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智慧·性情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bg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2014年第4期相当精彩,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值得细细品读。这倒让我很为难——如何评点这一期刊物?想来想去,拎出三个关键词:学理、智慧、性情。具体说,就是“专题策划”富有学理,“焦点关注”特有智慧,文史文章很有性情。
  我们应当向新加坡学习什么?这是本期专题策划提出的重要问题。萧功秦指出,从邓小平1978年访问新加坡开始,中国政治精英到新加坡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过程就没有中断过。在他看来,新加坡经验的实质是新权威主义的发展路径。萧功秦认为,新权威主义从本质上说,是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开明的威权政治,它的发展路径,就是超越“左”右激进主义的“中道理性”的道路。萧功秦也认识到,地方政府官员缺乏与民间的沟通与互动,是中国当今改革的瓶颈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只有更大程度地开放内部农村与县级社会中的社会组织,让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参与到地方的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中来,才能改变缺乏活力的社会状态。王江雨指出,法治才是“新加坡模式”的最大特征,新加坡法律制度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应当说,围绕“专题策划”提出的问题,几位作者从不同角度立意,各有侧重,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张力。然而对于问题的探讨都很有学理,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发。
  “焦点关注”有两篇文章很有“劲道”。陈孔立《破解两岸难题需要什么样的想象力》一文指出,两岸关系关键是“一中框架”、定位“中华民国”的问题。两岸不妨就从“中华民国”开始,共同来发挥想象力:第一,它是什么;第二,它是否存在;第三,它与大陆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两岸应当摆脱固化的观念,要敢于突破或改变原有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要提倡“换位思考”,从自己的视角转换到对方的视角;双方都要准备妥协和让步,这样才能达致双赢。这些见解,体现了作者思考破解两岸难题的智慧,很有水平,很有现实意义。在《中日博弈的未来》一文中,朱惠忠、薛理泰指出,《孙子兵法·谋攻篇》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面对中日博弈的未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预防或者至少预测危机,“防患未然,消祸未形”,争取主动。
  这一期的文史文章,真是精彩纷呈。《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揭示了陈香梅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经历,指出陈香梅能够在男权社会中卓尔不群,突围而出,不仅与她的勇气、智慧相关,而且与她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和锁定目标、把握机遇的才能密不可分。《黄维垂暮之年吐心曲》叙写黄维1987年夏在湖南衡阳向作者金振林破例敞开心扉,畅谈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里话,可见其做人做事的原则。《“柔暗总统”黎元洪的进退人生》讲述处于历史夹缝中的黎元洪,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几度登上权力的巅峰,又是在怎样的境遇下跌落,可以大大丰富人们对黎元洪、对民国历史的认识。《也谈延安整风的缘由》论从史出,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毛泽东究竟为什么要发动延安整风,让人领会历史的微妙之处。《忽然一生——汪曾祺谈片》着重讲述汪曾祺在“文革”的人生经历,读来妙趣横生,又令人感慨万端。《“鸳鸯楼”纪事》叙写中山大学“鸳鸯楼”的故事,揭示青年知识分子在20世纪60年代的命运,读来几多感慨,几多反思……这些文章的内容与主题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富有性情,富有人文精神。
  “专题策划”是《同舟共进》的 亮点和重头戏
  陕西陇县 桑万银(陇县崇文中学高级教师)贵刊真实、客观、平实、尖锐,贴近时代,聚焦社会热点,探讨改革的重大问题、矛盾及困惑,为时代把脉,思想比较前卫、敏锐,内容厚重、大气。目前我还订阅了其他一些报刊,贵刊之所以能“异军突起”,皆因有胆识、有远见,敢于担当、敢于揭示历史真相,還原历史真实面目,解读人们心存疑虑的现实问题,品格独特。
