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双振子的不动点解法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656lk55lk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不动点综述
  我们这里所谓的不动点,即双振子的质心,质心不动,即以质心为参考系.因为此类方法前人已有很多描述,这里我们仅稍作梳理.
  [TP6GW68.TIF,Y#]
  如图1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由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着A、B两个小球(可看作质点),质量分别为m、2m,易知质心O与A、B距离之比为2∶1,初始时弹簧无形变.现分三类简单情况研究稳态振动.(1)将弹簧压缩后无初速释放;(2)不压缩弹簧,但给A一个初速度v0;(3)既不压缩也无初速,但对B施加一个恒力F.那么在质心参考系中看到的两个振子各自的振动情况将如图2所示.以向右为正方向.我们仅研究其中一个球的位移情况,另一个的读者可自行推导.
  第一种情况如图2上,最基本也核心:质心O是一个不动的点,相当于将弹簧固定在O点,切开分配,A、B两个小球分别接在原长为2L/3、L/3的固定弹簧上振动;根据劲度系数反比于弹簧长度,kA=3k/2,故A振动的圆频率为ω=kA/m=3k/2m,可以证明B亦然;且O系中二者初始时均无速度,即处于振动中的最大位移,则A的振幅是初始压缩量的2/3.(图中OA、OB为A、B在质心系中振动的平衡位置,即弹簧无形变).有了这些参数,A振动位移为xA=AAcosωt.
  [TP6GW69.TIF,Y#]
  第二种情况如图2中:质心具有v0/3向右的平动速度,无加速度;故A、B的初始位置为平衡位置(弹簧无形变),且各自相对于质心的速度如图;但这并不影响弹簧的按质心分配,故二者振动的圆频率同上.A相对于OA的振幅可根据平衡位置的速度vAm=AAω解出,从而质心系中A的振动位移为xA=AAcos(ωt 3π/2),转到地面参考系时只需再叠加O本身的位移即可.
  第三种情况如图2下:质心具有a0=F/3m的平动加速度,则以其为参考系时,A、B初始位于最大位移(速度为0),但受到恒力作用:A受到惯性力ma0=F/3,B受到的是F与惯性力之差:F-2ma0=F/3.作为恒力,它们不影响振动频率,但影响平衡位置;两小球在质心系中具有的新平衡位置OA′、OB′可以这样确定:OA′在OA左方AA=(F/3)/kA=2F/9k处,再代入xA=AAcosωt即可.
  对于更复杂的情况,可以将第二、三两种情况结合起来,以能量等关系求解振幅、初相位等;但以质心为不动点模式下的弹簧分配不受影响,振动频率始终不变.
  2复杂的稳态振动模式
  在大学里,这类问题多是先列位移再求导之类的枯燥解法,能不能改变一下?
  例1如图3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单摆并排悬挂,摆长均为l,摆球质量均为m,且用原长等于悬点间距的、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相连,试研究这周期性运动模式:初始时A球离开原位置一小段距离A,而B未动,然后由静止释放后的运动.
  解如图4左所示是两球的回复力情况,其中F=kA,F′=mgsinθ≈mgA/l.以向右为正,质心O的初始位移是A/2,如图4右,加速度大小a0F F′-F2mgA2l;在质心系中,A球相对其平衡位置的初位移(即左半弹簧缩短量)为A/2,回复力大小为FA=F F′-ma0=kA mgA2l.二者初始均无速度,为最大位移,故质心为振幅A/2、圆频率ω0=a0/(A/2)=g/l的单摆运动,其位移x0=(A/2)cosω0t.而质心系中A的振幅亦为A/2,圆频率为
  ω=FA/(A/2)m=g/l 2k/m
  ,不是简单的半根弹簧!故A的位移为x=(A/2)cosωt.回到地面系,A相对于其原平衡位置的位移为
  xA=x x0=(A/2)×(cosω0t cosωt).
  例2图5对学习竞赛的同学来说应是非常熟悉,这里我们把原题复杂化一下:光滑水平面上,中央是质量为M的大球,1、2两小球质量分别为m1、m2,球均可视为质点.要想形成两小球始终反向而大球不动的振动模式,k1、k2要满足什么关系呢?结论当然是圆频率相等,即k1/m1=k2/m2.
