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的乐趣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女”、“小资”全都有乐
   现在被巍山人称为“四方街”的巍山古城,是以拱辰楼为中心的。这座威武的拱辰楼是当年的北城门,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拱辰楼至今仍然是巍山最醒目的建筑。拱辰楼原为三重檐城楼,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改为二层,楼阁南侧悬“魁雄六詔”,北侧悬“万里瞻天”匾额,一方面显示当时的统治者向着京都,表达了巍山心向中原,归附天子的忠诚之心;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城楼的高大巍峨,一览全川的气魄。
   当然,气势磅礴的城楼绝不是“文艺范”的最爱。拱辰楼的夜晚会因为洞经古乐的演奏而分外生色,古老的洞经音乐从乐器、演奏方式与技巧、音乐风格都明显传承着中国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许多唐宋诗词与这些音乐一配,竟丝丝入扣。选一个晴朗的夏夜,坐在城楼上,品着一杯清茶,月亮从无量山慢慢升起,星星在拱辰楼上空闪烁,清雅的丝竹声向夜空漫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惬意早已萦绕心中。
   从拱辰楼出来,沿北街往南走,街道尽头是一幢隽秀的古楼——星拱楼,它宛如小家碧玉,风格与拱辰楼完全相反,这也是个极有意思的地方。巍山人家里有什么红白事,总要找一张红色、白色或者黄色的纸,用毛笔规规矩矩地写一份“讣告”、“欣告”或“启示”贴在城墙上,星拱楼这里最为集中。这样的告示,是会让外来者震惊的,那些典雅的用语、恰到好处的措辞,已经被丢进纸堆很多年了,但是,它们在巍山奇迹般的地活着。我在这看了好半天,不禁汗颜,早已对键盘产生依赖的我们,忽视了汉语原来有这么优美的文字。实际上,巍山作为“文献名邦”的气质,表现在人们的文风中,也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每户人家门上的春联或挽联大都出自主人之手,除了书法独到,内容也是古朴典雅,各不相同。明清两代,巍山曾出过23个进士,220个举人,有这样的文明之风,写对联和讣告不过是小菜而已。
   较之拱辰楼,星拱楼是个更生活化的地方。除了北街是悠闲的步行街,其他三条街道都安静而繁忙。三轮摩托车会呼啸着穿过门洞,而城墙下卖咸菜的老大妈并不会因此而皱一下眉头;卖小百货的妇女靠着墙根打瞌睡,一直没生意她也不着急。为了避开正午灼热的阳光,彝族妇女把装有山货的背箩移到拱门下待售,古老粗犷的墙体衬托着五彩缤纷的彝族绣装,如彩蝶掠过历史的沧桑。
   在巍山古城的大街小巷里,还有着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老宅院,都有不下百年的历史。从新建的高层建筑上鸟瞰,青灰色的瓦顶组成一方方排列整齐的四合院,照壁两檐下都绘有精美的书画。这些无一不是“小资”、“森女”的最爱,换上棉布裙和平底鞋,手拿一杯饮料,可以慢慢去“寻宝”。说不定推开哪一扇门,就能碰见一个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
  
  “吃货”享巍山老饕的天堂
  
