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从考生实际出发,设题从稳定和新课标着眼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18套试题,除实施新课程的广东卷、山东卷、宁夏海南卷、江苏卷是三篇阅读外,其余14套题都是两篇阅读,这41篇阅读材料(天津科技文阅读为两篇)难度适中,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规范,富有浓郁的情感、睿智的哲理、新颖的知识,很多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考试功能,而且有助于考生知识的更新、心灵的陶冶。应该说,今年的41篇阅读材料十分理想地完成了测试选拔人才的重任,对中学阅读教学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从题型看,科技文阅读除上海为一客观四主观、广东为两客观两主观、北京为两客观一主观外,其余15套题都采用三或四道选择题的考查方式。与2007年不同的是,今年推断题“重出江湖”,共有11套题考了推断题。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义仍然是命题重点,充分体现了科技文“科技”的特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再度成为必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广东、江苏、浙江、宁夏海南考的都是小说,其余14套题不约而同地继续走散文路线,最有共性的有两点:一是“为什么”型题“横空出世”,考者甚多;二是写法探究题相当火暴,胜于往昔。这些题都能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层级设计相应的题目。所有试题都不偏不怪,紧扣文本,难易适中,突出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探究题在文本和考生、开放与限制、立足文本和拓展延伸上处理得比2007年要好。
  下面从四方面对2008年现代文阅读题做一些分析。
  
  一、科技文阅读:紧贴社会现实,引导考生推断
  
  2008年的科技文阅读中,社科文唱重头戏,其他是配角。这些文本涉及建筑学、文艺学、生物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理学、宇宙学、天文学等,具体来说,选材具有如下特点:
  1.时代气息浓郁,与社会热点话题息息相关
  如北京卷的“塑料袋的科学迷思”与今年6月1日实行的“限塑令”有密切关系;四川卷的“煤变石油”与最近国际油价不断攀升、世界面临严重能源危机有关;天津卷的“绿色经济”更是考生熟悉的话题;宁夏卷的“文学中的变形”理论、上海卷的“城市地标”,考生在学习中早就接触过;湖北卷的“湿地”、浙江卷的“生物的多样性”,本来就是考生在地理课和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出题者选的这些材料都是考生学过、接触过乃至研究过的知识,而且文本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通俗明白,没有阅读障碍,使考生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考生能迅速调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充满信心地阅读答题。科技文阅读从诘曲聱牙、深奥难懂变得清新自然、可亲可近了,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考中的体现。
  2.命题突出科技文的文体特征,保持了考查角度的稳定性
  科技文阅读应重点考查理解、筛选整合信息和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2008年围绕这三项能力设题,共有12套试卷出了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题。作为介绍最新科学知识、科技动态的文章,它们肯定要涉及一些重要的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是阅读科技文的主要任务和重要途径,考生能否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就成了读懂文章的关键,今年对整体把握文章更为强调,“下列说法是否符合文意”在试题中屡屡出现。从考查角度、题型、题量、分值来看,今年科技文阅读题与2006、2007年保持了连续性,这是高考命题成熟的表现,也是对考生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的举措。
  3.推断题“千树万树梨花开”
  自2002年考试说明第一次提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以来,推断题成了科技文阅读的必考题,但2007年几乎销声匿迹,因为考试大纲将该考点删除了。2008推断题“重出江湖”。2007年的轮空让命题者深知“推断”是在理解性阅读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阅读、运用性阅读、拓展性阅读,对考生的逻辑推理、综合运用等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绝对不是鸡肋。请看2008年天津卷推断题: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即使是最低收入的人也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
  B.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可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
  D.绿色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公平的内容方面比循环经济更全面。
  文中有多处表明绿色经济特征的词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强调对自然资源的永久利用”,显然C“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正确。
  由此可见2008年的推断题很多还停留在对原文信息的寻找、确认、辨别层级上。
  四川卷的推断题很有思维含量,其选项D是“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与此对应的原文是“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初看起来这个选项似乎正确,其实读懂了关键内容“间接液化技术”就知道这样的推断犯了简单直接的毛病。
  4.两道值得关注的题
  科技文阅读题以选择题占绝对优势,出新不容易,但湖南卷第6题“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浙江卷第9题“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涉及的都是归纳、概括能力,这样的命题强调了整体把握文章的重要性,相似选项的辨别有助于思维严谨、细致。
  广东卷、北京卷、上海卷的主观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
  
