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媒婆论”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郭沫若既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史学家,在翻译领域,亦是成就非凡的翻译家。他对翻译有独特的见解,提出了“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的翻译观点。鲁迅等人在不同的场合与文章中批评了郭沫若的说法,认为贬低了翻译的地位,这场分歧推动了现代翻译事业的发展。虽然“翻译媒婆论”的比喻曾受到了历史的批判,然而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翻译与媒婆在交际功能上却着实有其一定的相似性,依然有其积极的因素,这可以为翻译的发展给予些许启示。
  关键词: 郭沫若; 翻译媒婆论; 鲁迅; 批评;跨文化交际
  郭沫若是卓越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国外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政治、经济、哲学和自然科学专著,提出了许多翻译观点,如“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强调译者的翻译动机与责任感。然而,鲁迅等人在不同的场合与文章中批评了郭沫若的说法,认为贬低了翻译的地位。围绕“翻译是媒婆”的问题,鲁迅等人和郭沫若就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辨析,推动了现代翻译事业的发展。
  翻译学的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只有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方法,才会得到更有意义的发展。在当今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活动和目的的“全球化”过程中,翻译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以往传统语文学阶段对于“翻译媒婆论”的比喻受到了历史的批判;然而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翻译与媒婆在交际功能上有其一定的相似性,依然有其积极的因素,可以为翻译的发展给予些许启示。
  一、郭沫若“翻译媒婆论”的提出
  在文学翻译方面郭沫若提出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观点:1920年12月12日,郭沫若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觉得国内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翻译事业于我国青黄不接的现代颇有急切之必要,虽身居海外,亦略能审识。不过只能作为一种附属的事业,总不宜使其凌越创造、研究之上,而狂振其暴威。……而我国内对翻译事业未免太看重了,……除了翻书之外,不提倡自由创造,实际研究,只不过多造些鹦鹉名士出来罢了!不说对于全人类莫有甚么贡献,我怕便对于我国也不会有甚么贡献。总之,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这是郭沫若针对20年代翻译界出现的粗制滥造的现象大胆提出的观点。
  郭沫若将翻译比作“媒婆”,认为翻译起一个“媒婆”的作用。其实,郭沫若这个观点是暗示译者的角色,注重译者的责任,重视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主观感情投入,呼唤译界良好风气。他借用了“媒婆”与“处女”来比喻翻译与创作,形象生动,然而,在那个大力提倡女子解放、婚姻自由的年代,这一比喻的讥讽、轻蔑色彩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他将翻译视为从属于文学、寄文学篱下的“附属的事业”,把翻译的作用贬低到“只在能满足人占有冲动,或诱发人创造冲动为能事,其自身别无若何积极的价值”,显然有偏颇之处。
  二、鲁迅等人对“翻译媒婆论”的批评
  郭沫若“翻译是媒婆”的提法招来的最初的反对者来自文学研究会。1921年6月10日,郑振铎在《文学旬刊》上发表《处女与媒婆》一文,质疑郭沫若“翻译是媒婆”的说法,认为他“未免有些观察错误了。”1921年12月10日,沈雁冰(茅盾)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一文,认为郭沫若将翻译比作花园中的盆花不妥,强调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地重要。在当时的文坛上,郭沫若因为一封信而成了尊崇创作、轻视翻译的代表。
  在“翻译是媒婆”的问题上,鲁迅在许多谈及翻译与创作的文章里,都表露出对文学研究会主张的认同。据考证,鲁迅明确地批评“翻译是媒婆”的观点,是在1929年2月发表的《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文中说,“从前创造社所区分的‘创作是处女,翻译是媒婆’之说,我是见过的,但意见不能相同,总以为处女不妨去做媒婆——后来他们居然也兼做了,——倘不过是一个媒婆,更无须硬作处女。我终于并不藐视翻译,……”从鲁迅、郭沫若与文学研究会成员发表的文字可以见出郭沫若与鲁迅在翻译与创作的地位及相关关系的认定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郭沫若被认为是尊崇创作而轻视翻译,鲁迅则以为翻译与创作要并重。
  三、对“翻译媒婆论”合理性的深入思考
  郭沫若“翻译媒婆论”遭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先驱的强烈抗议,以至最后郭本人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自此以后“媒婆”论似乎成了人们研究、发展翻译的一个反面的教材、批判的对象。只要提到“翻译媒婆论”,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将其看作是一种保守的、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翻译论。
  然而,“翻译媒婆论”就没有其合理性吗?当然不是。本文作者认为,将翻译比作“媒婆”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所谓媒婆。中国古代男女交往不像今天这么开放,但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求人们组建家庭,繁衍后代,于是媒婆作为一个职业便应运而生。她在不相识的男女之间穿针引线,成人美事。就这一点而言,翻译还真有点“媒婆”的味道:通过译文将两种文化连接起来,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通过文字了解其它文化,难倒不像是男女双方通过媒婆的话语介绍而相识吗?所以本文作者认为,郭氏“媒婆”论的提出是有一定依据的,而对“媒婆应当稍加遏抑”可能是出于当时新文化运动,迫切需要国人自己创作的新的白话文而有意提出的,并非对此认识不够;而后来承认错误,也是迫于其他同行的舆论压力或借机重塑“翻译”形象的需要。
  四、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新解“翻译媒婆论”
  1.跨文化交际的涵义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从这个意义上看,但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就属于跨文化交际。然而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针对两个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以其中某一文化的语言符号进行交流。那么不懂其它文化群体的语言符号就不能与其进行交流吗?答案是否定的。当今社会,许多商贸合约、法律文书都是以多语形式出现的,它们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起到了“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只是它们不是以单向、线形的模式展开,而是寻找到了某个“中介”,以此到达文化彼岸的,这个“中介”就是翻译。   2. 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的“翻译媒婆论”新解
  翻译是一个双向的、反复的实践活动,应受到原语和译语双重文化和语言系统机制的制约,媒婆又何尝不是呢?她总是穿梭于男女双方(在此我们可以将男女双方看作是两个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代表)之间,代表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撮合双方以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个过程不亚于译者对原文与译文之间各个层面上的不断校正与修正,最终完成信息转换的复杂过程。两者都是经历数次“协商”(媒婆是在男女双方之间就基本信息和有关婚礼细节上进行磋商,而翻译则是在两种文化和语言符号系统间寻找最佳结合点),都要尊重双方的规范要求(媒婆要满足男女之间就对象、婚姻以及相关的其它方面的要求,而翻译则要考虑到原文、译文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平衡,以及原作和读者的内心感受),都以最终的“和谐”为目的(媒婆以成人之美为目的,而翻译则是以两种文化和语言的转化为目的),最终行为的结局都具有积极因素(媒婆促进了封闭社会的婚姻,使人类繁衍不息;而翻译则促进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使人类自身更多地共享资源)。
