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篱后凋零的花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l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的一生中基本上都会扮演女儿、妻子、母亲这三种不同的角色,而妻子这一角色对古代的女性来说是一个相当不幸的身份定位。她们的这种不幸不仅与自身的懦弱个性和主观上强烈的依赖性有关,而且更是封建樊篱的束缚和男性世界的独裁压迫所致。
  关键词:妻子;不幸;懦弱;封建樊篱
  
  幸福,男男女女一直都在追寻。当中国古代的男人们在享受着自己莫大幸福的同时,中国古代的女性则是扮演着“跪着的,闺房中的女人”[1],幸福对于她们来说仿佛是可望而不即的东西。尽管幸福是相当琐碎的事,粉末一般散在所有日常事物之中,可是女性们几乎连一点儿粉末都不曾看见过。作为妻子的女性,她们被困在家庭的苑囿中,愚昧地享受海市蜃楼般可怜的几点“幸福”泡沫。
  
  一、主观原因
  
  裙裾飘飘、小步摇摇的妻子们似乎习惯了对家庭的依赖,以此来显示她们小鸟依人的温柔模样;柔弱的她们天生有一种比男人要懦弱的性格,她们也给自己定位为一个贤妻良母,似乎准备好为家庭做免费的奴隶,人生幸福也因此与她们擦肩而过。
  (一)依赖性
  女子生而愿有之家(《孟子·滕文公下》),男人也是要先齐家,后治国、平天下。所以,家是男女共同寻找的一个归宿、依傍的港湾,但却只是男人人生的起点站。当年那些嗅着青梅的羞涩少女,长大后大多都会穿上自己亲手做的嫁衣,成为他人的贤内助。她们自己做的嫁衣似乎就预示着婚姻是她们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沉重枷锁,这枷锁让幸福对她们疏远了。跨出家门之于她们是另一种束缚的开始!女人对时间有敏锐的感觉,岁月之于女人,常常是一种如刀如剑的疼痛。青春年华的悄然流逝,割断的是她们美好的婚姻梦想。
   岁月留下的痕迹让她们感到在婚姻中越来越不幸福、体味不到家庭带来的快乐,而中国古代女人却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她们只会不满封建婚姻的束缚,而缺乏挣脱的勇气,唯有继续“沉沦”在沉沦中,妻子变成了怨妇,甚至弃妇,她们的婚姻梦想在自己的沉默中开始“死亡”。帮助夫君建立家业,留下的是千万的共享者——姬妾。她们的无声只能是无声,不会成为“胜有声”的反抗。她们不愿也冲不出困住她们的家庭苑囿,就只有在那里继续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岁月。
   人们常说没有痛苦的幸福,是浅薄的、卑微的幸福。才女董小宛与冒辟疆成亲后,孝敬公婆、善待叔姑、勤劳持家,如此贤良敦厚的妻子,却落得个弃妇的结局。名妓柳如是成为钱谦益的少妻后,虽然他们度过了一段互相唱和的美好时光,但明亡后,她也成为了丈夫的一个社交工具。两位曾经如此风光的女性经历了婚姻的痛苦,却没有收获到幸福的果实,而是在苦闷中过着不幸的为妻生活。“正因为有生的苦闷,也因为有战的苦痛,所以人生才有生的功效。”[2]古代也有不甘过苦闷生活的女性,她们敢于战斗,生之为女人的她们在抗争中体味着幸福的味道。鱼玄机经历了丈夫的抛弃,走上了抗争的道路。尽管在道德层面上,她在道观为娼报复男性的行为,为我们所不齿,但在思想层面上她已有了反抗男性特权的意识。秋瑾内心里有“想要动弹的个性表现欲望”[3],因此她敢于走出家门;在外也有“社会生活的束缚和强制不绝的迫压”[4],她勇敢、果断地摆脱婚姻的枷锁,成为拥有自主意识、追求民主的幸福女性。
  (二)自身奴性
  女子们受的传统家庭教育就是应该相夫教子,“主中馈”理应维护丈夫(夫家)的利益,甚至要做到勇于自我牺牲。妻子们自身意识中已经认定自己地位的低下,“从夫”思想已根深蒂固。“正位乎内”的她们只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家中经济权都难以掌控,一心想的就是成为家庭中的良民。如此的处境下,妻子何来幸福?
  
