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不是格力会不会“去董明珠化”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消息被珠海市国资委与格力官方证实,虽然董明珠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务没有发生变化,但仍然广受关注,有文章甚至发出猜测,格力“去董明珠化”的拐点是否已经来了。
  格力是否进入“去董明珠化”时代,以目前的有限消息来看,并不好断言。不过就此事而言,猜测可能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而从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看,董明珠与其治下的格力所反映的中国企业的管理现状,有着值得剖析的样本意义,这一点可能更为值得深思。
  “灵魂人物”的作用
  董明珠是格力的“灵魂人物”,是格力传奇的塑造者,董明珠卸任集团职务,必然引起外界对格力前途的一定的担忧。在我看来,这种担忧在一定的合理性之外,其实也包含着国人对企业制度普遍的不自信。而事实上,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已经证明,现代企业制度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却比“人治”更有长期延续的定力,如何让企业的“灵魂人物”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融合,才是确保企业基业常青的关键命题。
  德鲁克说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康德也说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对于亟待吸引人才、重新振兴的中国国企来说,这些箴言弥足珍贵。我们不否认“灵魂人物”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之所以引发热议,即体现了董明珠个人能力受到的认可。不过也应该看到,外界对上述事件的关注也与格力文化过于强调董明珠,乃至将董明珠个人形象与格力刻意捆绑有关。当然,企业家天然是企业的代言人,将企业人格化,对外也可以增强产品的亲和力、传播度。
  真正应该注意的是,企业对“灵魂人物”过度倚重,“人治”色彩过于浓厚,其实质是一种草莽文化,这种文化并不符合大企业稳健发展的需要。小企业的发展讲求灵活应变,破除常规,因此需要杰出的“灵魂人物”冲在第一线,相对而言,大企业更要讲规则、讲制衡,要靠健全的制度规避风险、实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制度文化的短板
  事实上,制度文化是当下我国企业普遍需要补足的短板。
  首先,中国企业的历史总体较短,成功更多的是靠人治经验,制度经验严重不足。有资料显示,我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 .9年,格力1991年成立,距今也只有不足30年的时间,我们也看到,目前大量优秀的、体量已经不小的企业仍在由创始人掌管,甚至仍然是制度难以健全的家族企业,这些企业在不久之后都需要面对创始人卸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随着资本积累的完成,我国各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正在进入“大并购”时代,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也需要企业制度保驾护航,而过于强调企业“灵魂人物”的重要性则是不合时宜的。格力分散的股权结构与万科类似,自去年开始的万科股权之争为企业稳健发展提出了一个艰涩的命题,例如,如何看待创始人、企业家与资本的关系,或者说,经营权和所有权应该如何有效分离……从万科股权之争引发的舆论争议来看,国人在这方面的认知比较混乱,往往以道德评判替代商业规则。而就万科及其管理层而言,虽然在公司的业务经营层面足够优秀,然而,在股权关系的范畴内,其治理结构仍难言完善,甚至存在扭曲之处。
  在中国企业发展的整体层面上看,格力是不是正在“去董明珠化”,并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真正值得重视的是,格力是中国最优秀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相当一部分这类企业只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我们不否认“灵魂人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发展需要灵活应变,需要破除常规,冲在第一线的“灵魂人物”常常能够带领企业走向成功。但“灵魂人物”也会老去,也不可能永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样的一些公司未来将首度面对创始人、“灵魂人物”卸任以及产业并购的问题,而迈过这道门槛的第一步,是正视现代企业制度,使其在更大程度上纠正对“灵魂人物”的过度倚重,成为企业真正的灵魂。
  当下,国企尤其是市场竞争性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重塑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并从制度设计上切实保障企业家及整个管理团队的利益。
其他文献
每个希望成功的商业领导者都会问的几个问题,却几乎没有人能从科学的角度给出可靠的答案:哪些公司值得学习?它们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效仿它们?  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来解答这些缺乏严谨研究的问题,从上千家公司中挑选出几百家长期表现极为突出的公司,作为真正卓越公司的样本。研究结果令我们非常意外:虽然这些公司的作法多种多样,但卓越成绩背后的决策只有三条看似十分简单的法则。  法则一:品质先于价格
期刊