  我觉得“专题策划”栏目是贵刊的亮点和重头戏,应进一步扩大版面,选择当今改革中的重点问题加以剖析,增强批判意识。如今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问题、障碍重重,可选择能触及既得利益阶层、打破利益固化障碍、惩治腐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话题建言献策。而“前沿观察”“焦点关注”“议政论坛”栏目,应合并为“聚焦社会”或“改革放言”“改革论坛”。此外,能否增加文化、文论的含量,使刊物更具学术分量。(2013年12月9日)
  “贵刊的编辑极为敬业”
  四川成都 王龙(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作家、中校)贵刊的“专题策划”紧贴形势,文章较有分量,整个刊物视角广阔,作者都是目前较有影响的实力作者,可见刊物较有吸引力和号召力。贵刊的编辑极为敬业,与作者交往真诚而负责,如简洁、郭芙秀编辑等。贵刊的内容我认为很有质量,但版式设计上还不太令人满意,首先是页数太少,其次应仿效一些畅销类刊物的做法,改进纸张与设计,使刊物更富有时尚气息,以吸引年轻读者;内容上如能有更多描写外国文化和历史的文章,则更佳。可否设立一个“焦点争鸣”之类的栏目,对固有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结论进行争鸣,还可设立一个“域外广角”,如2013年第5期“教科书之思”专题中介绍美国历史教学的文章,就很好。(2014年1月10日)
  在去年底、今年初的“读者调查问卷”中,一些读者对刊物的栏目设置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王龙先生提出的“焦点争鸣”栏目,正系我刊“嘤嘤其鸣”栏目的定位;“域外广角”,也系我刊“四海之内”栏目的定位。读者的意见拓展了本刊的办刊思路,敦促我们认真地履行编辑职责,对此我们十分感激。杂志栏目是多年来综合考虑自身定位、读者反馈信息等之后确定的,如有需要,会考虑在适当时候作出适当调整,谢谢读者对刊物的关爱——编者
  读史更要“辨史”
  北京 吴名祺(中共中央党校译审、翻译家)贵刊读后能启迪人的思维、开阔人的眼界。我是老订户了,读过2014年第3期上的几篇我感觉写得特别好的文章后,想着要写点文字谈谈我的读后感。
  “如何避免误读历史”这个专题,选择得真好。开篇《今天如何读历史》一文,就指明我们读史要“辨史”,不然就会上“伪史”的“当”。有意思的是,这期专题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尤其醒目,即《慈禧:从“女人家”到政治家》。长期以来媒体上呈现的一些文章和戏剧,让读者和观众只知道“老佛爷”挪用海军军费、修整颐和园为自己庆寿,以致无钱买军舰,导致甲午战争落败。她还反新政、囚光绪……总而言之,没干过什么好事。但这篇文章指出她既干过坏事,但也做过好事,特别是在晚年多方启动改革,甚至比“戊戌变法”走得更远。澄清一些历史上对“老佛爷”的误读,讲得有道理,也是应该写的。“以史为鉴”栏目的《徐继畬:“东方伽利略”的遭遇》,勾勒出了未出过国门、不懂外语、未受过史地著述训练的徐继畬,多方求索、五阅寒暑,写出了深明域外史地的名著《瀛寰志略》,对美国建国功勋卓著的华盛顿立了个好榜样倍加赞颂。他对涉外事情思虑周密,作者就此指出:“直到今天我们既不缺少知识上的‘义和团’,更不缺少情绪上的‘义和团’,中国人对自己爱讲‘相时而动’‘能屈能伸’,一旦延伸到国家层面,极易借爱国之名,行害国之实。”晚晴在盲目自大之际,却出了个睁眼看世界、写出奇书屡遭厄运的奇人,实在值得有心的读者反复思量。
  另外,“耳听八方”栏目中评论现实的短文章,也是我喜欢读的。《“偶遇”领导》和《公民的成熟度》两篇,其实讲的是一回事,历史负载沉重的我国公民,一定读读这两篇短文,好好深思。(2014年3月13日)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一  人们总说改革推动历史的进程,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者,却大多没有好下场。这很令人伤感,却也是历史的吊诡之处。改革者没有好下场,其改革自然也没有好结果,所以,中国历史上每有改革,最后总是仍复旧观,回到先前的路上去。改革如此,造反也一样,除去换一家做皇帝,其他没什么两样。  二  吴起是想做些事情的。他在鲁国、魏国都未能施展,终于得到楚悼王的信用,于是“明审法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
期刊
韩国新近提出,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暖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引发了中韩舆论的争议。过去多年来,围绕多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韩国和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民众打了不少口水官司。中国人虽然从未将暖炕(中国称之为火炕)技术当作一回事,但当韩国媒体想当然地将中国作为暖炕申遗的主要对手时,立即触动了中国民众的神经,抗议之余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也将火炕列入申报计划,与韩国一争高低。不过,中国官方有关部门的
期刊
