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必须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几个方面予以实现。
关键词: 文化自信;新时代;文化繁荣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003-01
2016年7月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了更深沉持久的力量。
提升文化自信需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通过文化的不断继承、创新与发展得以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以宽广的胸怀汲取西方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归宿。我们要提升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的转化,而后在实践中应用并接受考验。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的文化渗透,许多人抵制不住诱惑,甚至有被同化的趋势。如,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本来是个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是一个宗教的节日,但是如今国人似乎把它当成了春节在庆祝。相反,作为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春节,早已没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欢快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不仅是圣诞节,还有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复活节,感恩节……
这一连串的西方节日,没有任何人来组织庆祝,但是人们就是不约而同的庆祝起来了。 我们不得不感叹,西方国家正通过“和平演变”也就是不费一兵一卒,通过各種方式的潜移默化,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我们必须坚守费孝通老先生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没有“老祖宗”的理论作为支撑,我们难以在风雨飘摇的世界文化中站住脚跟。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性的转化与发展,这也是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必由之路。
二、结合新时期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中看清本质、明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继续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时代要求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时代的魅力与风采。历史与实践证明,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的做法不适合本国的国情,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样。
我国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印有新时代的特征。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与完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同时还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既起到了凝神聚力的作用,又在最大限度上被人民群众所承认和接受,对实现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
三、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第一,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提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的价值追求。坚持和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文艺创作根植于人民。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于人民,深入人民生活。将人民现实生活等充分融入到文艺创作中去,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艺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最后,要继续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提高开放水平,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放眼未来,在推动历史进步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了,全面小康也要建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追求的更多是“非物质”方面的需求。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就必须为人民提供足够丰富的精神食粮。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加强了与他国的文化交流,弘扬了我们中华优秀文化。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昌盛的新局面。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日程,各地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明城市”等战略目标,通过推广宣传提高全民族参与度,使文化建设不只流于口号。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强调,“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高文化自觉度,增强全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新时期我们必须紧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得迫切需求出发,逐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促进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力求在社会历史进步中逐步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李佳雪(1992-),女,汉族,山东郯城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关键词: 文化自信;新时代;文化繁荣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003-01
2016年7月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了更深沉持久的力量。
提升文化自信需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通过文化的不断继承、创新与发展得以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以宽广的胸怀汲取西方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归宿。我们要提升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的转化,而后在实践中应用并接受考验。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的文化渗透,许多人抵制不住诱惑,甚至有被同化的趋势。如,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本来是个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是一个宗教的节日,但是如今国人似乎把它当成了春节在庆祝。相反,作为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春节,早已没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欢快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不仅是圣诞节,还有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复活节,感恩节……
这一连串的西方节日,没有任何人来组织庆祝,但是人们就是不约而同的庆祝起来了。 我们不得不感叹,西方国家正通过“和平演变”也就是不费一兵一卒,通过各種方式的潜移默化,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我们必须坚守费孝通老先生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没有“老祖宗”的理论作为支撑,我们难以在风雨飘摇的世界文化中站住脚跟。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性的转化与发展,这也是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必由之路。
二、结合新时期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中看清本质、明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继续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时代要求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时代的魅力与风采。历史与实践证明,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的做法不适合本国的国情,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样。
我国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印有新时代的特征。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与完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同时还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既起到了凝神聚力的作用,又在最大限度上被人民群众所承认和接受,对实现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
三、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第一,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提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的价值追求。坚持和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文艺创作根植于人民。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于人民,深入人民生活。将人民现实生活等充分融入到文艺创作中去,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艺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最后,要继续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提高开放水平,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放眼未来,在推动历史进步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了,全面小康也要建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追求的更多是“非物质”方面的需求。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就必须为人民提供足够丰富的精神食粮。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加强了与他国的文化交流,弘扬了我们中华优秀文化。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昌盛的新局面。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日程,各地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明城市”等战略目标,通过推广宣传提高全民族参与度,使文化建设不只流于口号。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强调,“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高文化自觉度,增强全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新时期我们必须紧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得迫切需求出发,逐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促进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力求在社会历史进步中逐步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李佳雪(1992-),女,汉族,山东郯城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