  五、结论
  郭沫若借用了“媒婆”与“处女”来比喻翻译与创作,此观点遭到了鲁迅等人的强烈批评和反击,认为它是对翻译工作的一种轻视和贬低。然而,本文作者仍然认为,郭沫若先生提出的“翻译媒婆论”还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我们只需换个角度来认识他的观点,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本文作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翻译媒婆论”进行了新的阐释,通过“翻译”与“媒婆”之间的分析比较,让大家认识到郭沫若先生提出的“翻译媒婆论”对今天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活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书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J].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0
  [2]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英译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5.
  [3]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鲁迅. 鲁迅全集[Z].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鲁迅. 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J].集外集拾遗补编[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2
  [6]沈雁冰. 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J]. 小说月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21(12)
  [7]咸立强. 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鲁迅与郭沫若在“翻译是媒婆”问题上的分歧[J]. 贵州社会科学,2009(2)
  [8]郑振铎. 处女与媒婆 [J]. 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海:上海书店, 1921(6)
  [9]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作者简介:
  李珊珊(1987~),女,陕西西安人,汉族,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尊重、保护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天性,不断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想象、创新的机会,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去发现、去展示,在“异想天开”的过程中不断地展现自我成长。  关键词:关注;发展;创造性教育  一、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创造性契机  幼儿都拥有创造的潜能。有一天,教师在户外和小朋友们玩“老鹰捉
期刊
摘 要: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败,而且大大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深入研究如何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育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改进教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浅出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优选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名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
期刊
摘 要:“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就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方法是立足课内,认真做好、做细课堂教学;放眼课外,认真做足、做细课外积累;注重运用,引导转化、内化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学习、阅读,最终达到积累语言文字,积淀语感,凭借语感,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积累
期刊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轰轰烈烈而又从容有序。课堂改革搞的是热火朝天、如火如荼。教改实战,使我们的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敢于放手,敢于把教室真正的还给学生、还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参与者与共同探究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深入、高校两级管理制度的不断变革,作为大学管理基础框架的二级学院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仍然存着很大的不足,我国高校目前的管理模式,虽然在改革中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和行政挂钩的模式始终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理论的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管理方法的更新、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学生学习效果的动态跟进已成为高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课堂一改传统语文课堂面面俱到、事事包办的做法,重新定位教师角色,以导促学,以问引思,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放手;问题;情境  与其给学生一桶水,不如让学生掌握自主寻找水源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旨在培
期刊
注意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接受知识的门窗。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任何心理过程的开始和进行都离不开注意。对于年幼无知的幼儿来说,注意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观察、操作和探索事物,教师是否善于组织幼儿的注意,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那么,如何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呢?下面注
期刊
摘 要:智障学生生理上的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导致情绪、行为、人格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学习焦虑、孤独感强烈、好责备自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个体因素、父母教养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轻度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改善与提高。  关键词: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
期刊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导方向。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它突破了常规但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缺点。我们应该要正确认识和使用多媒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职课程教学,让教学更加符合实用够用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职;课程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生产能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