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华:再谈“旧伤新痕”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j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70后还是80后,但凡了解当代文学的,对“卢新华”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因为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派,“伤痕文学”,就是由他青年时期的一篇《伤痕》发轫、命名的。1978年8月,《文汇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独家发表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新生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让历经“文革”浩劫的中国人,痛痛快快地释放出郁积在心中整整10年的冤屈、苦闷和眼泪。彼时的光景用“一文倾国”来形容也不过分,那绝对不是今日那些所谓畅销热卖的青春文学教主教母们可以企及的境界。
  追溯30年前的记忆,卢新华说,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伤痕》不是我写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用他们在“文革”中遭受的苦难、血泪和生命体验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伤痕》的轰动是众缘所成。幸运的是,命运选择了我来执笔。
  
  《伤痕》的发表使卢新华一夜成名。1978年他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不久成为“文革”后首批加入中国作协的的年轻作家,并获得了很多荣誉。然而毕业分配时,卢新华的选择却出人意料,当时系里管分配的张老师曾找他谈过三次话,告诉他人民日报社要他去做团委书记,并直言这个职位如果外放,就相当于一个地委书记了,但是经过一番思前想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去《文汇报》当一名记者。然而这只是之后卢新华那一系列“出人意料”的选择的一个开始,报社的记者,这个职业虽然内行人知道是和文学创作完全不搭界的工种,但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还是“动笔杆子”的,总和写作分不开。可是有一天,卢新华突然向报社递上辞呈,毅然“下海”经商,虽然“文人经商”在现在看来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可是在当时却一度成为不小的新闻。不久,在全国大盛“出国热”的80年代中期,他又告别了妻子女儿,远赴美国开始了他自费留学的生涯——那个年代自费去美国,门槛可没有现在这么低。卢新华怀揣仅有的500美元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报到,第一笔注册费就交掉了300美元,这让他充分认识到,放弃荣誉一切归零,光凭勇气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出现了当时曾令国内大众感慨不已的传闻:“伤痕文学”掌门作家在美国穷困潦倒靠蹬三轮过日子……可卢新华本人呢,却蹬三轮蹬得怡然自得,不仅解决了自己读硕士的全部经济问题,还把妻子、女儿接到了美国。而继“蹬三轮”之后,卢新华还一度做过赌场的专业发牌员。
  然而就当一切看似尘埃落定,人们以为这个曾经的作家已经选择了另一个国度另一种生活,《伤痕》从此成为他文学生涯的开篇亦是句点的时候,卢新华又出人预料地带着新作《紫禁女》回到了国内读者的视野。时隔26年,卢新华似乎体味到了更深意义上的伤痕,它不仅来自中国社会的某一特定时期,那是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中不可避免的痛,这正是《紫禁女》的创作主题。旧伤,新痕,卢新华仿佛从未离开过,如果说旧的那道皮肤上的伤痕让他收获了无数关注的目光,这灵魂深处的新伤才让他的思考走得更远更深。
  
  日前,本刊记者与卢新华面对面,聊一聊那些“伤”与“痕”。
  
  记者:卢先生的人生体验真可谓百转千回啊,所以我现在最好奇的是,您现在“又”选择了什么奇特的职业呢?现在的职业和“文坛”还有联系么?
  卢:没有职业当下正是我的职业。如果写作和思索可以算是一种职业的话,那么,我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自由写作者或自由思索者。所以,我的职业大概还是和“文坛”有联系的。
  
  记者:《伤痕》的成就是巨大的,而作为它的创作者,你当时应该完全身处文学圈的中心。可是你毕业分配却选择做了一名记者。我们都知道,“记者的写作”和“文学的创作”完全是两码事,为什么你会做这样的选择呢?想远离文学圈?
  卢:坦率地说,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我并没有有意选择做一名记者,我只是选择了不去做官。这样,我就做了记者。但我后来发现,我不仅做不了官,就连做记者也不称职。因为我是个“偶得佳句便为乐,常作玄想也能醉”的“自我主义”者,很难和主流的意识形态经常保持一致。虽然《伤痕》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名声,后来甚至还汇入了主流的文化河道,但我知道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异数”,是“歪打正着”。我的毛病还在于:时代的主流精神浩浩荡荡地奔涌而过时,我的目光却常常瞟向别处。同时,经常性的“逆向思维”也让我变得越来越“死心眼”或者说“一根筋”。而你知道,对于世俗的人生而言,“官运”和“商机”那可都是稍纵即逝的。好在我现在回忆往事,还并不后悔。
  