   到巍山就不要惦记着减肥这回事了,再坚定的意志,到了巍山的小吃街立马破功。都说旅行最幸福的事就是吃吃喝喝,这一点我深表赞同。没办法,就一俗人,到哪都是以吃为乐,老饕们在巍山可以得到淋漓尽致地满足,看看那些被青豆小糕和油粉黏住眼睛的旅人,“玩在大理、吃在巍山”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老饕们一直固执地坚持这样的理念:一个城市最能体现其个性气质的不是建筑,而是小吃。巍山小吃闻名全云南,数得出名字的就有十多种,只要胃还装得下,能让人从早吃到晚。清晨的小巷,雾气还未全部散去,石板路的两旁就支起了各式各样的早点摊,巍山米糕恐怕是其中最别致也最惹人爱的了。这样的一盒小米糕,是古城人最家常的早点,特别是开春时候,用当季现采的青蚕豆煮熟磨细拌在米面里,袅袅热气间,一盒松松软软、泛着清新绿意的青豆小糕就蒸出来了,小糕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红糖,如同一个精致的工艺品,轻咬一口,满嘴生香。米的糯香,蚕豆的清香,还有红砂糖的淡香,一起在嘴里缓缓流淌。
   小糕是日常甜点,■肉饵丝则是巍山浓得化不开的一个情节。巍山本地人曾跟我们聊起过,他们一周7顿早点,吃5顿以上的■肉饵丝也不会腻烦。巍山■肉饵丝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完全源于其用料讲究,小膀、五花肉、火腿、阉鸡,还有上等大米舂的饵丝融汇成一碗,温软的银丝安卧在如白玉般散发香气的汤里。一天的好心情,一天的好劲头,就在这样的一碗小吃里得到了底气和抚慰。如今云南各地都有人开■肉饵丝店,可只要一离开巍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味,大概是古城的那点灵气,也要拌着古城的味道一起入口才好。
   馋人的巍山小吃还很多,什么锅巴凉粉、小卷粉,什么蜂蜜糍粑、冰粉凉虾,什么炭火烧、蜜饯、一根面……掰着指头能数半天。白天在星拱楼附近闲逛的时候,我还巧遇了两位昆明食客,人家头一天晚上看电视上介绍巍山小吃,第二天一大早就直“杀”古城,一到地方马上找到街边的一家凉粉摊甩开膀子吃,吃完还打包带走了好几卷小卷粉,准备在路上继续“战斗”。
   来巍山之前。我就对一根面无比向往,光看着面条先被搓成拇指粗细的一长根,然后抹上香油一圈圈盘好放在盘子里就觉得稀奇,可实际要吃上面,手上没两把子力气还真没辙。一根面又叫做“扯扯面”,巍山的大厨拎起盘里的面索头,或抖或抻,面索越扯越细,长长的一根面,在大师的手里如风拂柳枝、银蛇起舞,玩面也能玩出艺术,再把火腿丝、五角星丝瓜、一窝蜂菌等炒烩成一锅汤菜,浇在面上,滋味美不可言。平常巍山人家做“扯扯面”时,全家人一字排开或站成一圈,每个人高高拿起面索头轻扯一下,递给另一个人,精于此道的主妇总是离灶头最近,一家人从扯到吃,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当然,像我们这样笨手笨脚的外地人是“扯”不出粗细均匀的面条的。稍不注意,整根面索“肝肠寸断”,只能引来哄笑一场。
  
  责任编辑 王丽敏
其他文献
千狮山的古柏     这是一个冬日,踏上千狮山的石阶时,已是下午四点二十分。一路相逢的,都是下山的游客。只有远道而来的我们,此刻上山。   一个陡直的台阶之后,道路变窄,山坡越来越陡,视野所及,除了石阶还是石阶。几个折转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主门坊前。好一座石门坊,古朴大气,雕刻精美。坊内一条石板路向松林深处蜿蜒,我被刚才的石阶陡坡来了一个下马威,想进去看看,又有些害怕。来过一次的妻子说:“不怕,
期刊
一直以为   父亲,还是我心中的那尊神   可是,突然发现   父亲,真的老了     花白的头发深凹的眼   伛偻的脊背乌黑的脸   我的挚爱的父亲   突然间就让我看到了沧桑的岁月     曾经,因了父亲   小村的一切是那么鲜活   因了父亲的生机   袅袅的炊烟飘香   潺潺的溪流歌唱   满院总是鸡飞狗跳的热闹场面     父亲老了   却没有老房前屋后的土
期刊
张卫平,男,1967年10月出生于滇西北一个日渐萎缩的高原湖畔。曾从事野外地质、电视传媒及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以诗性作为内心的泉水,在自然与市井中独自进行诗歌、散文、小说、新闻、电视脚本等徘徊于灵性与禁忌之间诸多文体的文字操作。性情亦介于散淡闲适和狂狷的浮隐中。有近百万文字见世,为云南省作家协会及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会员。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
