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才能“通天”?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anx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天”几乎是我们社会特有的术语。经常看到三五人群聚会的场合有人高谈阔论,众人听得聚精会神;若有人问,那人是谁,总有这样的回答,你不知道吗,他可是通天的人;或者,他的博导、姑父、某个朋友是通天的人,经常去海里,有最新的消息……这个“天”就是有形无形之手,抓住了精英们的颈项,决定了大家的脑袋。
  对未知信息或对权威信息的渴求是人性共有的现象,这种渴求通天、进而跟大人物交往是东西方人都具有的品性或虚荣。印象中,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曾在家里开派对,路人见其屋外车辆停满,问看门人,看门人就说过一句话:“里面都是大人物。”曾经遇到一个《北京青年报》的记者,他感慨说,大学刚毕业时曾想把自己知道的当下大人物都认识了,结果三五年不到,官产学的精英他基本上都看到了。问他的感受,说不过尔尔,跟普通人也没什么两样……
  但东西方人,至少当代人对“天”的理解认识仍有差别。比如美国,毕竟有过平民总统、黑人总统的正常通道,美国人不会把“天”神秘化,而是可亲近可成为的对象。但在某些地方,“天”是神秘的、恩典的、予取予夺的、喜怒无常的……印象更深的,是中学老师在课堂上鼓励我们要勇于做自己,不要迷信权威,权威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吃喝拉撒,权威放的屁也是臭的,他即兴举例说,像……,他放的……但话到嘴边,无论如何说不出完整的句子,他最后有些红脸说,无论如何不能说是香的……
  即使当代人拥有如此开放的环境,但我们仍难以找到通路,难以自成天地。我多次说,这个性格习惯几乎是我们民族的“烙印”,烙的时间太久,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一科学家纠正我说,“绝地天通”虽然是颛顼时代决定的,但应是周文王父子贯彻落实的。我后来同意他的说法,即不准百官民众自己发明发现知识,开智启蒙的工作由王法及其官吏负责。这一绝地天通的做法在颛顼时代还算是分工的需要,到了周文王父子,就成为王家垄断的需要了,周人以农立国,大家都成为大地上的植物,失去了自由沟通天地的权利、意志和能力。直到今天,我们批评一个人的狭隘、自私、小格局,仍会说他小农思想,农民意识;原因即在于我们不曾通天,难得开放和自由。
  不能通天的结果,就是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天空,草头天子。在小道消息、垄断信息都成为资源的时代,一个看门人、一个医生、一个城市规划师都是“天”。类似非典一类的灾难,或一个城市重要的规划改造,使“通天”人物能够迅速应对,发财致富。……甚至公园里退休者们的群聚状态,也仍是大家围观个别人的表演。如鲁迅说:“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无论如何,这种普通人难通天的历史正在成为过去。未来学家们甚至乐观预言,政治经济已经不再是文明社会的中心、重心,因为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事务,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通天的方式。《圣经》有云,你寻找,你就能找到。就像移动网络已经展示的,只要你愿意花一点儿时间,你就能够掌握最需要的信息。无论是朝鲜半岛的宫廷之斗,还是白宫女主人的果蔬种植……“天”已经不再神秘。
  有台湾人说,在当今时代,在技术的支持下,华夏民族人人都可以“通天”,原来的“天”已经日益成为“一小撮”。一小撮的经济、政治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知识经济、人人可创造知识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文明的内容。但仍有少数知识精英做了逐臭之夫,既为这一小撮背书、绞尽脑汁琢磨出一小撮的意义,又以之向大众市场说项。有人说,这不就是鲁迅笔下的二丑吗?他们以为自己通天,他们的人生从未通达过。
  因此,通天已经是当代人的必须,是我们的人格尊严之路。微博与微信的某种式微,也跟人们度过了看热闹的外在兴奋相关;人们对转发过来的爱国道理、养生教导、心灵鸡汤等等失去了热情,人们需要看到及物及人、切己的知识和信息,人们需要看到亲友周围人的原创、示范。只有身体力行,我们才能评判一个人是否通天了。有年轻人说,微博就把很多大人物打回了原形,即他们一旦不再靠书面发言,他们的心性暴露无遗;他们一旦不转发那些光鲜的或知识正确、态度正确的文字,他们自己就失态失语了。
