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时空的马铃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e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莲花,一座马背上驮出来的村庄,一串遗落在恒久历史时空中的古道马铃声,于悠悠流淌的岁月中,拂去云烟,弹尽浮尘,任凭光阴的大手匆匆掠过村庄上空,弥久安然地停靠在巍山九曲十八弯的红河源旁,经年地恪守着那份不事张扬的宁静和安谧。
   期遇东莲花是藏匿已久的心思,未曾想乍然一见便已惊鸿。秋水碧荷,袅袅晨烟,葱葱林木,青青稻田,慈祥的老人,头戴白纱的回族少女,青瓦土墙的古民居,停靠路边的小马车,眼前如画般的美景,便是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并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东莲花村。
   东莲花,曾经是马帮锅头的聚集之地,昔日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随着渐去的马蹄声,那些岁月不曾带走的痕迹,终究慢慢沉淀为一种厚重而又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走进它,走进一部述说着悠悠马帮历史的传记。那一池绿红,一叶,一茎,一花,或许就是传记上淡描的工笔画,正幽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那延伸而去的青石小巷,是历史勾勒而成的阡陌,在秋日早晨的阳光下,被光阴和马蹄打磨得光亮的石子正泛着淡淡青辉,让人在时光的交错中,一不小心就跌进那些斑驳了的历史中去。
   迎着秋日里的习习凉风,漫步在贯穿相连的村子里,让人有种说不出的古朴清秀之感。一脉涓涓的地下水流,顺着葱翠的树林,绕过宏伟的清真寺,淌过轩敞的院落,沿着深深古巷缓缓流去。
   回环的深巷,出阁架斗的重门深院,宁静清幽的大马厩,无不显示着回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那些镶嵌着花纹的陈旧马鞍、失去光泽的马铃串、发着铁黑的炊具、锈迹斑斑的大刀和那一盏落寞的旧马灯,无一不在讲述着那段尘封已久了的往事。
   昔日茶马古道重镇的巍山,有许多马帮走南闯北,赶马贩运,而东莲花的马帮也在祖祖辈辈的苦心经营下日趋兴盛。到了民国初期,东莲花早已成了家家养马,户户经商的富甲之地,其中以马如骥、马如骐、马如骧三兄弟为首的七只马帮多达350多匹骡马,并远走于东南亚各国。1941年,马氏三兄弟分别在东莲花建了马家大院,其中以马如骥大院规模最大。当时的东莲花成了马锅头云集的重要驿站,曾一度被誉为“滇西小上海”。可以想象,曾经的东莲花上演着何等的繁华和风云。
   遥遥古道路,悠悠马铃声。艰辛的付出必是换来丰厚的财富,当我踏进保存完好的马如骥大院时,很快被那大气的院落、精美的建筑、儒雅的风范所深深折服。“六合同春”的古老大院,“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是其建筑的最大特色,东西耳房、厅房与南面的主照壁构成南院“三坊一照壁”;主房、东西厢房、大门和角楼构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四边每一坊房屋正中的堂屋,六扉雕花的隔扇门无不彰显着宅院的气派,所见之处的照壁、栏枋、檐角、窗棂均是雕刻精巧的艺术;清雅的彩画、古朴的手绘、翰墨飘香的真迹,老宅里的一切,无不让人萌发那种沉寂百年的古久情愫。
   沿着花园角楼向上,迂回的廊檐里,秋日缠绵的阳光透过所有的缝隙,折射成岁月的书名号,轻易地就落在了主人泛了黄的旧照片上,落在了那古老而精美的家具上,落在了那半窗衔接的格子花窗上。岁月仿佛就此静寂,而我,生怕一不小心就惊动了阳光下的那些蛛丝和微尘,乃至打破那时光深处远去了的旧梦和那些深藏了百年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
   传说最高处的碉楼,是主人于匪患出没时期而建造的观察哨。当我怀着小小的神秘感,打开那扇布满岁月印迹的小窗时,栉比鳞次的房屋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前,远处恢弘的叫拜楼高高矗立在其中,几座斗拱小巧的碉楼分散在四周,似乎洞悉着周围的一切,守护着古村落的宁静与安详。
   倚着被岁月磨得光滑锃亮的廊栏,突然发觉,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老宅里的每个角落都在散发着独特和亘古的光芒,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一页精美的建筑文字,在这些可以触摸得到的岁月痕迹里,或许让我解读到的,是一种水滴石穿的民族坚忍精神,是一种磨砺之后静默的升华,是一种叫做马帮文化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的经典浓缩。
   古宅深深,岁月悠悠。来到古驿站的每一个人,注定都将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大风掠过,尘土散尽。而我,如果可能,只愿静坐在老宅四合院的那片天空下,听流云慢慢飘过,看红霞渐渐退却,待暮色四合。弦月落泊之时,就着一池荷塘月色,聆听破晓时群马的嘶鸣和马锅头的集结。然后,静待那一串带着幽幽牵挂的马铃声渐行渐远,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 彭琼瑶
其他文献