期刊
2012:龙年吉祥     在好莱坞的科幻大片里   2012年,曾令人惊恐地淹没在   世界末日的滔滔洪水里   而在喜马拉雅山脉悄悄崛起的   中国,在它的12生肖里   2012年——   是金龙银龙领舞神州大地的龙年   是大红灯笼点亮中国的龙年   是爆竹礼花笑脸一起开放的龙年   是梦想希望阳光大面积播种和生长的   龙年。千百年来   作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象征 
期刊
饮牛于小溪,溪水清清。牛饮水于河,河流脉脉。   乡村的溪流总让人凝静,五步开外,牛搅动的痕迹便荡然无存。牛涉水而过,小河一阵喧响,牛哗哗地踢着水,溅起的水花变成了天空跃动的鸟儿,灵动飞快。牛大饮,便听到咕咕的汲水声音自喉管发出,可以看到牛伸缩的喉咙,如一只抽水的拉龙。这是乡村缩写的符号。   看得久了,总免不了要向水中丢个石头,阻止牛的渴饮。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此时浪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淡淡的波
期刊
站在高山上     如果我依然站在高山上   清脆的牧鞭赶走了黄昏的夕阳   牧归的羊群忘不了回家的路径   我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隔山远望   远方的亲人就坐在对面的山岗   青草芬芳的气息拂面而来   我是一个习惯醉酒的汉子   跌倒在乡村那道低矮的门槛     如果我依然站在高山上   我会不会为村庄迎娶到一轮明天崭新的太   阳    春天、冬天    
期刊
东莲花,一座马背上驮出来的村庄,一串遗落在恒久历史时空中的古道马铃声,于悠悠流淌的岁月中,拂去云烟,弹尽浮尘,任凭光阴的大手匆匆掠过村庄上空,弥久安然地停靠在巍山九曲十八弯的红河源旁,经年地恪守着那份不事张扬的宁静和安谧。   期遇东莲花是藏匿已久的心思,未曾想乍然一见便已惊鸿。秋水碧荷,袅袅晨烟,葱葱林木,青青稻田,慈祥的老人,头戴白纱的回族少女,青瓦土墙的古民居,停靠路边的小马车,眼前如画般
期刊
梦呵,如此奇特!   也许在大理这块和谐养心的沃土上生活久了注定是要滋生奇特之梦的。梦里的我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大理,扮演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无法想象,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居然也能这么精彩。    了悟洱海     我从未见过大海,因此我对洱海的感情非常深厚,因为我是一个渔民。渔民能生活在洱海上是幸福的,因为洱海的鱼总是多得超乎我的想象,所以打鱼倒成了我的副业。我总喜欢在有月的夜晚划着我的小船泛舟
期刊
出昆明记     从遥远的滇西大山中一路东来   昨晚洗去尘埃   在旅馆里睡了一宿   一觉醒来   说是继续南行   向着河口   向着祖国最边陲的小镇     这一宿住在大观河畔   大观路上的民委招待所   一个几乎可以忽略的十字路口   和其他十字路口一样   有着嘈杂的车声   嘈杂的空气   嘈杂的标间   嘈杂的床、褥子   还有嘈杂的洗浴工具  
期刊
蓝色的是奔腾的河流   红色的是蜿蜒的道路   站在一张自治县地图前   我温暖的指尖   顺着弯弯曲曲的线条   一寸一寸,靠近   魂牵梦萦的故乡      大峡谷中,黑色的羊群   在夕阳的吆喝下   越过密集的等高线   回到炊烟袅袅的村庄   我白发的亲娘   正背着高高的草垛   走在腊月的边缘      现在已是傍晚时分   几厘米的版图上   窄窄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