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证伪吗?

来源 :科学Fans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8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决策问题
  大家可能都听过家里的老人们念叨“醋能解酒”,“橙汁与海鲜食物相克”或者“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之类的生活小常识吧?不过你有没有推敲一下它们的合理性呢?不如让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卡片游戏吧。
  请你来判断
  如左图,有四张纸牌,每张纸牌都是一面画着某种饮料,另一面画着某种食物。假设有个人告诉你一个命题,说:“如果卡片的一面画着某种不合酒精的饮料(如可乐、橙汁),则另外一面一定画着某种水果(如香蕉、苹果)”,那么你会翻开哪张或哪几张纸牌来判断这个命题的真伪呢?
  你的选择是不是画有“可乐”和“香蕉”的卡片呢?那么恭喜你,你成功地陷入了这个决策游戏所设置的思维陷阱当中。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类似于这样的陈述性论断或命题,人们倾向于去证实(证明它是对的)这个命题而不是证伪(证明它是错的)。这种类似的思维模式在决策科学中被称为“证实偏差(C0nflrmation Bias)”。那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什么呢?当当当当,答案揭晓:应当选择画有“可乐”和“冬瓜”的两张卡片。如果你选的是这两张卡片,并且不是用猜的话,那么打心眼里恭喜你,至少在这个游戏里,你已经学会了证伪。
  刚刚陷入了证实偏差中的小伙伴们,不要灰心丧气,因为你们并不孤单。在英国心理学家Peter Cathcart Wason进行的一项类似的研究中,45%的受试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决策陷阱。在Wason的实验中,正反面印有数字和字母的4张纸牌上分别写着“A”“D”“4”和“7”,命题是“如果纸牌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另一面一定是偶数”。参与实验的128名大学生中,35%只选择了“A”,45%选择了“A”和“4”,给出正确答案“A”和“7”的人只有7%!
  让我们来先从逻辑上分析一下这个纸牌游戏。“如果一面是元音,另一面一定是偶数”,抽象来看是一个简单的“若A则B”式条件命题,那么判断一个命题的真伪只要找有没有反例就行了。选择写有“A”的纸牌是两个正确选项之一,因为要判断它的后面是奇数还是偶数。不过从逻辑上讲“若A则B”还有一个等效命题即它的逆否命题,也就是“若非B则非A”,故而还需要从这个方向找反例。这也是为什么不是偶数的纸牌“7”是另一个正确答案:如果另一面不是元音,则上述命题则为真命题。
  那为什么有多达45%的大学生给出错误判断呢?原因如前所述,人们普遍倾向于证实一个命题而不是证伪一个命题。选择纸牌“A”并不困难,因为它的逻辑判断方向是证实这个命题。选择纸牌“7”就有些困难了,因为它是反向证伪这个命题。反之,错误答案“4”符合的是证实方向,也就是人们想看个究竟,看“4”的背面到底是不是元音。可事实上命题只陈述了元音后面是偶数,而没有说偶数的背面非得是元音,“4”背面是什么跟这个命题的真伪毫无关系。正是这一偏差导致了错误的选择。
  错误判断的原因是证实偏差,那证实偏差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可能是进化带来的某种偏差性结果。在原始社会,如果部落里的人看到牛羊的脚印,则倾向于开展追踪进行猎杀;如果看到了狮子老虎的脚印则倾向于迁徙到其他地方。这里隐含的逻辑命题就是如果见到某种动物的脚印,那不出意外就是这种动物在附近活动了,而根本无需考虑如果不是这种动物,那脚印到底是哪儿来的。(外星人吗?)这样的判断机制使我们的祖先能够较大概率地趋利避害,从而更好地生存。现代脑科学的研究也表明证实偏差与奖赏有关的大脑前额皮层有密切关系,这也间接地支持了进化带来证实偏差这种假设。不过从远古到现在,周遭环境的复杂程度呈几何级数递增,但原始的直觉性思维方式却保留了下来,演变成了证实偏差。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证实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简而言之,证实偏差与先前经验密切相关。生活中充斥着许许多多诸如前面提到的类似“橙汁与海鲜食物相克”的说法,包括谚语、偏方或者生活常识等等,在这里,我们姑且将它们统称为信念。有了信念之后,人们便会去验证这些信念的真伪。如果先前的生活经验支持这个信念,信念灵验了,人们便会无条件地相信。如果又正好没有十分强烈的动机来质疑这些信念,这种对信念的确信则会更加明显。反之呢,由于证实偏差的存在,即使若干次的不灵验也不会让人们产生过多怀疑,因为人们仅仅会假设如果这次不行,下次可能就行了呢。这其实也是迷信的一个来源(迷信并不总和封建联系在一起,可以仅仅指着迷于某种信念):原本独立的两个事件,比如橙汁和海鲜一起食用和上吐下泻,因为在时间上的接近而产生了某种看似合理的联系,正是或多或少这样的时间先后造成的联系使得迷信更为坚不可摧。
  所以结论是……
  证实偏差是普遍存在的,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节省人类在加工复杂信息时的认知资源,但会相应地带来盲人摸象般的对事物的片面认识。在进行决策和判断的时候,首先应当意识到证实偏差的存在,在有可能陷入决策陷阱的时候运用逻辑判断同时进行证实和证伪,方能有效避免由此产生的决策偏差。
