学生客观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对隋炀帝的暴政有直观深入的了解:隋朝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使学生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
  (三)感受历史时空的深沉与厚重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可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如开篇温故知新,师生共同完成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的年代尺,制作按时序和空间呈现“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到隋朝建立和统一”政权分布情况的PPT,据以分析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学生直观地从东汉末年南北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空间占位更替分布的特点,理解隋结束了一段300年的“乱世”,开启另一个300年的“福世”,从历史的角度,正确理解古人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的独特活动及时代特点。
  历史地图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给读者呈现了厚重的历史,达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如针对隋的统一,教师可运用历史地图《隋朝统一》,让学生直观感受隋疆域的辽阔和隋的强盛。统一后的隋朝,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在北方,需要南方富饶物产的给养,为加强对南方陈故地的统治,缩短南北交通,理解开凿大运河成为隋炀帝的政治经济需要。运用我国《三级阶梯的地理地图》,因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大河自西向东流,开凿南北走向的大运河,是地理因素所致。认识到开通大运河,对加强古代南北水路交通,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强化统治和维护统一起到的重要作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与历史联系密切。“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汴水(通济渠)和泗水汇合后入淮河,再经邗沟,经瓜洲(扬州南)古渡口进入长江。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今镇江)和瓜洲位于长江南北两岸。诗人离开家去京城,在长江边想,京口到瓜洲距离这么近,不知还能不能回南京呢?运用大运河走向图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中瓜洲、京口等事件发生地的空间构建,达到以图佐文,以文证史,知源致远,对学生了解历史原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史论结合,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
  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本课紧扣重难点选取的文献史料有:《贞观政要》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马端临《文献通考》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说明了隋朝的强大与富足。歌颂大运河作用的史料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反映了隋炀帝的暴政的历史文献资料:《资治通鉴》卷177《隋纪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四年,发河北诸郡百余万,开永济渠”;《唐会要·议刑轻重》“自隋季政乱,徵役繁多,人不聊生,又自折生体,称为福手福足,以避征戍”等。实物史料有:扬州隋炀帝陵墓、含嘉仓遗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等。历史教学要尊疑重据,求真求实,知源致远。引导学生以上述史料史实为依据,对隋统一的影响、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实地位、隋炀帝的是非曲直、开创科举制的时代进步性等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评判,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证据分析,在合理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基础上进行历史评判,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教学目标。
  (五)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从“陈后主沉迷酒色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到“隋文帝的勤于政务,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开皇之治”,再到“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大兴土木,导致隋朝繁盛一时而亡”。引导学生基于以上史实进行理性思考后得出:无论治国还是治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为政者只有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学生通过观看大运河航运景象的视频,朗诵理解《汴河直进船》《隋堤》等诗歌的深刻内涵,认识到大运河的开凿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申遗成功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聪明才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强大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象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大运河蕴含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的伟大人文精神,形成对历史敬意的家国情怀。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知源致远,是提升综合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學报,2017(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认可,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率与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探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的基础上确定研究专题,采用科学的形式,自觉获取以及运用各种地理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实用性较强的地理学科来说,借助探究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其探究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考查的知识面广,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要让学生在初中三年既夯实基础知识,又提升语文素养,语文教师需要具有全局观,从第一堂课起就对学生三年的语文学习作出规划。每一学年作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重点都不同,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做到有的放矢,成就学生。  【关键词】全局观;初中语文;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极富创造性地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一场声势浩大的跨界之旅就此拉开帷幕。“互联网+教育”就是其中延伸出的一枝正在茁壮成长的枝干,搭乘着互联网技术的东风迅速拔节生长。本文将着眼于当下火爆异常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介绍抖音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与地理抖音视频在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情况、突出优势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抖音视频;地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基于对高中生地理统计图表阅读障碍的诊断与教学,笔者首先分析地理统计图表存在的地理统计图和地理数据统计表格形式;其次分析学生主要具有的认知障碍、数据衡量标准的判断障碍、心理障碍、思维定式的习惯等四种障碍;最后提出全面了解统计图表的要素、变换统计图表的结构、创新统计图表的类型、开展统计图表的专题训练四种教学途径,希望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地理统计图表阅读障碍,促进学生地理统计图表阅读能力的有效提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上的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很多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注重,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透彻,不利于学生的持续性学习。本文主要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現状以及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详细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素养的措施,目的在于从理论层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点的掌
期刊
【摘 要】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生真正做到广泛阅读,悉心积累,其文学功底自然会深厚,写作水平也不难提高。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积累呢?本文从吟诵诗词、阅读美文、品味经典、深入生活四个方面浅谈语文课外资源的开发,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的教学工具,其醒目的关键词、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多彩的标记颜色等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形成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后,课堂的主体逐渐向学生转变,想要构建更加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阅读技巧,初中英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创新和丰富原有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将思维导图应用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以有效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
期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逐步深入,初中历史课堂也迎来深刻的变革。教师不应只是通过盲目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而应创设智慧的、理性的和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思辨型课堂。本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总结出构建思辨型课堂的路径有:从培养学生“抓细节、深探究”着手,引导学生“乐思辨、重证据”,鼓励学生“勤质疑,勇答疑”。  【关键词】思辨能力;思辨型历史课堂;有效路径  【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而且很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有助于实现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思维导图并分析了其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对其运用路径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
期刊
【摘 要】由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其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示意图说明其过程,但目前各类资料中示意图的科学性参差不齐,衍生出了许多解读误区。再加上学生本身地理示意图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有限,更容易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困扰。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此类常见误区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