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江西作文述评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ang_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定性评析】
  2020年江西高考语文采用“全国Ⅰ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写一篇班级读书会上的讨论发言稿,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其中感触最深者的看法。关于这道作文题的定性,《中国考试》刊发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给出的官方权威说法是:“作文题给出的背景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定,从‘历史人物评说’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通过观照现实,坚定文化自信。”结合上述评析,我们认为这道作文题从外形上看,虽然是要求写一篇以评说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形式新颖的讨论发言稿,但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一道传统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当然,尽管性质上属于传统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但我们还是觉得亮点多多,值得点赞。至于点赞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在于这道作文题完全吻合高考作文的目的与功能。关于评判高考作文題优劣的标准,笔者与江西师范大学雷良启教授曾以《也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为题,撰文加以申述:“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呢?这就首先需要问一问语文高考为什么要考试作文,或者说高考作文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这应当是问题的前提和依据。课程改革前后的两个考试大纲都在‘写作’部分开宗明义、简明扼要地分别要求考生‘能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除了对不同文章的文体称说有所不同,‘能写文章’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清楚无误地规定了高考作文的目的是要检测考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既是语文学科自身的定位、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实也是仅凭人们的经验常识就能理解和接受的,近乎数学公理,是毋庸置疑的。于是,顺理成章,问题的答案显然就是:我们最需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检测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题目。只有这样的文题才具有考试学意义上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才真正符合教育部‘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三个有利于’的高考命题方针。”(笔名“于稳”,首刊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9期)此外,作文材料取自高中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明显含有对读写结合教学导向的考量,这与我们一贯倡导的高考命题应当回归语文教材、有利于知识迁移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
  【写作指津】
  作为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自然必须在写作时吃透材料的核心含义并完成命题者所下达的重要“指令”。
  一是立意指令。就一般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而言,命题者往往不会限定考生的立意,而是大致圈定立意方向。这篇作文的立意方向包含在试题的材料和任务驱动指令的关键句——“(三人中)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之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也就大致确立了作文的立意方向。考生感触最深的可以是三人中某人的某一点,一人一点的作文论点集中,中心突出,好写;也可以是感触最深的某个人,一人多点,历史人物有立体感,浮雕般立于面前,只是应有必要的概括。有了概括,历史人物才会具有整体形象而不至于支离破碎。
  二是内容指令。内容指令主要指材料和“任务指令”中涉及的人和事。命题者明确规定作文必须“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必须“结合材料”,而材料的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时期“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的事迹和“后人”“孔子”“司马迁”对此事的称颂与评价。而且这两部分的内容必须视为一个前后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前者圈定了写作范围——必须就材料中涉及的三位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展开评述;后者则限定了立意方向——对三位历史人物只能正面肯定。至于材料中所交待的写作背景——“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也并非可有可无的文字。它实际上提示考生讨论的内容不但要切合作文题的材料,而且可以延伸到平时的读书当中。