  记者:哈,我留意到您提到了“商机”。所以不愿做官,做记者又“自我主义”,于是就选择了下海行商?为什么越走越远?这样的选择是缘自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么?
  卢:越走越远?你是指哪儿?此岸还是彼岸?我有时倒觉得是越走越近了,至少是离家,离心灵的“故乡”越来越近了。冲突只不过是偶尔溅起的浪花,理想和现实仍然是分不清彼此的湛蓝的海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即是你,你即是我。
  
  记者:那经商的过程中,你的文学盛名有没有给你带来过便利或者障碍?
  卢:我可以肯定地说,所谓“文学盛名”带来的“便利”远不及“文学执著”给我带来的障碍。我在90年代初,曾做过一段从美国向中国“倒卖”废电缆的生意,后来辛辛苦苦总算做成一单,至少是拿到了定金三万美元。但后来对方无法履行合同,我左思右想还是把定金退了。因为对方是一个朋友,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我如果按合同吃掉定金,可能会使他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当然,这肯定不叫“文学执著”,而应该是“慈悲执著”。但那时的我坚持以为,我只要吃了那笔定金,也就丢了自己“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再不配在文学的园地里耕耘和收获了。
  
  记者:作为一个“生意人”,您这样做确实不专业,呵呵。于是短暂的下海之后您就留学了,这样的选择又是为什么?
  卢:一定要说为什么,还是为了读书吧。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那时一心要身体力行。而且,我也以为“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书本知识毕竟是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是别的个体对自然和社会的生命体验,是“摹本”,自然和社会生活才是“原本”。不过,现在我又想到还有一本更重要的书需要去认真研读,那就是“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读懂“自己”,弄清“自己”的来龙去脉,吃得准“自己”几斤几两,这样的人生大约才不容易虚度。
  
  记者:在美国留学选择了蹬三轮来筹集学费、生活费,为什么做这个选择?以你的文学专长和学业背景,其实可以选择更轻松体面的打工啊。去蹬三轮,心理上真的能过自己的一关么?
  卢:蹬三轮这件事也只能说是“因缘际遇”,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找这样一份工作,甚至我也不相信在洛杉矶的高等学府附近还会有提供给大学生和留学生踩三轮车这样的工作机会。在我之前不久,在我以后不久,你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附近都不可能再见到那种漆成黄颜色的三轮车了。我有时会有错觉,以为那是上天特意为我安排的,藉以帮助我生存,帮助我训练英语口语,帮助我融入美国社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帮助我“放下”身上的光环(其实更是包袱)。
  
  记者:听说还有在赌场当发牌员的经历?也是上天的安排么?为什么您的选择都这么特别呢,难道是作家想体验不同的生活?
  卢:应该也有体验生活的念头吧。我在赌桌上阅牌无数,同时也阅人无数。但我也必须坦白地说,发牌员的收入很不错。
  
  记者:三十年后的今天,你还会受到《伤痕》的光芒影响么?是否还想创造新的光芒?
  卢:不管我愿意还是不愿意,我知道,《伤痕》总是要“纠缠”我一生的。至于能否有新的“光芒”放出,那就要看我心田的“光源”有否被杂念的污垢遮掩得越来越严实了。
  
