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索义”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ro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所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至关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线教师努力探索文言文的多种教学方式。本文从训诂学的主要方式“以形索义”出发,以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扎实词汇基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关键词: 以形索义 文言文教学 长春版语文教材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在于使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从而获得民族智慧,赢得民族自豪感。在《语文课标》中对第四学段文言文教学目标设定如下: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在《课标》指导下,我国初中课本出现了“一纲多本”的情况,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不约而同大幅度地增加了的文言文篇幅。以长春版语文教材为例,文言文共二十九课,比重占到了课文总量的24.2%。此外,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不仅体现在选文数量上,还表现为各地中考语文中分值的上升,在此不一一列举。以上情况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老师们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考虑从深层次挖掘拓展,这样训诂学的研究方式走入了语文课堂。
  一、何为“以形索义”
  “训诂”一词来源于《尔雅》,“训”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诂”为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从文献学角度阐述,训诂是文献学一个较为边缘的学科。“以形索义”是训诂学手段之一,《辞海》中这样定义: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解释字义,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以形索义”,往往是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所求词义,从而探明词义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坚持运用这种方式讲解文言文字词。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种古老的“以形索义”的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碰撞,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谈一下“以形索义”的理论基础。
  汉字不同于英语,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是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其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豆”,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甲骨文中字形为?笙?笙,这个形状像一个高脚的盘子,上面一横代表盘中有物。原始的词义就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禾”字则更加明显,它的甲骨文字形是?笙,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根须,中间的叶片,还有上面的麦穗。“秉”字从“禾”而来,原始字形为?笙,单从字形来看是一手持麦穗,所以才有了“拿着、持”的字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据此我们知道“以形索义”是建立在对汉字形体结构了解基础之上的训诂方式。
  其次,我们谈一下“以形索义”的适用情况。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如此定义“六书”: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以上六种造字法并不全部适用“以形索义”的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书与汉字形体有关联,可以应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探究词义。而转注、假借不和汉字结构发生关联,仅仅是用字之法,所以不适用。
  从字形上看,也不是所有字形都适用“以形索义”。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形体越往后发展越不能体现原始的造字意图,尤其是到了现代,运用“以形索义”来解读简体字更是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把文字还原到甲骨文、金文、篆书这些字形之后再加以分析。
  综合以上,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以形索义”是基于汉字构造理论基础上,在理顺文字演变找出原始字形情况下,适用于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字形的探究词义的教学方法。
  二、“以形索义”在课堂中的运用实例
  在此,我以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应用“以形索义”这一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词义的。
  (一)探求词的本义
  《格律诗八首》第七首《游山西村》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豚,这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写作?笙。想要透彻这个词义首先要认识“豕”,甲骨文字形?笙,猪。而“豚”是区别于“豕”的,“豚”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已经比“豕”多一部分了,这一部分意为用手持肉,这一表意在金文中更加形象?笙。《说文解字》解释该字为:小豕也。从彖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給祠祀。至此,我们明白“豚”是古人祭祀用的小猪。联系《游山西村》下文“箫鼓追随春社近”,明确背景是春社日,古人要在这一天要准备丰厚的祭品拜祭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北宋《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对于春社时的活动有详细的记载: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於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北宋和南宋的风俗差不多,想必陆游此刻享用的饭菜应该就是这个社饭了。村民的热情在这一个“豚”字的解读中洋溢而来,使学生不得不为当时人民的淳朴所感动。
  《谨言箴》中有:“铭而复蹈,嗟女既耄。”因为很多学生不能区别“既”与“即”,所以在这里我要通过“以形索义”的方式详细作出区分。首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两个甲骨文字形?笙与?笙,然后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这两个字的字义。通过分析得出:“即”甲骨文字形?笙,左边是食器形状,右边像一人将要食用。“既”甲骨文字形?笙,左边是食器形状,右边像一人吃罢而掉转头部。最后进行总结:“即”本义:走近去吃东西;“既”本义:吃罢,吃过。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再也不会因为形近而难以区分这两个字了。
  《老子》中有“万物作焉而不辞”,“作”释义为“兴起”,这是它的一个引申义,而我们要强调的则是它的本义。在现代汉语中,“作”和“做”的区分比较复杂,甚至有时候还存在争议。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提出如下意见:“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文,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①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原始字形上更清晰地区分这两个字,“作”,从人,从乍。小篆字形?笙,追溯到金文字形为?笙,像衣领起来的样子。“做”实际上是“作”的俗字,后来就变为分别字,小篆字形?笙,追溯金文字形?笙,该词中有手的象形就更倾向于具体动作。由此我们就可以通俗地解释这两个字了:最开始“做”是“作”的分身,两个词是一个意思。后来随着历史演变它们的分工开始不同了,“作”负责抽象一些、书面一些的意义,“做”负责具体的工作、活动的意义。   (二)揭示词的引申义