事实上,在实际的作文评卷过程中,读书内容已然成为得分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是文体指令。文体指令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常规文体的选择,由于材料性质和“驱动指令”的双重制约,这篇作文的文体虽然没有规定一定要写议论文,但实际上绝大多数考生都是选择议论文体,选择记叙文体的可谓寥寥无几。当然,这也不是说不可选择记叙文体。事实上就有考生以“退位让贤”为题写下一篇记叙文,文中记叙了考生自己在一次班干部改选过程中由正变副的心路历程:先是心中有所不平,但在读书过程中接触到鲍叔主动让贤的故事之后深有感触,最后欣然接受改选结果,并主动配合新班长做好班级工作。我们认为这种记叙文的构思是符合题意的,并未在评卷过程中轻易加以否定。其次是任务指令中规定的特殊文体——读书谈论会上的发言稿。作文题既然要求写一篇读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稿,那么在文体上自然会有一些相应的要求:作文开头应有称呼,结尾须表谢忱,这是发言稿起码的文体要求。至于写落款和年月日,那是画蛇添足。读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稿可以有相应的互动文字,诸如对前面同学发言的表态,或对主持人开场白的呼应等。讨论发言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语言质朴或是妙语连珠属不同的发言风格,但无论哪种风格都必须得体,对历史人物的评说也应讲究分寸,不可把话说得太满。   【得失举隅】
  我们一贯认为,一道好的作文题一定是在“开放性”和“限制性”上做到二者兼顾的题目。今年的作文题在这方面称得上可圈可点,颇具示范性。由于材料本身的角度很多,只要围绕“三人”或其中“一人”的行为来谈,大都不会脱离材料而偏离题意。因此,今年作文拉开得分差距的关键不在“写什么”而在“怎么写”。比如说,江西考生中大概百分之六十的人都选择评述“鲍叔”,但得分差距却十分巨大:既有满分卷,也有不及格卷。由于今年江西考生绝大多数采用论述文体,所以本文的“得失举隅”主要以议论文体为例。
  先看审题立意。如前所述,今年作文题材料的角度很多,在审题立意方面不太容易出现偏差,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失误者。以评述对象选择“鲍叔”的考生为例,就有人认为鲍叔举荐管仲是多年朋友情谊使然,这些考生熟悉管鲍之交的故事,并大量列舉,唯独不引述题中材料所言“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抽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的核心要素——鲍叔秉公荐才,从而偏离了“驱动指令”所规定的立意方向。可见读书多是好事,深入思考亦不可少,不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此外,还有部分考生车陷旧辙,他们不是以某历史人物的闪光点让自己感动立意,而是把历史材料作引子,引出某种品质,如宽容、识大体、公而忘私、谦让、有自知之明等,以“这种品质弥足珍贵,不可或缺”为论点展开论述,这就不是评说历史人物,也没有满足任务驱动指令的要求,由此造成了立意上的偏差。相对而言,切合题意的作文大多能整体把握材料含义且严格遵循“驱动指令”。例如有一篇高分作文以“欲成事,效桓公”为题,分别从“能屈能伸,欲成事者应有的品质”“不计前嫌,欲成事者应有的胸襟”“广听建议,欲成事者应有的虚心”三个角度,揭示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原因所在。这样的作文显然是切合题意的典范之作。
  次看结构。今年江西考生作文结构大多采用分论点式或起承转合式。分论点式的结构大多先引述材料,推出某历史人物某闪光点让自己感触最深,再分两三个分论点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这一结构模式比较适合一人多点评说人物的作文。前引《欲成事,效桓公》一文,即采用了这种结构模式。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此类结构模式作文分论点的设置不是谈历史人物的闪光点让自己感动,而是脱离历史人物评述转而谈某种品格弥足珍贵。起承转合式结构往往先引述材料,继而紧承材料评述某一历史人物的闪光点,谈自己的感受,再转入思考,思考社会现实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谈发扬某人物闪光点的必要性,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令人遗憾的是,部分考生不把“起承转合”的重点放在“承”上——翔实评说历史人物;而把重点放在“转”上,而且一到“转”这个环节,常常不经意间就把历史人物转没了,从而背离了历史人物评说和读书讨论会的相关“驱动指令”。
  再看论据。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角度来看,区分今年江西高考作文高下的依据主要在于论据的选择。大致相同的论点往往会因为论据选择得当与否而得分悬殊。试以齐桓公“唯才是举”为论点的作文为例,要阐述清楚“唯才是举”与齐桓公成就霸业之间的逻辑联系,仅就材料本身发议论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高分作文往往需要考生结合自己平时的读书积累,引入相关的历史事实做论据,方能吸引评卷教师的眼球。在评卷实践中常常发现,那些选择了曹操或唐太宗等历史人物为论据的作文,大多可以得高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论据选择得当与否又是与平日的读书积累密切相关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那些平时注重阅读,肯花时间诵读经典的考生,才能在选择论据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试看一篇题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作文的一个片段:“知人者之智,是一种勇于推荐贤者的智慧。韩愈曾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诚如斯言。在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中,管仲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请同学们细想一下,如果没有鲍叔的极力推荐,齐桓公会起用一个差点杀死自己的人吗?答案显而易见。正如司马迁评价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鲍叔就是韩愈所说的伯乐,拥有一双善于识别人才的慧眼。而正是因为有了鲍叔这位‘伯乐’,才使得管仲身上的才能为齐桓公所用,并最终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不难看出,上述作文片段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恰到好处地选用了韩愈《马说》为论据,不仅强有力地支撑起作文的论点,而且为全文平添了不少文化含量。