  所以下次考试检查选择题时,对于那些不太确定的题目,请小心证实偏差,因为你可能怎么看自己给出的选择都是对的,并且不断用头脑中的知识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反例。
其他文献
雾霾意味着PM2.5污染—这个话题,大概从三年前的冬天开始,突然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当中。这个曾经被人们忽视的环境数据,现在成为了每个关注身边环境的人嘴里常常出现的词语。  这种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可以进入人体更深的呼吸道当中,由于其成分复杂,能给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说人们谈PM2.5色变这个形容并不过分,而关于它的每一个话题,似乎都能被念叨很久。  不过,越是受人关注,关于PM2.5的事情
期刊
也许是9·11搞的鬼,这些年的电影中,超级英雄们纷纷走上了苦着脸接地气的路线,全部跑去打击恐怖分子了。过于写实主义的后果是,虽然影片们的现实关怀愈加厚重,但科幻色彩却愈加淡薄。而最近上映的《超人:钢铁之躯》一扫最近的习气,将许多星际级的科幻构想为观众呈现了出来,这些科幻“点子”是如此饱和,兼顾了真实感和漫画感,不愧为近年来超级英雄片里的良心之作。  但既然是地球人拍出的电影,其中出现的技术、道德、
期刊
通灵师  因为含有钇元素的萤石具有魔幻般的视觉效果,一些神叨叨的神棍们就认为透过这种萤石可以达成现实与灵界沟通的重任,于是钇元素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躺枪者——明明是—种被常用于发光材料的金属,却被当成了“通灵师”。  在工业应用中,钇多用于高科技产业,比如以钇铝石榴石晶体为核心的激光器,可以发射近乎完美的红外激光。如果在近地轨道航空器上发射这一激光到月球,甚至能看到它的反射。此外,激光焊接技术、激光
期刊
Z:请问二位专家,彗星这个东西是如何被定义的呢?  J:彗星的“彗”,在甲骨文里是个象形字,起初只有上方的“丰丰”象征着扫把。后来被加上了下方的,是握着扫把的手,变成会意字。彗除了扫帚之外,还兼指扫除的动作。在中国历史上,彗星一直就是以“扫把星”的形象出现,甚至后来专门占用了原本指扫帚的这个“彗”字。既然是扫帚,自然就有扫除灰尘、除旧布新的含义。《淮南子》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
期刊
在拿到本期大策划稿件以前,我压根儿就不知道流星雨原来是彗星的“遗产”,原来在宇宙中驰骋于星辰大海的彗星,也会如人的寿命一般,终有它完结的一天;那“秀长”的彗发,原来是彗星大冰块迎接太阳带来的温度所挥发出来的物质……  在ISON以前,我就知道有一颗叫哈雷的彗星,知道“深度撞击”这么一回事儿,但读了关于彗星的传奇故事,才发现它不仅内涵丰富,也兼具人文与历史。彗星的故事非常动人。
期刊
六月过去,蝉鸣蛙跳的盛夏到来,刚刚逃离了期末考试地狱的同学们肯定都想着怎样痛痛快快地在暑假大玩一场吧!在家吃冷饮孵空调?盯着电脑屏幕为了部落从早狂砍到晚?无聊地躺在沙发上把所有的电视台换个遍?拜托,这些也太过时太无趣太浪费宝贵的假期了吧。在这种时候,就应该背上双肩包,穿上户外运动鞋,来一场真正的远足,在阳光下尽情挥洒汗水,才不负这热血的青春,激情的夏季啊~咳咳,言归正传,其实今天想跟同学们介绍的好
期刊
首先告诉你,什么是“G”  G是Generation的简写,也就是代的意思。在移动通讯的历史上,G前面每加个1,意味着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功耗与更完美的服务。在这里还要给大家明确的是,每一次以G为关键字出现的通信技术革命,它不仅仅是新技术替换旧技术,更是新技术必须达到相关技术标准以后,才能被称为“NG”。  类比式移动电话系统  该系统最早于1980年在美国投入使用,所以又被称为北美通讯系统,但它后
期刊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据路边不靠谱新闻社报导,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志大学生或者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纷纷加入研究生的行列,由压力引发的拖延症已经成为与感冒、口腔溃疡并列的新世纪三大绝症之一。人们越来越无法三下五除二地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啊,等等,三下五除二?这个词看起来哪里怪怪的……喂,那边的制片人,你知道三下五除二是什么意思么?  不就是做事干净利落么?这有什么好问的……  不,我想问它原本的意思,
期刊
毕宿5是北半球冬季夜空中最亮、最显著的星体之一。它已经由一颗主序星变成红巨星,距离地球68光年,直径为太阳的38倍。NASA于1972年3月2日发射了“先驱者10号”探测器,现目前以每年2 6个天文单位的速度向毕宿5进发。如果不出任何意外,“先驱者10号”在大约200万年后抵达毕宿5。  星座传说  说起金牛座,还得提到众神之王宙斯的香艳故事。  腓尼基国王阿格诺尔的一个名叫欧罗巴的女儿生得楚楚动
期刊
寒风瑟瑟,冷雪飘飘,此时你还在为是否要翻箱倒柜寻找思念已久的“秋裤君”而犹豫不决吗?你还在为保暖秋裤与销魂丝袜之间更爱谁而纠结为难吗?拉倒吧,秋裤和丝袜两姐妹可不会给人傻傻分不清楚的错觉,你只是在为自己要风度不要温度的行径寻思个妥妥的借口罢了。  当具备一定人文关怀的“秋裤君”诞生之时,就如同天冷加衣一般,只是温度下降多穿一条裤子而已,再合情理不过了,为何秋裤却能和阴谋论(人穿秋裤60年后,会失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