  二、客观因素
  
  (一)男性世界
   男性之于妻子谓“夫”,夫就是妻的天。天要求做什么,妻不敢不从。更可悲的是“许多女性在‘从’男性中,感到了特权和一定程度的自由”[5]。那背着枷锁得来的特权和自由,让人觉得是那么的痛心。中国古代的男性幸福得有些过分,在外可以扬名立声,在家可以妻妾成群。“妻妾制是以牺牲女性的利益来解决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的嗣续问题和满足男性的淫欲。”[6]男人借“无后为大”来放纵自己的欲望,他在左拥右抱时,妻子还不能表现出妒忌之态。曾经以为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是个痴情男,可韦从不是照样要忍受他的多情带来的苦痛。家内三妻四妾已不是奇事,在外还有和薛涛唱和的风流韵事。李清照与赵明诚可谓是夫唱妇随人人艳羡的才子佳人组合,可因无子嗣,赵明诚一样冷落了易安居士。共结连理的恩爱只是过眼云烟,为妻的不幸事例占据了浩瀚如海的典籍。
   男人往往都有猎艳的喜好,对女人喜新厌旧便不足为奇。“男人最不讲理的,他们一方面喜爱漂亮的女人,一方面又把亡国败家的罪过推到女人身上,骂她们是祸水是败家精。”[7]在这不平等的男女世界中,地位低下的女性的幸福更难寻找。她们甚至会失去自己原本的姓氏,而是附在丈夫的姓氏后面,连名字都不为后人所知。“早在原始初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洪荒时代,女性被视为大地的主宰、万物的创造者。”[8]花木兰、穆桂英等辈找回了这主宰力。她们女扮男装,纵马驰骋疆场,和男人一样建功立业,拥有至高的地位建立了无上的功勋。她们是幸福的,她们的开拓是一种对男权社会的颠覆与调侃,让女人看到了幸福的光亮。
  (二)封建樊篱
   封建礼法要求妻子们遵从“三从四德”的规范,谨守“夫为妻纲”,更要“立德、立身、立言”。“三从四德”不仅成了男权社会束缚妇女的工具,也成为了麻痹、禁锢妇女自身的枷锁。封建男权专制的社会中,立法者是男人,执法者也是男人,他们制定规矩时,当然要把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用礼教的尺度来严格要求女人的一切,妻子真的变成“跪着的、闺房中的女人”。妻子们无聊时,在闺房中读读诗,男人也会用“女子无才便是德”来破坏这唯一有趣的消遣,这也体现着“男性为确保自身的利益和权力而针对女性筑起的一道防范之墙”[9]。女子的无才会让她们变得无知,便不会掀起反抗的潮流,对家和丈夫的依赖也会更甚,男性的权威也得以维持。畸形变态的社会酿造出无数的“顺民”,妻子在篱笆里继续顺从。
  