  二、散文阅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挖掘内蕴、探索原因
  
  散文阅读从选材看有如下特点: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沧桑中抒写对现实的感悟。如全国卷Ⅰ的《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或者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抒发对人生的启迪、对生活的见解,如全国卷Ⅱ的《马樱花》、湖北卷的《雾》、北京卷的《碧云寺的秋色》、四川卷的《我爱水》、辽宁卷的《雨韵》,安徽卷的《我与地坛》;或者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如重庆卷的《时间怎样地行走》;或者是有关文学欣赏的随笔,即湖南卷的《谈静》。
  二是贴近学生实际,重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接轨。如《阳关古道苍凉美》中的人、事、景、诗考生是十分熟悉的;《谈静》虽是文学评论,但朱光潜先生用深入浅出的笔法娓娓道来,文中大量的诗句、事例考生当耳熟能详;《时间怎样地行走》表达的“珍惜时间”的主题也极易理解。一些借景抒情的散文所用的象征、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也属于司空见惯,而且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俯拾即是,经过训练的考生应能迅速捕捉到这些关键句,如湖北卷《雾》中的“雾能把一切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三是选材以名家佳作为主,但不拒绝新人新作。世界文豪高尔基、欧·亨利,学术泰斗、学贯中西的大师季羡林、钟敬文、朱光潜,现代著名作家萧乾,当代著名作家丛维熙、张炜、迟子建,都进入了试题,新面孔如寅公、张绪佑、张秀亚、学群。
  散文阅读设题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重视文本内蕴的挖掘。这是由散文含蓄空灵、寓意寄怀、托物言情的特征决定的。2008年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解释句子含义、分析作者情感的题。如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四川卷、福建卷、北京卷、重庆卷、山东卷、辽宁卷等都要求“解释句子的含义”。
  二是重视对文本内容和写法的探究,思辨色彩浓厚。2008年试题中很多“为什么”类型的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知道文章讲了什么,而且还要分析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与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解读、创造性阅读是一致的。这样的命题无疑会对新课标的实践起到肯定、褒扬、提高的作用,这是高考主动与新课标接轨,是今年现代文阅读最大的亮点,是最具引导作用的方向题,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湖北卷、福建卷、四川卷、山东卷、辽宁卷都有这类题。
  三是重视对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散文的美不但在其神,在其传何道、抒何情、议何理,还在其语言之妙、结构之精、技法之巧,考生只有懂得并掌握这些艺术手法,才能真正读懂散文,创作出像模像样的散文。高考中出现大量这方面的试题无疑会引起师生的关注。如江西卷第17题:“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第18题:“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一套试卷中竟然包括两道写法题。北京卷对散文语言的考查可谓抓住了散文极为重要但常被忽视的语言要素:“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四是重视筛选、整合信息和概括能力的考查。散文形散神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围绕主题广泛展开联想、想象,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这就为此类试题的设计提供了条件。如安徽卷:“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五是湖南、安徽、浙江、天津卷依然保留了赏析题。这是将读写结合、将理解上升到阐述,在鉴赏评价层级设题。特别是湖南题,要求高,分值大,等同于一篇小作文。长期坚持,对师生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定会大有裨益。
  湖南卷第18题颇值得关注:
  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能考查利用语境理解文句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三、小说阅读:他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情节、人物、手法
  
  今年共四篇小说阅读题,三篇外国的,一篇中国的,它们都不以情节曲折见长,而以人物性格的突出独特为重点,所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成了设题重点,如分析“母亲”“我”“侯菊”“鲍勃”的形象,只不过有的题目不是直接提出要求,如江苏卷“为什么要重点写侯菊”。
  分析鉴赏小说艺术手法的有两题:浙江卷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江苏卷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鉴赏小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上,还要懂得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浙江卷:“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赏析“‘我’的形象与作用”。这既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又要懂得一些小说的创作方法。
  因为小说鉴赏的难度,在有实用类文本可选做的省市,有三分之二的考生放弃了小说鉴赏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独领风骚
  
