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品茶记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契友老张擅长茶艺茶道,侃起茶文化来,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月夜,相邀吾等三人同去雅室品茶,嘻,吃茶乃雅事,何乐不为?遂欣然前往。
   茶 聚
   寒暄一毕,请入茶室,依次就座,上瓜子、花生等茶点。古乐声中,老张挽起袖口为我们煮水烹茶。老张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地完成着烹茶的每一道工序:温壶、烫杯、洗茶、泡茶、翻杯……
   毛尖泡好后,老张持紫砂壶“三点头”各注半杯,宾主各鞠一躬,老张说这叫献茗与受茗;接着我们被告双手捧杯至鼻前嗅之良久,再徐徐放下,为闻香;再凝视杯中一刻,是为观色;再双手捧杯,微饮半口,细辨其味,尔后慢咽(半杯茶分四口饮完)是为尝味;饮毕,吾三友将空杯覆盖于茶盘中,并向老张致谢,是为反盏。
   我嫌茶道繁琐,开口倡议:“吃茶全在品,老张,一来茶道,我们就懵懂迷失,难得真趣;你还是让我们自己享用吧,何如?”
   其他二人点头,目视老张。
   “也罢。请用。”老张轻声说。我们三人抓起茶壶,斟上香茗。然后小心地捧起茶杯,轻啜一口,细细品味。嗬,茶汤在舌尖回旋不绝,茶香、茶味尽得。茶水甘冽,饮后齿颊生香,回味无穷。
   茶 悟
   老张煮水冲茶,表情平和恬淡,肃然清寂的脸上透出安详、宁静。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放松和禅悦。大家静静地品茶,静默无语。夜晚很静,窗外月光洒了进来,水似的明澈柔美。我们内心空明穆静,没有妄念,没有烦恼,有如禅诗中所说的“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
   恍惚间我们已忘却所在,迎清风顶明月,飘逸到了灵山秀水间,面对的是清泉飞瀑,耳闻的是松涛天籁,上下虚空,万里澄明,只感到目如清莲,身体一片空灵,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境界。
   佛经所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浩浩数十万卷的三藏告诉人们的,其实就是一个道理:不执。
   赵朴初老先生有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好一个“吃茶去”!终日昏昏,得此机缘,真有“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之幸。
   于静默中品茶、观心,耳边回荡的是梵呗与清风的合奏。在平常的举手投足中深味脱离尘世之累,物我两忘,直入真如之境,不亦快哉?
  编辑/坦然
其他文献
“和”与“同”是先秦重要的哲学概念。孔子关于和同之辨的观点,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
期刊
《兰亭集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陈朝天嘉年间,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世
期刊
《多宝塔碑》,或称《多宝塔感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载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置西安碑林。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全碑约二千字,由岑勋撰文,颜真卿正书,徐浩隶书题额,史华刊石。   多宝塔碑叙述了唐代僧人楚金禅师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
期刊
精爽   中国的文字,如果你懂得它的内容,又能感受它的字形肌体之美的时候,就到了一审美的境界。真正的大书法家作品一出来,就有一股精爽之气,而不是拖沓、肮脏之气。   宇宙万物有它的生、发、枯、荣、粗、细、长、短,有它行动的徐、疾、快、慢,它整个运动过程、生命状态,在中国书法家看来,都是可以通过点画流美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言。简洁这两个字很重要,在《文心雕龙》
期刊
启功书法延续了董其昌一脉,并上追唐人楷法,融入自己的学识和理解,其书法造诣极深,笔墨精到、线条简练、结字、章法都十分得体。启功书法由于结体比较平实,用笔相对单调,形式缺少变化,便于作伪者仿临,有些人甚至仿冒到乱真的程度。然而,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作伪者由于不具备启功先生的深厚文化学养,不论采取什么现代手段,字里行间仍可透出一些信息,看出一些漏着。   伪品与真品表面看似乎差不
期刊
《苕溪诗卷》,北宋米芾书,澄心堂纸本墨迹卷,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米芾书《苕溪诗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
期刊
庄子其人的放诞与超脱多源于其性情的放达和超逸,这性情又源出于他精神上的“上升的虚无主义”(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说是“虚无主义”,则说明庄子的精神之于现实人生并无直接的关联,其追求的落脚处乃在于彼岸世界的自由,因而对此岸的世界主张否定,而之所以是“上升”,则正因为对现实的否定并非一意消极,而是最终指向超越。这正如《庄子》中的许多奇谲诙诡的寓言一般,多是超越了现实日用的目光,而以一种隐喻
期刊
书法之美,若能真切感悟,进入脑际的便是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心与思、志与气、爱与恨,人世诸端,皆能表于这方寸之上。墨舞飘际,便是文字、绘画、音乐浑然一体之时。故王羲之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苏轼道“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作书,是需要情境的。有听滴滴之雨见婆娑叶之境,有感绵绵无期秋雨之界,有疾风骤雨之期,有明洁爽雨
期刊
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姜夔说:“点者,字之眉目,全借顾盼精神,有向有背……横竖者,所贵长短合宜,坚实有力。撇捺者, 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由之状。弯钩挑剔者,字之步履, 欲其深实。”这形象地说明了字如其人。形如人,字讲结体,人讲身材体格;貌如人,字讲墨色,人讲肤色;势如人,字论力度,人论体力;品如人,书讲书品,人讲人品;情如
期刊
书法,本是通过书写文字以记录事物之用,相比瞬间即逝的语言来讲,书法是跨越了时空的沟通工具。但是,中国书法却大大超越了它的本质属性,而上升为了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行为,流动在中华文明的血脉当中。  书法之所以修养心性,源于它的一撇一捺,都饱蘸着文化艺术的精华,而收发落笔。  书法,更可以说,它写出的就是一部立体的中国文化史。     书法与艺术互通:内化之势   书法是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