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幼教管理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作为一名幼儿园管理者,查班是我们例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更是有效推动园所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班级才是实践研究的主阵地,教育方法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发展中的方向定位及问题需求需要在实践中去明晰。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教师似乎并不太欢迎管理者查班,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为什么会这样?教师们在抵触什么?作为管理者怎样打消教师的心理顾虑?我们又该如何做?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的管理。尤其在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在引领教师不断领会、实践其核心思想理念的同时,我的思想也在悄然地发生着转变。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纲要》《指南》倡导的理念,不仅仅适合于对幼儿,不仅仅是指向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指向整个教育,包括管理、教育等方方面面。
尊重孩子是否应从尊重教师做起?解读童心是否应从理解教师入手?随着理解的深入和思想的转变,实践中我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行为,从教师的眼神和话语中解读教师的心理,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检验方法、调整策略。令我欣喜的是,随着自身行为的转变,教师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过去那一句句 “马老师,怎么又看我们班”“马老师,能不能到别的班看看”等尴尬的话语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 “谢谢您!欢迎您多来我班”“哎呀!您要早来就更好了”等暖心的话语;过去那皱眉抵触的表情换成了现在的微笑与感谢。教师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归功于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转变,总结起来是“四下移”与“四转变”。
视角下移,由看老师转变为看孩子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研究教材转变为研究儿童,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幼儿如何学。那么,我们的管理理念也应随之调整,即把我们的视角逐渐由聚焦教师转变为聚焦孩子。进班后,首先看看孩子们在做什么,他们的情绪是否愉悦,对活动内容是否感兴趣,整个活动班级幼儿的参与度又是如何,他们是如何与材料互动的,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如何解决和突破的……视角的下移,使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真实需求以及教育生长点,为后续课程安排、园所研究方向定位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转变带动了教师们的转变,教师们不再把注意力紧盯在我们的反应上,而是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上。
记得原来,教师们总是讲几句话就要用余光看看我们管理者的表情,似乎从我们的表情上就能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清晰记得一次民主生活会上,老师的一句话“马老师,建议您以后查班的时候别皱眉头,您一皱眉我就心慌,感觉一定是哪儿又出了问题”。这件事虽已时隔十年,但它始终回荡在我的耳畔,时刻提醒着我自己,要想转变教师一定要从转变自己开始。
位置下移,由指挥者转变为支持者和服务者
管理即服务,这句话已经说了很多年,但如何服务,如何服好务?什么样的服务老师才接纳?这是我们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位置下移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实践中,我要求管理干部指导工作时遵循两点:不要盲从、方式要适宜。如在开学初,我们规定管理干部不要一开学就拿着夹子满园转,因为在开学初,老师们很忙,工作头绪很多,如果此时管理干部们再拿着夹子在老师们面前晃来晃去,老师们的心里会很烦躁,甚至会抵触。但如果此时放弃查班那肯定又是不行的,因为,在开学初最容易出问题,最容易有状况,老师也最需要我们。因此,我们改变过去的查班方式,像老师备孩子一样先备老师。
凭借已有的经验,预想老师们在开学初会面临哪些挑战?会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我们又应该如何支持?在此之后,我们再以同伴的身份进入班级,不是简单地看,而是做老师们的助手。即有困难共同面对,有问题共同思考和解决,遇到教师棘手的问题,我们以平行介入的方式默默地做给老师看,用自身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让老师们切实感受到“你是在帮我”,从而打消抵触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们深层次的参与,更能够发现教育中的真问题,感受教师们的真需求,为后续的有效支持引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日常查班中,我们还要做有效的支持者,发现问题后,不急于否定,而是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给老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很少给孩子拿玩具,经常是组织个小游戏就分散活动了。经仔细观察发现,我们存放玩具的方式有问题,教师们拿起来不方便,拿和收会占去很长时间。于是我们改变了存放玩具的方式,由固定的库房改为可移动的车。同时在理念上进行引领,我常对老师说:“教师是脑力劳动者,要学会巧干活,不要辛辛苦苦剥夺孩子发展的权利,要学会解放自己,成就孩子。”而且,每当进班看到老师在“辛苦做事”时,我都会及时叫停,并启发教师,还可以怎样做事。有了我们的及时点拨,教师们做起来也越来越轻松。当他们感受到改变带来的益处时,会由衷地说:“欢迎您以后常来。”每次我听到这样的话语,内心是幸福与快乐的。
标准下移,由整齐划一转变为正视差异
《纲要》强调,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对于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作为管理人员,我们也要正视教师们的差异,尤其对新老师来说,要将标准下移,不要吝啬你鼓励的语言,让他们在被鼓励中找到自信,感受成功。
记得我在实验幼儿园时,那是一所刚刚成立的新园,由于教师紧缺,没有工作经验、非本专业的几位老师都要带班。她们热爱孩子,但苦于没有学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组织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此时我们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她们,她们会很难找到自信,甚至会离我们的期待越来越远。因此,查班时,一方面会更多地以同伴的方式介入,同时,告诉她们当你没有适宜的方法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们玩起来。另一方面,只要发现她们身上的一点点闪光点,我都会适时给予鼓励。记得一次在户外,我看到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玩得很嗨,回到办公室,我立刻给她发了这样一条短信:“朱老师好!孩子们在你的带动下,真的玩得很嗨!从你灿烂的笑容中,看得出你是一名爱孩子的好老师;从你和孩子的互动中,发现你身上具备一种优秀教师特有的潜质。真的很为你高兴,相信你会做得更好!”晚上我收到了她的回复:“马园长,您好!谢谢您的鼓励。您总是在我内心最脆弱、最想要放弃的时候,给了我自信。我知道,我还有很多的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但我一定努力,努力成为一名受孩子喜欢的教师!”每当看到老师们信心满满的回复,我的内心总会充盈着一种幸福感。 问题下移,由“你应该”转变为“你认为”