  《桃花源记》中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邑人为“同乡的人”。这里我想解释的是“邑”,追溯字形演变,小篆字形?笙,金文字形?笙,甲骨文字形?笙。如果我在讲授之前提示学生把这个甲骨文分成两部分来看,大多数学生都会认出下半部分是一个跪立的人形。而上面的部分恰恰利用了封闭的结构表示疆域。总体解释这个字就是:上为囗,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本义:国,在《桃花源记》中用的是引申义:乡邑。由此又要进行补充:“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以此为部首的字多和地名有关如:邦、郡等。从“邑”讲到了一个部首,又从这个部首推演到很多的字词。这样讲解的意义不仅在于明了一词的词义,更是提供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再遇到不认识的文言文词语的时候心中更有底气。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此处“私”为偏爱之意,是由“个人的,自己的”这个意义引申而来。“私”的古字是“厶”,小篆字形为?笙,是一个环着的手的形状。《韩非子》中有“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在造字过程中,“厶”与“公”与生俱来就有感情色彩,“厶”是为自己利益,不择手段去营求。“公”小篆字形为?笙,表示与“厶”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表面上我把简单的实词解释复杂化了,但是实际上我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告诉学生自私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不容,无私则为人们称道。
  三、“以形索义”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强调要“文”、“言”并重,尤其不能忽视古汉字教学。因为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个表意符号的背后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以形索义”这一类训诂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一个或是几个汉字而已,而是经过系统化的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形索义”不是训释词义的唯一方式,更不是万能法宝。面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化,形声字表意功能的局限,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等情况,“以形索义”还需要与其他的训诂方式结合才能准确地解释字义。我们应认清“以形索义”的实质,理性地运用它。
  注释:
  ①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5-07-01.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以课外活动为“切点”,多形式强化德育教育;以社会实践为“活水”,多角度内化德育教育。确立以“快乐教育,快乐德育”为抓手的德育教育特色体系,可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参与创设 和谐资源 精细化管理 丰富活动 阳光课程  我校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校本课程建构与学校特色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
摘 要: 为加强师德师风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1月2日,受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厅委托,“2016年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吉林省培训班”在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开班。为师者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要有人格魅力和爱心,要言传身教、表里如一,时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自己。良心教书,点亮教育人生。此次培训会弘扬师德风范,提升师德修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会青年教师感悟甚深,
摘 要: 宋元南戏在情节设置上具有普遍的倾向——即经常采用“大团圆”的模式来结束整部戏曲。本文通过对比三种南戏,分析其“大团圆”结局的叙事逻辑和发展演变,认为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既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受到舞台演出这种传播方式的影响,一方面它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另外也展示了观众的心理诉求,更是艺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宋元南戏 “大团圆”结局 叙事逻辑  南戏,一般认为是南
摘 要: 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是一首悼亡林肯总统的经典之作。在分析此诗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结合酒神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原型及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阐述的悲剧实质和悲剧快感的来源这两个方面,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悲剧之美。  关键词: 《啊,船长,我的船长!》 酒神精神 悲剧快感  尼采的艺术观集中反映在他的首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他早期的思想明显受到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
摘 要: 童养媳是中国传统社会饱受封建包办婚姻压迫的女性群体之一。它源于北宋,历经数百年发展演变,在近代时期达到顶峰。旧时地位卑下的女性由于封建纲常体系的制约,无处申诉衷肠,而身如敝屣的童养媳尤为甚之。民谣这种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朗朗上口,成为她们牛马境遇和压抑情感的独特表达。它形态万千,不拘一格,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为我们进行童养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和载体。  关键词: 中国 童养媳 民间
摘 要: 笔者从苦中作乐、生活节制、文人的趣味等方面,对周作人前期《雨天的书》提倡平淡自然的生活艺术进行阐述。平淡自然的生活并不能完全遮住关注现实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周作人生活背后涌动的暗流,平淡自然背后包含着作者对文化专制的拒绝、对思想自由的向往、对艺术个性的探索。这种生活艺术表现在散文中甚为可取,周作人开创了近代闲适小品文新文体,他企图在远离政治斗争中获得自由的艺术天地。  关键词: 平
摘 要: 乡贤大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断回报乡里提高自身威望。徐州是一座历史古城,乡贤众多,他们为徐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多多少少对现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截取唐宋时间段,对徐州乡贤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探讨徐州乡贤在文化继承上的作用。  关键词: 徐州地区 唐宋时期 文化传承  一、乡贤的含义  乡贤,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
摘 要: 关于明传奇剧本是否对各声腔通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着争议。其中马华祥、黄振林两位学者的争论最具代表性。本文梳理黄振林先生文中的观点,提出其中值得商榷的观点和表述, 并对明传奇剧本是否通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传奇 声腔 通用 昆山腔  马华祥先生于《戏剧艺术》2009年第一期中发表的《关于明传奇是否通用及其主导因素问题的新思考》提出这样的观点:每种声腔剧种都
摘 要: 文章对高校通识课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师申报、教学效果、学业评价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加强通识教学的教务管理工作,从课程库建设、教师教学能力评估、小班教学等方面入手解决相关问题,促进通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大学通识教育 教学管理 云南民族大学  通识教育是高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拓宽其学术视野,弥补学生知识结构不足的重要举措。通识课开设的种类与质量客观反映了高校
摘 要: 明清以来,传统的四民社会秩序虽然被“四民相混”所冲击,商人群体的“群体意识”有所觉醒,但明清商人对于科举的“痴迷”与“癫狂”却让人为之咋舌,然而这种明显违背正常社会发展规律的现象背后却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本文以清代苏州大阜潘氏家族为例展开分析,探求明清商人“癫狂”科举之路背后的“无奈”。  关键词: 盐商 权力 自卑情结  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群体的“群体意识”开始有所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