  总之,今年江西所考的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是一种具有防猜防套功能的典型考场作文试题。只有这种类型的试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考作文的选拔功能,让那些平时读书积淀深厚、具备真实写作能力的考生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寂寥雨夜,抿过几口乡愁,透过被雨点打湿的毛玻璃,窗外的景色朦胧得恰到好处,如同身处江南烟雨中的故乡一样,模糊得虚幻,又无比真实。  每每提及故乡,总是第一个想到雨。确实,几尺长空,是容不下江南的,唯有一线雨,才能晕开江南的一角,窥得几许柔情。  淫雨霏霏,潮了人心,总要生出几多愁思来的。于是人们总是借一壶老酒,将这几缕苦愁溶在枯黄的酒葫芦里,一饮而尽,才能换得几许快意。  黑瓦灰墙的小楼,门上挂了
期刊
我15岁在纽约读高中的时候,因为心理压力非常大,再加上身边认识的朋友(大概四五个)非常“有默契”地一起选择了退学,选择提早步入社会,我一度也在考虑加入他们。  他们有的是真的完全不是读书的材料,有些人是因为觉得社会比学校更精彩。我兩个都不是,我承认我的一部分思想确实受了他们的影响,看到有些人在外面找了份搬家的工作,时不时拿点工资回来请客吃饭,日子似乎过得还挺不错的。  但其实更多的是,因为当时我刚
期刊
在唐代,若想步入仕途,通常有三条路径:一是“世袭”,二是参加“科举”,三是由权贵举荐。世袭为官,一般人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通过科举考试,不少有才华的人也能脱颖而出,但也有少数满腹才华、志向远大者名落孙山,这时常常需要他人引荐,于是就有了干谒诗。  何谓干谒诗?“干”,追求;“谒”,拜见。干谒诗就是为了展示才华、追求功名、实现抱负,拜见权贵,以求引荐而写的诗,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在唐代,干谒诗数量众
期刊
(一)  鲍叔不朽清流长  ——读书会上的发言稿  湖南一考生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春秋时期,兵燹不绝。刀光剑影中,英豪杰士在历史长河中定格。大家既颂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又景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管仲。洇染着历史的气息,泅渡年岁的长河,鲍叔,这位牵连着霸王伟业和相国雄才的智者忠士,更令我咏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韩愈尝喟然慨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期刊
早上6点,晓荷起床外出跑步。前方一个瘦小的身影映入了眼帘,那人背着手,低着头,目光下垂,步履沉重,一身灰色的衣服与灰蒙蒙的天空、街道融为一体。追上那人后,晓荷认出他是隔壁的老爹。近距離一看,晓荷吃惊不小,几天没见,老爹的头发几乎全白了!晓荷拍了拍老爹的肩膀,他缓缓地转过头。看到是晓荷后,老爹挤出了一丝笑,但只是一会儿,他的目光又涣散了。  老爹最近真的反常啊,晓荷忍不住想。以前附近的老人数他最精神
期刊
小说《边城》清浅淡泊却韵味深长,如何读出它的纹理和柔情?  课文节选部分为原作三、四、五、六部分,情节非常散淡,初读时,很难把握其文本脉络和情感主旨。那么,这四个部分到底有没有故事情节?有没有其自洽的文本逻辑和表达意图?答案是肯定的。  这短短的几段文字,精妙呈现着少女的情窦初开和少年的怦然心动,干净、纯粹、美丽。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展现的是湘西茶峒的民俗背景,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这里
期刊
一切技巧性的东西都会抹杀文章的意境。阅读《瓦尔登湖》,清新的湖水清香仿佛从书中溢出,我的脑海里一直会出现的那个孤独却清醒的身影,静静地漫步于瓦尔登湖畔。蓝天下,梭罗与瓦尔登湖已经融为一体,水面映人,人心入水。可以说,湖水是梭罗寻找自我的源泉和灵感,在水的倒映下,他的人格愈发显得耀眼。  水,探寻自我的源泉  不管从怎样的角度去欣赏,我们首先得去感受这湖水与梭罗的情缘,猜测他为何要定居于此。两年超凡
期刊
家住湖边,每年的活动少不了采菱这一项。  每到采菱时节,家里都要忙活一阵子。全家上下不是在采菱,就在去采菱的路上。  立秋前后,菱角开始结出果实,一开始是绿色的,渐渐地变成了褐色、黑色。每年这时,外公都会从院子角落的那个小黑屋里拖出那条船。外公很宝贝他的船,所以每次搬船都兴师动众。这是条乌篷船,黝黑的篷顶油光发亮,船身用的是上好的木头,呈暗红色,篷上还有窗子。它很结实,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了。  去采
期刊
甘蔗的生长期比较长,往往要春种,到秋冬才能收获。小时候,甘蔗一成熟,我就跑去甘蔗田,挑选粗壮高大的甘蔗,用力将它齐根掰断,而后撕去叶子,在膝盖上一磕,将甘蔗折成几段,握住甘蔗在手心转几圈就算洗过了。我迫不及待地用牙齿撕开甘蔗皮,使劲咀嚼,甜而不腻的甘蔗汁便顺着口腔直淌到喉咙,让人无比享受,吃完一根还想再来一根。  新收的甘蔗一时吃不完,聪明的农人就将甘蔗埋在土里,除了叶子会腐烂,一直到来年的清明节
期刊
前些天,妈妈买回来一只小乌龟。我高兴极了,把它当做宝贝似的精心喂养起来。  小乌龟真可爱呀!它的头呈三角形,两颗比芝麻还小的黑眼珠滴溜溜直转,看上去还挺机灵。它背上驮着一个墨綠色的硬壳,活像背着一块护身盾牌。身后一条小尾巴一翘一翘的,有趣极了。  小乌龟的胆子真小,我只要一走到它面前,它的头、脚、尾巴全都缩进壳里,好像成了一个石头疙瘩,你怎么逗它,它都无动于衷。  小乌龟特别爱往外爬。可是盆子又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