查班后的反馈,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如何反馈,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和老师反馈效果更好,也是一门学问。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更多采取的是管理干部和老师相结合的形式,即教师先做两三分钟的简短反思,然后管理干部以四六开的形式先肯定优点,再用大段的时间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在表述中我们说的更多的是,这个地方应该如何如何,那个地方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果这样是不是会更好等等。从表面看,老师们似乎接受了建议,但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的改动并不大。发现这样的问题后,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摸索,我发现问题还是主要出在自己身上,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老师想的,老师从内心未必理解或认同;
第二,当我们更多地运用“你应该”句式的时候,接收方会有一种被说教的感觉,内心会有一种压力感,压力感过大就会产生抵触;
第三,建议过多容易让老师产生挫败感,一定程度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基于此,我改变了与老师的交流方式,在反馈时做了两方面的调整:
首先,在说话方式上,将“你应该”改为“你认为”,即把选择权给老师,让老师们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
其次,在聚焦问题上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即不再微观地揪住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研讨对与错,而是注重从长远的角度去培养教师,即从大的理念上引领教师去思考,从领域的核心价值来判断。
如,在评一节美术活动的时候,我会这样问老师:“《纲要》强调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是创造,那么围绕创造这一核心价值,你认为你哪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从孩子的作品看,你觉得效果如何?哪个方面做得还不够?如果让你再重设计一次,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调整,让孩子创造的机会变得更大?”当老师带着这样的问题,像剥笋一样逐层递进深度思考的时候,就已经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思考了。当老师们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宜的方法后,我都会带着鼓励的语气补上一句:“凡事怕琢磨,你看,只要多想一步,你會发现,其实方法就在你心里。”每当我说到此,教师们也往往都是信心满满地回班了。
视角下移,去除了教师的紧张心理;位置下移,拉近了我们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标准下移,让老师们感受到更多的成功与快乐;问题下移,让老师们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四下移”与“四转变”也使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欢迎,教师们的心真正向我们敞开了。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的管理。尤其在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在引领教师不断领会、实践其核心思想理念的同时,我的思想也在悄然地发生着转变。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纲要》《指南》倡导的理念,不仅仅适合于对幼儿,不仅仅是指向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指向整个教育,包括管理、教育等方方面面。
尊重孩子是否应从尊重教师做起?解读童心是否应从理解教师入手?随着理解的深入和思想的转变,实践中我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行为,从教师的眼神和话语中解读教师的心理,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检验方法、调整策略。令我欣喜的是,随着自身行为的转变,教师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过去那一句句 “马老师,怎么又看我们班”“马老师,能不能到别的班看看”等尴尬的话语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 “谢谢您!欢迎您多来我班”“哎呀!您要早来就更好了”等暖心的话语;过去那皱眉抵触的表情换成了现在的微笑与感谢。教师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归功于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转变,总结起来是“四下移”与“四转变”。
视角下移,由看老师转变为看孩子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研究教材转变为研究儿童,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幼儿如何学。那么,我们的管理理念也应随之调整,即把我们的视角逐渐由聚焦教师转变为聚焦孩子。进班后,首先看看孩子们在做什么,他们的情绪是否愉悦,对活动内容是否感兴趣,整个活动班级幼儿的参与度又是如何,他们是如何与材料互动的,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如何解决和突破的……视角的下移,使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真实需求以及教育生长点,为后续课程安排、园所研究方向定位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转变带动了教师们的转变,教师们不再把注意力紧盯在我们的反应上,而是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上。
记得原来,教师们总是讲几句话就要用余光看看我们管理者的表情,似乎从我们的表情上就能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清晰记得一次民主生活会上,老师的一句话“马老师,建议您以后查班的时候别皱眉头,您一皱眉我就心慌,感觉一定是哪儿又出了问题”。这件事虽已时隔十年,但它始终回荡在我的耳畔,时刻提醒着我自己,要想转变教师一定要从转变自己开始。
位置下移,由指挥者转变为支持者和服务者