  2008年广东卷考的是科普文——著名美国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绝妙的错误》,其余三套题都将绣球投向了实用类文本中最有文学性的一种体裁——传记。
  因为是选做,考生的选择固然由其兴趣、准备、经验、能力等决定,但如何平衡文学类和实用类的难度,不让考生选择时犹豫不决、选择后大呼后悔,维护高考的严肃性、科学性、公平性,成为2008年命题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如广东卷选了外国作家的作品,其他三套试卷文学类和实用类都是叙事文学。文本性质最为接近的是山东卷,其选文《歌德之勺》和《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都看成传记,未尝不可,此外,两文在设题角度、对应考点、解题方法、分值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用类文本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探究题,不管是就深层意蕴探究,还是就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都不能只停留在选择一个给出的结论,再回到原文找依据的简单寻找型探究上。好的探究题应从文本出发,要考生从储备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出发,谈有关看法。从这个角度看,今年山东卷对“写作启示”的探究,宁夏海南卷对“情与法”冲突、办学成功原因的探究就非常值得肯定、借鉴。
  2008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在表述上存在个别瑕疵,如广东卷第18题:“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到底是要回答文中“我”对“父亲”的态度,还是谈答题者对“我”对“父亲”的态度的理解和评价,不易辨明。有的题太宽泛,如福建卷第13题:“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考生很难选好评价的角度。有的题考点重复,能力层级单一,如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17、18题。
  我的结论是,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考生利益至上,给考生读懂文章降低门槛,设题紧扣考试大纲,重视新课标理念,重视新课程实践带来的变化。
其他文献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某教材注释:“窈,通窍,穴窈,本即穴窍,此处借指洞穴,亦即山洞。‘有穴窈然’即有洞穴的样子。”  此注释不确。《说文·穴部》:“窈,深远也。”从语法上分析,“窈然”的“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而不作名词词尾。如《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六引《灵鬼志》:“石虎时,有胡道人驱驴作估,于外国深山中行,有一绝涧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一个人学习数学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也应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正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题中之意。关于如何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我一直关注和思索如何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素养化”。从当前教学实际来看,我认为,应该着力实现教材内容的整合,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着力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倡开放式的
教学实录    一、导入  (投影展示以下句子)  1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2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  4 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师:同学们,在上世纪中期,屏幕上的这些话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流行。先请大家大声朗读几遍。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读好“改造一切”“开道”等短语。)  师:说说你们
标点符号用起来不难,用好了不易。这样,就有专家费了不少心思给我们编有关标点符号的书,想让我们化难为易,巧妙地使用标点符号。刘一玲所著的(标点符号用法90题>一书大概就是这样的用心。  好在这本书并不厚,读起来也是豇豆一行,茄子一行,不枝不蔓,周到体贴。一个标点,一个符号,说清楚了一个,再说另一个。有时间的话,翻一翻,没时间就放—放,并不累人。个中好处,读过自然知晓。若谈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有《标
《Our dreams》是譯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语篇故事教学板块中,Miss Li和学生们在一起畅谈他们的梦想。该语篇相关词汇、句型跟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难度不大,此话题用于在毕业前夕给学生们讨论非常适合。结合教学内容的以上特点,根据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在《Our dreams》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从情境入手,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
继2015年大受好评的《彩色的阅读教室》之后,2017年的末尾,周其星老师又带着《彩色的写作教室》来到我们身边。他说,读书要好玩儿,写作也得好玩儿。怎样才能好玩儿?我们一起来问问这个“种树的男人”吧。  中国教师: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本“好玩儿”的书?  周其星:我要带大家先看看无奈的现实—有太多孩子不爱写作,甚至惧怕写作。每次写作文,总有孩子问:“老师,要写多少字?”他们关心的不是文字本身,不是想
在学校,郑颖渝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良好的精神面貌、高超的运动技能、幽默风趣的上课风格,让学生赞不绝口。从事体育教学20年的他,对于一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有着深刻理解,并在教学中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一、改变教师教学思维  农村小学老教师居多,有的体育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体育教学能力不如人意,多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低下、学生身体素质低下等问题。作为市级教研员及体育科组
2018年,笔者有幸参加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前往美国学习,在明尼苏达州、伊利诺伊州两地参观了14所学校,观摩了多节科学课,从中得到了一些教学启发。  一、美国科学课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常态化  美国各班的人数较少,一般是20~30人。从幼儿园起,教师们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听教师授课,一组进行阅读,一组利用iPad练习听说,
中学教材中选入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小说名篇,我们要反复阅读咀嚼、融会贯通,才能透彻理解其深刻、丰富的内涵。对于《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传统的解读都谈到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思想,这些都属于外在方面的影响。笔者觉得,如能通过小说把握祥林嫂内在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原因,就能更完整地诠释《祝福》的悲剧意义。一孔之见,阐述如下,请同人批评。    一、处于“文明”与“蒙昧”的分界点    读懂《祝
语言表达应用(主观)试题,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成单独的一个大题(3小题约12分,位于全卷倒数第2大题),以其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被人们称为命题者的“试验田”,每年都“稳中有变”。  近十年来,人们对语言表达应用试题的认识一直在发展变化着,从2004年一些省市自行命题以来,这种变化尤其显著。如湖南省2005年、2006年、2007年这一大题名存实亡,变成承接散文阅读的文章赏析,而不是考查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