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开展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虽然所有老师都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有些提问是无效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以下几点体会:
  1提问要体现目的性
  课堂提问不能面面俱到,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关节点.例如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就要突出如何保证力的作用效果不变这一难点问题,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动手,最终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为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需要对问题进行层层剖析,又如在教学滑动摩擦力及其相关因素时,往往因重力与压力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将会带来许多教学盲区.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就要针对这些难点或易混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将它们区分开或将难点化解成几个简单问题.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的同类问题不一定都得要求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地处理.
  2提问要讲究启发性
  2.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其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中.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创设合适的情境,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实施时,可通过资料、挂图、演示实验、参观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如在讲授“波的形成和传播”时,首先做好绳波的实验和水波的实验,然后出示挂图.接着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观察,谈谈形成机械波是怎样形成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提出:“机械波在传播中介质质点怎样运动?”当学生认识到其中有一种是“介质质点随波迁移”时,引导学生观察水波和绳波实验,看看作为介质的水和绳是不是随波迁移.最后让学生思考: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作为介质的空气随波迁移,会有什么后果.让学生经过细心的观察、思考或讨论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2.2贴近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启迪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往往是通过提问来连接的.但决不意味着提问越多,效果就越好.问题提出后,要有学生经过逐步思考、讨论后回答,才是有效的问题.因此,提问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有意识地精心选择一些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或方法上、思维形式上有规律的递进式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学生间的差异,灵活调整.这样,通过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对比、分析归纳、探究等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高中物理学中存在的规律性问题.从新的角度,透过物理现象,揭示出[HJ1.6mm]事物的本质.
  2.3巧妙挑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思索
  认知冲突是指人们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些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状态.这种冲突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时适度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造成心理悬念,唤起探究欲望,使学习目标更明确.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置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的新知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冲突,形成思维碰撞.经过探究,学生就会逐步求得正确答案,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教学经验表明,通过矛盾冲突来唤起学生内在需求,激发参与意识,推进探究进程,物理课堂就会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呈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3提问要体现生活性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高中物理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也必然要体现生活性,将物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把枯燥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堆积变成丰富多彩的物理大餐,弥补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使物理教学充满情趣.例如在学习传感器知识时,结合家用电饭锅,电熨斗的工作情况,让学生感知温度传感器的性质和作用后,再学习其它传感器的电学理论;在讲析《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回顾在磅称上称体重的情形,体会猛地用力下蹲、站起时,磅称的示数、重力有没有变化;让学生思考在体育课上进行跳高运动时,为什么要弯腿才能跳得高,这说明了哪些物理学理论?;我国航天工作者为什么能成功发射“神舟十号”,你能用所学的有关物理知识加以说明吗?这些问题,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倍感兴趣,学得起劲,用得灵活.
  4提问要体现创新性
  提问方法要不断创新,天天老一套的问法,学生就会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创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讲授“牛顿第二定律”课时,先提出:“你知道物体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猜想与假设,并进行验证,自主地总结、归纳出物体加速度的相关知识(公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又如教学电学内容时,当学生学习了串联与并联知识后,可让学生思考:“如何让一个灯头可在多处控制呢(如在不同楼层控制楼梯中的电灯)”.这样,学生们就会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的问题既与生活实际贴近又富有创新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讲究艺术,除了要注意上述几方面外,还要注意提问的互动性,以及所提问题的难易适度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若将生活看作一架天平,人文、科学分处两端,各有各的重要意义.简单概括,先进的科学也罢,高尚的人文也罢,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灿烂的明天.rn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铁犁牛耕的推广,到
期刊
在教科版必修二的53页中对于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有这样一段描述:“人造卫星进入地面附近轨道,如果它发射时的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s,它仍将绕地球运转,但这时运动的轨道不再是一个圆,而是偏心率不同的椭圆.”为什么是椭圆呢?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下面是笔者的证明过程,望前辈指点.
期刊
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高考五大能力之一.该能力是指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求解.试题求解中比较常见的数学问题就是求物理现象中的极值问题.有的极值问题通过物理情景分析,容易求解;有的极值问题需要建立物理量的函数关系,通过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得出物理结论.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高考物理考试说明提出要把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并列举了要求考查的五个方面的能力,其中第四个方面是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即能够根据具体的问题找出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数学的特点、规律进行推导、求解和合理外推,并根据结果做出物理判断,进行物理解释或得出物理结论.能够根据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所给的条件,恰当的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等形式和方法进行分析、表达.能
期刊
英语姓的来源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由地名或地貌变成的姓英美人半数以上的姓都由此而来。1.来自地名本身的姓名。London,Middleton(Milton),Washington,Kingstiom
近几年无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竞赛中利用微元法进行解答的题目出现的几率在增大,有的老师可能说这些问题可以用高等数学中的积分进行求解.但是在各地区的数学教学中积分不是作为必修的知识点,有的地区不进行积分的教学的.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还是应该多注重“微元”这种思维方式的教学,“微元”法是指在处理问题时,从对事物的极小部分(微元)分析入手,达到解决事物整体的方法.这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法,是先分
期刊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了,通过参与教学视导、校本研究和对优质课展评的指导等一系列活动了解到老师们的实际教学情况,比较令人失望.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与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所了解的情况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中学教育学校在工作汇报上说的跟实际做的常常不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学教育研究者和中学教育管理者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归罪于高考与高校招生,只要高考和高校招生改了,这种情况就会改变.
期刊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但很多课都侧重于形式或模式探索,出现了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倾向,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物理教学效率,笔者就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1有效整合的概念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创设、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理论和
期刊
自从十年前的课程改革提出科学探究以来,无论是将其作为学习内容,还是将其作为学习方式,其对高中物理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十年间,包括物理课程标准在内的各学科课标,都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其中不乏关于科学探究的一些争论,从笔者一个普通教师的视角来看,其中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会不会让学生变成科学探究各环节之下的依葫芦画瓢.而不少事实恰恰是证明了这一点的,即不少科学探究的课堂正是按照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