打工的母亲      因为工作变动,我从乡下来到了县城。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没有住房,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在靠近城郊的地方租到了一间陈旧的小屋;以前从未接触过新闻采编工作,一切都得从头快马加鞭地学习;往日的朋友同事,大多都在乡下,新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也要从头开始;家在乡下,爱人还在乡下工作,孩子尚幼小,家和工作单位之间不停地往返,是必不可少的。   忙。以至于有几
期刊
剑川彝族分布在该县内各乡镇,与丽江市及四川省大、小凉山的彝族同属一个支系,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语言、风俗,均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区域的另外支系有着较大的差异。   他们大多居住在高海拔山区半山腰及以上的区域。生产方式以栽种玉米、荞麦、芸豆、马铃薯等作物和放牧牛羊等牲畜为主的传统种植、养殖业。成年妇女也会拉独牛个体耕作,男女老幼各司其职,非常勤快。   他们善于仿效大自然中的动物。比如:他们
期刊
一样是“逃离北上广”,他们没有移民海外,也没有到二三线城市去,而是选择来到一个中国村庄,过着半隐居且自己真正能够“主宰”的生活,只为精神上更富足或与孩子相处时间更多。   一年前,当看到阳光穿透云层,如同聚光灯一般打在海面上时,丁磊的内心掀起从未有过的波澜:就是这里了。   找地、签合同,一个星期内,丁磊完成了36年人生中最富戏剧性的一个角色转换:从上海的一位高级白领变身为洱海边的一位新居民。
期刊
三年的干旱,囚禁了太多春天的心事。   四月如约而来,苍山脚下,洱海边上垂柳柔嫩的枝条在风中飘飘洒洒,像是白族少女初始靧面将发丝飘逸披散;又像是心灵手巧的白族妇女串起的精致珠帘在轻轻摇摆。   这天清晨,我到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白文学校去采访。   向阳溪村靠近海边的一座古老院落外,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树正开得红艳的叶上花。   这繁花突兀地蹿上了大门的飞檐,让我惊讶地呆立了片刻!   跨
期刊
千狮山的古柏     这是一个冬日,踏上千狮山的石阶时,已是下午四点二十分。一路相逢的,都是下山的游客。只有远道而来的我们,此刻上山。   一个陡直的台阶之后,道路变窄,山坡越来越陡,视野所及,除了石阶还是石阶。几个折转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主门坊前。好一座石门坊,古朴大气,雕刻精美。坊内一条石板路向松林深处蜿蜒,我被刚才的石阶陡坡来了一个下马威,想进去看看,又有些害怕。来过一次的妻子说:“不怕,
期刊
一直以为   父亲,还是我心中的那尊神   可是,突然发现   父亲,真的老了     花白的头发深凹的眼   伛偻的脊背乌黑的脸   我的挚爱的父亲   突然间就让我看到了沧桑的岁月     曾经,因了父亲   小村的一切是那么鲜活   因了父亲的生机   袅袅的炊烟飘香   潺潺的溪流歌唱   满院总是鸡飞狗跳的热闹场面     父亲老了   却没有老房前屋后的土
期刊
张卫平,男,1967年10月出生于滇西北一个日渐萎缩的高原湖畔。曾从事野外地质、电视传媒及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以诗性作为内心的泉水,在自然与市井中独自进行诗歌、散文、小说、新闻、电视脚本等徘徊于灵性与禁忌之间诸多文体的文字操作。性情亦介于散淡闲适和狂狷的浮隐中。有近百万文字见世,为云南省作家协会及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会员。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
期刊
2012:龙年吉祥     在好莱坞的科幻大片里   2012年,曾令人惊恐地淹没在   世界末日的滔滔洪水里   而在喜马拉雅山脉悄悄崛起的   中国,在它的12生肖里   2012年——   是金龙银龙领舞神州大地的龙年   是大红灯笼点亮中国的龙年   是爆竹礼花笑脸一起开放的龙年   是梦想希望阳光大面积播种和生长的   龙年。千百年来   作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象征 
期刊
饮牛于小溪,溪水清清。牛饮水于河,河流脉脉。   乡村的溪流总让人凝静,五步开外,牛搅动的痕迹便荡然无存。牛涉水而过,小河一阵喧响,牛哗哗地踢着水,溅起的水花变成了天空跃动的鸟儿,灵动飞快。牛大饮,便听到咕咕的汲水声音自喉管发出,可以看到牛伸缩的喉咙,如一只抽水的拉龙。这是乡村缩写的符号。   看得久了,总免不了要向水中丢个石头,阻止牛的渴饮。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此时浪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淡淡的波
期刊
站在高山上     如果我依然站在高山上   清脆的牧鞭赶走了黄昏的夕阳   牧归的羊群忘不了回家的路径   我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隔山远望   远方的亲人就坐在对面的山岗   青草芬芳的气息拂面而来   我是一个习惯醉酒的汉子   跌倒在乡村那道低矮的门槛     如果我依然站在高山上   我会不会为村庄迎娶到一轮明天崭新的太   阳    春天、冬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