管理即服务,这句话已经说了很多年,但如何服务,如何服好务?什么样的服务老师才接纳?这是我们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位置下移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实践中,我要求管理干部指导工作时遵循两点:不要盲从、方式要适宜。如在开学初,我们规定管理干部不要一开学就拿着夹子满园转,因为在开学初,老师们很忙,工作头绪很多,如果此时管理干部们再拿着夹子在老师们面前晃来晃去,老师们的心里会很烦躁,甚至会抵触。但如果此时放弃查班那肯定又是不行的,因为,在开学初最容易出问题,最容易有状况,老师也最需要我们。因此,我们改变过去的查班方式,像老师备孩子一样先备老师。
凭借已有的经验,预想老师们在开学初会面临哪些挑战?会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我们又应该如何支持?在此之后,我们再以同伴的身份进入班级,不是简单地看,而是做老师们的助手。即有困难共同面对,有问题共同思考和解决,遇到教师棘手的问题,我们以平行介入的方式默默地做给老师看,用自身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让老师们切实感受到“你是在帮我”,从而打消抵触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们深层次的参与,更能够发现教育中的真问题,感受教师们的真需求,为后续的有效支持引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日常查班中,我们还要做有效的支持者,发现问题后,不急于否定,而是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给老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很少给孩子拿玩具,经常是组织个小游戏就分散活动了。经仔细观察发现,我们存放玩具的方式有问题,教师们拿起来不方便,拿和收会占去很长时间。于是我们改变了存放玩具的方式,由固定的库房改为可移动的车。同时在理念上进行引领,我常对老师说:“教师是脑力劳动者,要学会巧干活,不要辛辛苦苦剥夺孩子发展的权利,要学会解放自己,成就孩子。”而且,每当进班看到老师在“辛苦做事”时,我都会及时叫停,并启发教师,还可以怎样做事。有了我们的及时点拨,教师们做起来也越来越轻松。当他们感受到改变带来的益处时,会由衷地说:“欢迎您以后常来。”每次我听到这样的话语,内心是幸福与快乐的。
标准下移,由整齐划一转变为正视差异
《纲要》强调,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对于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作为管理人员,我们也要正视教师们的差异,尤其对新老师来说,要将标准下移,不要吝啬你鼓励的语言,让他们在被鼓励中找到自信,感受成功。
记得我在实验幼儿园时,那是一所刚刚成立的新园,由于教师紧缺,没有工作经验、非本专业的几位老师都要带班。她们热爱孩子,但苦于没有学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组织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此时我们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她们,她们会很难找到自信,甚至会离我们的期待越来越远。因此,查班时,一方面会更多地以同伴的方式介入,同时,告诉她们当你没有适宜的方法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们玩起来。另一方面,只要发现她们身上的一点点闪光点,我都会适时给予鼓励。记得一次在户外,我看到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玩得很嗨,回到办公室,我立刻给她发了这样一条短信:“朱老师好!孩子们在你的带动下,真的玩得很嗨!从你灿烂的笑容中,看得出你是一名爱孩子的好老师;从你和孩子的互动中,发现你身上具备一种优秀教师特有的潜质。真的很为你高兴,相信你会做得更好!”晚上我收到了她的回复:“马园长,您好!谢谢您的鼓励。您总是在我内心最脆弱、最想要放弃的时候,给了我自信。我知道,我还有很多的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但我一定努力,努力成为一名受孩子喜欢的教师!”每当看到老师们信心满满的回复,我的内心总会充盈着一种幸福感。 问题下移,由“你应该”转变为“你认为”
查班后的反馈,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如何反馈,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和老师反馈效果更好,也是一门学问。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更多采取的是管理干部和老师相结合的形式,即教师先做两三分钟的简短反思,然后管理干部以四六开的形式先肯定优点,再用大段的时间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在表述中我们说的更多的是,这个地方应该如何如何,那个地方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果这样是不是会更好等等。从表面看,老师们似乎接受了建议,但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的改动并不大。发现这样的问题后,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摸索,我发现问题还是主要出在自己身上,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老师想的,老师从内心未必理解或认同;
第二,当我们更多地运用“你应该”句式的时候,接收方会有一种被说教的感觉,内心会有一种压力感,压力感过大就会产生抵触;
第三,建议过多容易让老师产生挫败感,一定程度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基于此,我改变了与老师的交流方式,在反馈时做了两方面的调整:
首先,在说话方式上,将“你应该”改为“你认为”,即把选择权给老师,让老师们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
其次,在聚焦问题上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即不再微观地揪住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研讨对与错,而是注重从长远的角度去培养教师,即从大的理念上引领教师去思考,从领域的核心价值来判断。
如,在评一节美术活动的时候,我会这样问老师:“《纲要》强调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是创造,那么围绕创造这一核心价值,你认为你哪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从孩子的作品看,你觉得效果如何?哪个方面做得还不够?如果让你再重设计一次,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调整,让孩子创造的机会变得更大?”当老师带着这样的问题,像剥笋一样逐层递进深度思考的时候,就已经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思考了。当老师们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宜的方法后,我都会带着鼓励的语气补上一句:“凡事怕琢磨,你看,只要多想一步,你會发现,其实方法就在你心里。”每当我说到此,教师们也往往都是信心满满地回班了。
视角下移,去除了教师的紧张心理;位置下移,拉近了我们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标准下移,让老师们感受到更多的成功与快乐;问题下移,让老师们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四下移”与“四转变”也使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欢迎,教师们的心真正向我们敞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