  古代女性的幸福是建立在危险的浪尖上的,经不起外物的冲撞或者拍打。妻子们死守在家庭的苑囿中,对幸福的企盼都在哀怨声中听到。曾经一朵朵盛开的花,就那样枯死在樊篱后。
  
  注释:
  [1] 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2][3][4] [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鲁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第89页、第89页。
  [5] [美]高彦颐:《闺孰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6] 吴燕:《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7] 郭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8] 张琛、袁熙旸:《篱外的春天——中国女性与近代文明的演进》,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9] 周晓琳、刘玉平:《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新论》,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其他文献
摘要: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代表作《米》《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我的帝王生涯》等从多方面体现了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特征,归纳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颠覆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虚构和想象的思维特征;在历史观上持历史循环主义的观念。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女性形象;虚构与想象;历史循环主义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
期刊
摘要:历史主义是现代历史观念的集中表达。它在客观化的线性时间观基础上,展现了一种进步的信念。本雅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神学的立场上批判了永恒进步的虚假性,展现了现代社会历史意识的困境。  关键词:历史主义;乌托邦;历史唯物主义;神学    “历史”(Geschichte),其实是18世纪才出现的新词,雷蒙·威廉斯在梳理现代社会的关键词时,辨析了德文中Historie与Geschichte的区别。说,
期刊
摘要:方方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塑造了水上灯、玫瑰红、李翠、慧如等分别具有新、旧伦理特性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的女性生存、抗争模式,揭示了女性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方方;《水在时间之下》;女性意识;精神困境    方方近年小说《水在时间之下》讲述了因迷信思想和家庭斗争而被亲母舍弃的女婴水滴的故事,揭示了主人公从在世间挣扎生存的弃女蜕变为汉口剧场中大名鼎鼎的名角儿水上灯,最终又归于街市巷口一位风烛老
期刊
摘要:卡夫卡的小说往往因其含而不露的寓言性让读者一读再读,因此也留给读者一个开放性的阐释空间。《城堡》作为其代表作品,也因表现出一种“迷宫”式的风格而留给读者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本文试从犹太人的“弥赛亚”救赎这一犹太文化背景,对小说中“延迟”和“无法抵达”这一内在结构作一阐释,以期加深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城堡》;弥赛亚;救赎;延迟     卡夫卡的作品一如其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期刊
摘要:《白马》一文从马眼看世界,并从马的“语言”以及“心理语言”折射出人类世界中的不平世道。文中作者在叙事角度的择取和语言的提炼上都运用这样的陌生化手法,展示给读者的是从全然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另一番景象;感染给读者的是另一种生在其中却不知的感受,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白马》;陌生化;叙事角度;语言形式    一、引言    马眼看世界,一改大众作家人眼看世界的叙述角度,配以恰当
期刊
摘要:《行吟韩国》是峻冰于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韩国又松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所创作诗歌的结集。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经历,无论是哲理诗、乡土诗、爱情诗、行旅诗,笔者所看到的无不关乎一个“爱”字。“用心思考,用爱吟诵”是《行吟韩国》最大的特色。  关键词:峻冰;《行吟韩国》;哲思;爱    《行吟韩国》是诗人峻冰于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韩国又松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
期刊
红狼,本名李国仁,诗人、作家,《荒原》文学杂志主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成都市文联创作员,著有诗集《生命放逐》、散文集《回家的路》、长篇小说《农历》等。  摘要:诗人峻冰是一个生、长于农村而在现代都市生活的人,诗人在他的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中,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游子内心对乡情的难以割舍,对故乡的父老乡亲以及那片土地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峻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诗人生命体验的结晶,体现了他对时间的独特思考。本文从第十二首诗中分析莎士比亚透过时间概念传达的“向死而生”的积极生存理念。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间;向死而生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他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诗人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的记录,也是后人研究莎士比亚文学主题的重要文本。历来,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有爱情、友谊、时间、对真善美的歌颂等说法。其中对时
期刊
摘要:在大量农民工问题小说之中,荆永鸣的“外地人”系列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他不仅揭示了乡下人进城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也从这些生活的表面提炼出更为深刻的人性意义。本文就针对荆永鸣小说的独特性作出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荆永鸣;外地人;底层;独特性    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出的大量农民工问题小说一样,荆永鸣的“外地人”系列小说揭示的也是乡下人进城的问题。在他的小说中有着与其他类似作品相似
期刊
摘要:爱拥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包容一切,融合一切,当我们每一个人把爱发挥到一种极致,这时世界将不再有战争的硝烟、信仰的误解、恐怖的噩梦。可汗看清了妈妈交给他的一切,然后把自己的能量转化为爱,用信念与行动,把爱传达给每一个人,书写了人性的篇章。  关键词:爱;信念;人性;民族    仅看《我的名字叫可汗》这部影片的片名,就让笔者对影片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力。简单的句子结构,如白开水一般无味,同时还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