“1980年之前的公司,80%已不复存在,未来5年内可能还将有17%消失。”这项数据经常在学术会议上出现。由于太多次听到类似说法,达特茅斯学院教授维贾伊·戈文达拉扬也开始引用这项数据,虽然他并不清楚其准确性,也不了解背后的原因。因此,戈文达拉扬与同事阿纳普·斯里瓦斯塔瓦决定认真研究一下企业的寿命问题。  此前,曾有研究分析《财富》500强企业和标普500企业的存活率,结果显示,企业寿命在缩短:19
期刊
销售究竟卖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或许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人们自然会想到“销售卖的是产品”。然而,问题的答案似乎又没有这么简单。市场上的产品琳琅满目,即便是做同一种品牌产品的销售,有些人可以把产品成功地卖出去,有些人却难以卖出去。在销售的成功与失败之间,通常是我们长期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我们不妨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来看待销售的成功与失败。客户为什么要买你的产品,而不是你的竞争对手的產品?或者是购
期刊
绩效考评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绩效考评?老板和管理层必须先回答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绩效考评是为了给员工带来动力,还是为了给员工施加压力?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管理模式。  如果是给员工带来动力,那么我们信奉的理念就是: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如果是给员工施加压力,那么大家信奉的理念就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所以各位老板和高管一定不要急于引进各种绩效考评体系,不要以为只要引
期刊
创业就是找痛点,无痛点不创业。寻找创业痛点,是激发“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力的最佳路径。需求不是互联网创业的起点,痛点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必须要换位思考去感受用户的痛点。基于痛点去设计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用简单、高效、可行的方案去帮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将会少走很多弯路,大大提升创业成功率。  创业的过程即是寻找痛点、解决痛点的过程。本书作者认为,痛点创业的本质就是要做到“六项精进”对于每天要接触
期刊
互联网曾有著名的“风口论”,但是,找到“风口”,猪就真的能飞起来吗?飞起来之后,会不会很快摔下来?那么多前赴后继“倒下”的企业,他们是因为没有找到风口,还是找到了风口,却没能坚持飞在天上?战略和商业模式容易复制,组织能力却是打赢持久战的关键。《变革的基因》作者杨国安表示企业要保持高获利、高成长空间要遵循三大法则。  法则一:持续成功的关键是人,第一就是必须非常清楚用户的导向,必须能够了解用户特点。
期刊
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企业人才跳槽越来越频繁,以至让一些企业老板患上了人才焦虑症。其实,人才的离去是一种正常现象,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人才管理理念,正面应对人才流失问题。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历与从业观察认为,企业之所以出现员工离职现象主要是因为,首先,员工对个人个性的追求。很多员工是一些有抱负、年轻气盛、多思想、多个性的年轻人,他们对工作的认识是独特的,对工作的要求是苛刻的甚至是理想化的,他们一旦
期刊
现在的市场格局完全不同以往。在很多行业,新的供应商不断涌现,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几乎全球各地的供货信息都唾手可得。过去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现在已经完全不存在了。与此同时,买方也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既要服务好自己的客户,又要为自己的股东创造价值。因此,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利用供大于求的行业现状以及充分透明的市场信息,要求供应商降价。这导致商品价格被严重压低,对供应商的冲击很大。有的买家甚至通过
期刊
产品更新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各种创业创新也层出不穷,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的期望也变得越来越高,要想打造出能取悦消费者的产品变得越来越困难。  改变正在悄无声息的到来。人们常说:墨守成规意味着死亡,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而在今天的商业领域也存在一个窘境:消费者的真正期望变得不可预期。  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不再轻意对一个新产品感到吃惊。相反,消费者却会因为某个小小的需求没有满足而感到极为不爽。尽管消费者比之
期刊
“第一座大山”:新技术革命来了  新的技术及产业革命,通常表现为一个长达80—100年的周期,经济学将其称为长波。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新的长波已经开始,有的学者将其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的技术及产业革命,其主要内涵是新能源、人工智能以及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这场超长周期的博弈中,新的生产力以及代表新生产力的企业会崛起,而旧的生产力及其载体(企业)将会被历史淘汰。绝大多数企业实际上面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