  记者:谢谢卢先生,和您聊天是有意思和有收获的。
其他文献
在文艺中青年的圈子里经常遇到的情况是,说到赵长天,大家会说,哦,那个上海作协副主席,那个《萌芽》杂志主编,那个“新概念之父”。但是说到赵延,一般都会茫然一下:他是谁?写过什么?然后你再说,就是“那多”,大家就会恍然大悟——那多啊,他是个很能写的畅销书作家啊。  这个专门写灵异悬疑小说的那多,就是那个专门写纯文学的赵长天的儿子,本名赵延——这个现在已经不是秘密。但是在那多刚开始凭借《萌芽》杂志上连载
期刊
我曾经在2002年的8月下旬赴上海拜访过施蛰存先生,那时天气还很炎热。相隔数月,2003年新年刚过,我又一次走进施先生家中。沿着红漆斑驳而又狭窄的木楼梯上去,楼梯口斜对着施先生那间不算宽敞的书房兼卧室,我看见施先生已经坐在桌后那把藤椅上等候着。见我走进室内,他那清瘦而略显苍白的脸上现出淡淡的笑意,这是我熟悉的又使我倍感温馨的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的微笑。  施先生当年已是98岁高龄,身体仍还健安,只是
期刊
46届金马奖评出了两个影帝,被人形象地戏称“双黄蛋”,这在“金马”史上还是头一回。  两个男人同时站台上,捧着一样的奖杯。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两个男人睡同一张眠床,有点不尴不尬,不二不三。  我用了睡同一张眠床这样的说法,目的是想说得极致一点。本来我可以说像睡同一个房间。但睡同一个房间对我们这儿的极大多数人来说实在太正常不过了。以前接待外宾,上面有通知,除了夫妻或情人,必须要给人家安排一个人住一间。当
期刊
上海是近现代中国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城市之一,在这里发生过太多的传奇。上海又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中心。于是上海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由上海人来讲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上海的电影中心地位已经堪疑,上海故事也不再是上海人的特权,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讲述上海的故事。我们发现真正的上海演员少了,真正的上海作品也少了。在“上海的故事全国讲”的环境下,我们既看到了《红玫瑰与白玫瑰》里风
期刊
金马奖两个影帝一出,就有媒体高呼“难不成大陆电影奖的双黄蛋都下到台湾去了?”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也就是一吃鸡蛋的,吾只管吃到嘴里的蛋是否新鲜好滋味,却不会管它有几只黄。  作为电影评奖机构,选中的电影都是一个水平的顶高顶尖的,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但是选了这个,狠不下心来丢了那个,选了那个又觉得对丢掉的这个不公平……那么,给大众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双黄蛋、多黄蛋,吾觉得未必不是一桩好事。蛋黄营养
期刊
2009年4月11日,一位体态臃肿、打扮老土的中年妇女走上了选秀节目“英国达人”半决赛的舞台。当评委问她你这辈子想做什么时,苏珊·博依勒说她梦想成为英国音乐剧女王伊莲·佩姬那样的专业歌手。场上顿时嘘声雷动。  “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是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中的经典选段,是为生活所迫沦为妓女的芳汀在临死前对生命和梦想的最后一次告白。苏珊短短两分钟的演唱
期刊
“青年女编剧王伊追讨电视剧《牟氏庄园》的稿酬尾款6万7千元,投资方赖账拒付,一个局长威胁她:‘如果你敢告,我拿10万元找人把你做掉。’女编剧惊诧不解:‘你才欠我6万多,给我不就完事了,干嘛你要花10万杀我!’6万元对于靠写剧本为业的王伊,是她在北京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源。”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一级编剧王兴东在文艺工作者权益问题高峰论坛上讲的一个例子。  台下有听众不禁惊讶唏嘘,但更多人的脸上呈现的是复杂
期刊
祖国60年华诞,电影《建国大业》在全国各地热映,这也勾起了我对那段亲历往事的回忆。据史料记载,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许广平代表民主人士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听了非常支持,当即表态:“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
期刊
上海的文艺批评家,阵容强大,放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拿得出手”。本刊粗粗整理了一份“具有影响力的文艺批评家不完全名单”,立即发现队伍齐整——老一辈的徐中玉、钱谷融先生都已进入鲐背之年,然而身体依旧矍铄硬朗,思想依然敏锐深刻;而其他老中青三代批评家也个个睿智深邃,可谓人才济济,几乎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立场:徐俊西、白桦、王纪人、王晓明、陈思和、吴中杰、郜元宝、张新颖、李天纲、王宏图、汪涌豪
期刊
上海市文联组织文艺家开展“迎世博”采风活动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十强县市多位于江浙及附近地区,这些县市经济比较发达,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希望借助世博会契机发展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他们非常欢迎上海文艺家走进当地,通过加强两地的文化合作和交流,凸显世博的联动效应,籍此拓展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空间,共同为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努力。为此,上海市文联筹划了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世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