时下,有人提醒商人关心政治,否则“抓到我时,已经没人替我说话”;有人则说“在商言商”,“请商人远离政治”,专心把生意做大就行了。孰是孰非?我们不妨以《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为例来说明。考察中国传统社会商人的生存之道,西门庆可谓极好的标本。  小说开篇介绍,西门庆父亲开了个生药铺,走川广贩药材,家境还算殷实,西门庆算是个富二代。可是他“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专一在外眠花宿柳,惹草招风,学
期刊
我在反腐第一线  陆群,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预防腐败室副主任,从事纪检工作近20年,见证了衡阳“贿选案”从发现到查办的全过程。微博上,他是“御史在途”,特立独行,为弱势群体奔走,被网友喻为“现代包公”。  《同舟共进》:您从事纪检工作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案件让您印象深刻?  陆群:从事纪检工作近20年,见证过不少案例,参与过少数案件的查处,解剖过不少案件。例如湖南省机械工业局原局长林国悌案件、永州
期刊
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建议堂堂正正地将政府治理机构(行政权力)延伸到村一级,而不是所谓“村民自治”。  正打算落笔时,遇到山东平度发生纵火事件,心中充塞着悲愤,虽然强征土地、警察抢尸之类恶性事件早已听闻多起。好在这个事件已引起广泛关注,我写本文前《京华时报》有評论,标题旗帜鲜明《欲知平度真相先查征地内幕》;《南方都市报》3月23日社评是《平度事件:村民以身守土,谁在以身试法》;据最新报道,记者证
期刊
曾国藩为什么借钱过年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三十一岁的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大约相当于现在国务院部委的副处级)曾国藩在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中写道:  男今年过年,除用去会馆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银五十两,前日冀望外间或有炭资之赠,今冬乃绝无此项,闻今年家中可尽完旧债,是男在外有负累,而家无负累,此最可喜之事。  一位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七品官,靠租房子栖身,还要借钱才能过年。从曾国藩
期刊
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被处死一案,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新四军中的重要事件。由于涉及此案的档案始终没有完全公开,造成对高案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坊间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叶挺于1939年5月13日应约前往安徽省政府所在地立煌,5月24日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向第五战区诬告第4支队,五战区转报蒋介石,蒋介石批准“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叶挺带着蒋的批文抵达合肥青龙厂将高敬亭关押,然后召开斗争
期刊
今人以为古时帝王凛然不容侵犯,其实在清代之前,士大夫当面抨击皇帝的事例可谓史不绝书。明朝的政治苛严,士大夫冒犯龙颜,有被廷杖乃至杀头的风险,但明代士风高昂,士大夫冒死上书者前赴后继,显得很悲壮。宋代则“以仁厚立国”,视公议为“国之元气”,优容士论,认为“以言逐人,非盛世所宜有”,两宋三百余年,除了一二特例,少有因言事而被羞辱、杀戮者,顶多只是贬黜,因而朝野议论尤盛。  北宋仁宗朝嘉祐二年(1057
期刊
如何定义现阶段的反腐  《同舟共进》:十八大后的反腐呈现高压态势,习近平同志提出“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反腐。您如何看待十八大后一年来的反腐工作?  李永忠:习近平同志提出反腐要“猛药去苛”“壮士断腕”,王岐山同志提出“当前反腐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一种治标的办法来缓解当前“愈演愈烈”的腐败问题。虽说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但在这么艰巨严峻的反腐态势面前
期刊
甲午惨败的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都行动起来了,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学贯中西的严复首先从平静的书斋拍案而起,化笔为剑,用文章呐喊冲锋;康有为在北京振臂疾呼,发动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提出拒约、迁都、变法三项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愤而向清廷公开挑战,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在家国罹难的艰危时刻,这三位中国人所经历的心路沧桑,无疑是中华民族劫后重生、凤凰涅槃的生动缩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