  此条件下我们来分析两小球同向、大球反向动的模式.如图6所示,大球左边受到的是挤压力,右边受到的是拉伸力,如果将其竖切,总能找到一个切面,是挤压力到拉伸力的转折点,则该面上应是无作用力的;想象由此将大球分成左右两份,左边质量为λM,右边为(1-λ)M,它们在振动中将互不影响.
  三振子系统被分割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双振子系统,其中O1、O2分别为左、右系统的不动点(质心),剩余三条虚线为三球各自的平衡位置.根据分配特性,λM相当于接在左弹簧中长为m1L/(m1 λM)的一段(L为左弹簧原长)上,其劲度系数为kA=(m1 λM)k1/m1.同理(1-λ)M相当于接在劲度系数为.kB=[m2 (1-λ)M]k2/m2的弹簧上.欲两系统振动圆频率相同,则需kA/λM=kB/[(1-λ)M],整理得λ=m1/(m1 m2),过程中已用到图5的结论.最后,
  ωkAλM=(m1 m2 M)k1/Mm1,
  而各球的位移就不缁述了.
  最后我们反观一下,果真可以这样切开吗?注意大球,它在左右两个系统中的位移是一样大的,我们假设为x;则左部的加速度aA=kAx/λM=x×kA/λM;右部加速度为aB=kBx/(1-λ)M=x×kB/[(1-λ)M],显然我们的λ可使aA=aB,满足分离条件,因此将大球拆分符合实际规律,可以等效替代.
  3评价
  其实不动点法不见得能比求导解析快捷,但二者恰好体现了两类顺序:是先建立物理模型,再代数运算;还是先数学运算,再分析模型?二者并无优劣之分,解析法的适用范围更广.质心系的最大意义在于展现简易生动的运动情景,避免学生堕入只有公式和运算的形而上学的怪圈,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感知能力.
其他文献
自从十年前的课程改革提出科学探究以来,无论是将其作为学习内容,还是将其作为学习方式,其对高中物理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十年间,包括物理课程标准在内的各学科课标,都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其中不乏关于科学探究的一些争论,从笔者一个普通教师的视角来看,其中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会不会让学生变成科学探究各环节之下的依葫芦画瓢.而不少事实恰恰是证明了这一点的,即不少科学探究的课堂正是按照科学
期刊
课堂提问是开展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虽然所有老师都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有些提问是无效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以下几点体会:  1提问要体现目的性  课堂提问不能面面俱到,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关节点.例如在《探究
期刊
数年前,高中教学中吹过一阵“绿色”风,强调高中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然发展,在这样的一种思路影响下,生态教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高中物理教学也有了一股讨论生态化物理教学的声音.显然,这一教学理念借鉴了自然生态的观点,强调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成长要如同生物的自然生长一样,要尊重生态规律.近年来,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风靡全国,各种各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也夺人眼球,在这样的探究中,生态教学似乎有被边缘化的趋
期刊
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物理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  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对物理教学问题
期刊
电路的故障一般分为断路故障和短路故障两大类.对于电路所发生的故障,我们可以依据电路的串并关系,由路端电压随外电路电阻变化的规律、闭合电路(或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出判断,也可以用电压表或电流表通过测量做出判断,还可以将电源与电路断开后用欧姆表通过测量做出判断.  1用电压表分析电路故障(一般只限于串联电路并且只有一处故障)  用电压表进行电路故障分析的步骤是:先用电压表测出各接线柱间的电压,再根据断
期刊
1试题及解析  1.1试题(2014年江苏高考卷第11题)  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记录纸如题图1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N,F2=3.85N和F3=4.25N.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
期刊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综合了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知识点,综合性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高考除了对完整的圆周轨道考查外,还对三种圆弧轨道进行考查,现总结如下,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期刊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并且强调,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认真领会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教师就是要
近几年在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学得以提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构建问题情境的方式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方法,在目前普遍使用的中学物理教材中,构建问题情境有很大体现,这对提高中学生成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构建问题情景的必要性  1.1构建问题情境要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比较有用与有趣的学科,也是把实验作为前提的学科,观察与实验是物理教学基本手段与方式.由
顺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分层作业这一理念应运而生.该教育措施主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因素、个体发展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将作业按照难易程度分成三层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真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切实发展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本文主要以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分层作业的具体落实进行简要论述.  作业作为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兴趣的必要途径,却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