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tt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不单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1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和己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几乎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场景,诱导每个学生对自己生活记忆再现,学生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染,他们的心智就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执教《对称》时是这样导入的:播放课外文体活动放风筝的情境。在同学们的欢笑中,各种各样自制的简易风筝飞上天空。突然!李鸣扬的风筝栽倒在地上,李鸣扬拾起风筝又飞,当他停住脚步时,风筝又栽倒了。看着李鸣扬沮丧的神情,怎么办?你们来找一找,原因在哪里?同学们都围住了,仔细地摸索风筝的破绽。突然,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风筝的主干不在中间,那根木条放歪了。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放歪了!放歪了!两边大小不一样!移一下,把它放在中间,再试试。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们稍稍做了改动,这只蜻蜓又飞起来了,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越飞越高。“你们真了不起!”莱特兄弟正是有了鸟能飞翔的经验,才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你们能发现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就能自己探索出今天要学的知识:对称。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一种发现者、创造者的愿望!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学生大胆的猜测、推理,当这种猜测被验证后,他们的思维被真正地激活了。
  
  2双向互动,贴近生活,提高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数学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又是师生间“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但是,只有当学习内容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时,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因此,教师不能以本为本,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教学“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国庆节快到了,我一家三口准备去旅游,这是我从旅行社调查到的价格表,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去这些地方分别需多少钱?
  


  听说能帮老师忙,同学们可乐意了。当我把表格一出示,大家立刻算了起来,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准确的说出了答案。当老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头头是道,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计算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再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上课伊始,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1)甲乙两杯水都是100克,甲杯水放入糖21克,乙杯水放入糖11克,请你说说哪一杯水甜,为什么?(2)现在甲杯水20克,乙杯水25克,甲杯放入糖3克,乙杯放入糖4克,现在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比较两杯糖水哪杯甜”这是日常中司空见惯的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被激活,个个动脑筋、人人争发言,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甲杯更甜,有的则说乙杯更甜,可他们又说不出其中的原因,这时进入新课的学习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3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促进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上的价值。”(1)日常生活“数学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之中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2)开展探究实践活动。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教学时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结合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中所有包含“老”的句子29303句来分析,分四个历史时期研究了“老”的意义的历史演变,希望能对留学生教学有所启发:“老”朋友的“老”是形容词,而“老迟到”的“老”是副词。  【关键词】“老”;形容词;副词;年龄大;一直;经常  【Abstract】In 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we were often asked abou
期刊
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是思维训练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1认真审题,揭示联系,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能否正确的解答应用题,首先是审题,我注意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具体做法是:  (1)熟悉性的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期刊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表演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英语教学的游戏化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如学习“Who is…? I she/she/it…?”时,用“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ere is/are…?Is it in/on/und
期刊
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系统性不强,基本功不扎实;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说难开口,写难成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而且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学与应考的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是指导中学英语教学的纲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当今经济、科技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的精神道德却在逐渐滑坡。为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当今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综合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版块——现代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既是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也是中华古代灿烂文化成果的直接体现,文学作品记录着我们先人的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是记忆单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笔者在试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1对学生进行瞬间记忆训练     教育心理学者研究“痕迹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指出:“凡是已经识记过的事物都有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痕迹”。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在记忆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在这个
期刊
1定义:  有一定点的三条棱两两互相垂直的三棱锥叫墙角体。如图示:三棱锥中,P-ABC中,∠APB=∠APC=∠BPC=90° 则记作:墙角体P-ABC。  2性质:  墙角体是一种很重要的三棱锥,它有很多重要性质,如图设PA=a;PB=a;PC=a则有以下重要的常用的性质:  1、VP-ABC=16abc;  2、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PH=abca2b2+b2c2+a2c2;  3、三角形A
期刊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电教媒体运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
期刊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努力,值得关注。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    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
期刊
课本习题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筛选后设置的,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这些习题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引申、拓展和解题后的反思。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掘课本习题的潜在教学价值,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索性和创新精神大有帮助。本文仅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二册(上)第119页第七题加以引申、拓展,供读者参考。  原题: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抛物线相交,两个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