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ou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逐渐凸显的今天,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悟感体验除了来自于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来自于师生关系的和谐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试想,学生若是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总是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尤其是对思维慢的学生应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不要因为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那会扼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陪客。我在课堂上常用“你真行”、“你真棒”等赏识的评语来肯定答对的同学;对答错的同学,我常用鼓励的话语,如“不用急,再试试,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使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里。每个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自然形成主动探究的心态,品尝成功喜悦,产生创新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在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时,有很多学生脱口而出:“为什么?”这时,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板书下列算式:
  ①5÷0 =( ) ②( )×0 = 5
  ③0÷0 =( )④( )×0 =0
  启发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自行探究。结果学生得出:在②中找不出能填在( )里的数,因此0除5的商不存在。在④中,能填在( )里的数有无限多个,因此0除0的商是不确定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例题自己探究、自己解决,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从有疑难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积极思维、求知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突出思维训练,打好创新基础
  
  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我在教行程问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小立和小红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小立每分钟走68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我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时发现有名同学将相遇点画到了正中间,我让他们到前面板演,这时小张同学提出:老师,小立和小红两人速度不同,相遇点不应该在中间。板演的同学恍然大悟,自己急忙跑到前面将图进行修改。这位同学的失误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多数同学列出两种解题方法:①(68+60)×5;②68×5+60×5。这时,那位小张同学却突然兴奋地说:“老师,我还有其它的方法:我们可以假设小立和小红的速度相等,都是68米,那么两人5分钟就走了(68×2×5)米,再将多算的小红走的路程[(68-60)×5]米减去,就算出了两地的距离。”小张的这个提议使其他同学得到启发。有几位同学抢着说:“老师,还可以假设小立和小红的速度都是60米,两人5分钟就走了(60×2×5)米。这时,我们少算了小立所走的路程[(68-60)×5]米,两个得数相加就得出了两地的距离。”
  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每位同学的大脑中都储存着思维的火花,问题是老师如何去点燃。高明的老师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总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观念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逐渐形成,日益提高。
  
   (作者单位:063000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双新小学)
其他文献
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使人们的一切潜能挖掘出来,使人们的意志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体育、科学都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比较有效的途径。    一、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在教学活动中,如体育活动中以小组为主的练习活动可缩短教师和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孩子的活动,关心孩子的情绪状
期刊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的素质。换一句话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研究能力是学者型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学研究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关系、必要性、可行性、行为、效果五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研究 教师素质 英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新一轮课程改革在
期刊
这种情景在每个学校乃至每个教师都亲眼目睹,甚至作为教师自己也发生过:你正跟学生生气,情绪激动,大喊大叫,甚至想给他一点颜色看看;可你的学生呢,也许会不服气地朝你翻白眼,也许会目不转睛地看着你对他指手画脚地大吼大叫,可心里却不理解,甚至有些胆小的学生睁大了惊恐的眼睛,吓得发抖。因为什么呢?无非是一些小事:学生不听话,没做家庭作业,上课没认真听讲,或者说了谎……不论原因是什么,总之,作为老师的人会很生
期刊
“老师,下节课是不是上《品德与生活》?”一天上午的课间,我从一年级一班的教室门口走过,鲁一桐同学见到我,开心地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兴奋地问。接着,又有几名同学跑过来围着我问。我告诉他们:“咱们班明天才有《品德与生活》课,我们明天上”。孩子们脸上马上露出失望的神情,不过,很快又高兴起来,像得到天大的喜讯一样,又蹦又跳地叫着:“噢耶!明天上《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的一门新课程,
期刊
将“应试教育”转轨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就已经率先将以培养科学家为目的的精英教育——即“应试教育”转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可见,国人的素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
期刊
在一个班集体中,“优秀生”只是班级中的极少数人,而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所谓后进生就是“差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一般来说,行为偏差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是较差的。优生则相反,他们一般是班级中学习上的先锋,行业规范的模范。而介于优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    由于中差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尤其是后进生,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它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就不能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语言是用来表达和传递情感态度、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的
期刊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今天,我们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对于一个班级,最让教师发愁的是那些后进生。因为后进生不仅影响着一个班级的成绩,还给教师的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让这些后进生在学习上不落伍,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呢?下面我结合以前十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来谈几点转化后进生的尝试:    一、在空间上拉近师生的距离    在我教过的班级中有一位叫韩利军的学生,学习成
期刊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有目的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举数例分述之。    一、表演展现情境    课堂表演是低年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