  技术的、工具的手段已经保证了我们可以“通天”,只要我们善用这些手段,政治的、经济的、知识的天空即会为我们打开。有时候看网友之间的对答,会忍不住叹息,他们问一个问题,明明随手可以检索到,却仍要相信作为专家、学者、明星的对方。也许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理解,天空并不遥远并不神秘,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就能打开,也能成全,自己就是天空。
  资讯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社会其实已经来临。一个人只有勇于通天,一小撮人构筑的阴霾之天就不再能统治或影响自己的生活。用网友的话:没有人有权力隔离我们与外部世界的沟通。我们生来不是为了让一些我们既不喜欢也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来支配的。我们并不是只能在阴霾和腥膻中老去和了结……
其他文献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某些疾病的缘由,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更是束手无策。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真正根源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医学进步使得科学家发明了抗生素,人类从此有了与有害的病原体抗争的有效武器。  抗生素的诞生和发展与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探索密不可分。17世纪,荷兰显微镜学家列文虎克首次通过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世界;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之父塞尔曼·瓦克斯曼及其团队发
期刊
有人说“战争的获益者只有蛆虫”,但这对开封之围毫不适用,当旷古未闻的浩劫降临时,甚至蛆虫也在这片诅咒的土地上消失。  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围城都将作为最残酷的战争手段得到铭记。如果将目光放在明末,又除去扬州与嘉定,那么在种种悲欢离合之中,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如开封之围般惨烈的例子。死神用最无情的手段,对百万军民进行了半年之久的煎熬,导致其中十之八九死于非命;而对大明,这场战斗又是一个转折点,随着开封陷
期刊
据说北京紫禁城有一密室,锁键甚固,代代相传里头藏的是国初很有些能掐会算本领的刘伯温留下的密件,非大变故不得开启。到了崇祯十六年,满清军队挥师南下,直逼山海关,情势危急,坐困愁城的崇祯皇帝欲开启阅示,太监跪谏,不听。开室,内唯有一柜。开柜,内有三图。第一幅图画的是文武百官数千人,却将官帽拿在手里,披发乱走。崇祯问其含义,太监回答说:“或恐官多法乱。”第二幅画的是士兵倒戈弃甲,穷民负镪奔逃,崇祯又问,
期刊
今年4月9日,中国书史及印刷史学者钱存训,在其位于芝加哥的家中去世,享年105岁。  钱为学界所称道,并因为他在中国古文字及书史方面有卓越成就,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国书目和古文字学学者之一,还在于他对中国古籍所做出的另一个杰出贡献。  他曾参与一场堪称经典的“古籍保卫战”:在日本占领上海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把数万本珍稀古籍偷运到安全地点。 这批书籍上承清内阁大库旧藏,又广纳清末民国几代学人潜心搜罗的善
期刊
潜艇与飞机是伴随工业文明出现的两大新式武器,一个潜入水中,以隐蔽性见长;一个翱翔天际,打击力强大。若是能将两者结合,造出一种能潜水的航母,其威力可想而知。在潜艇飞机刚刚问世不久的岁月里,便有许多军事强国试图造出这样一种武器来,这种努力到至今都在继续,以致于许多人都坚信,未来的海军之王,不再是浮在水面上的航母,而是这种藏在水下的航母了……  先行者——轰炸目标是伦敦  潜艇的起源很早,传说文艺复兴时
期刊
3D打印的兴起  我们过去要花两个月时间和十万美元来制作一个模型,现在却只需一千美元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能搞定。  人类操纵原子和分子的新能力带来了制造业的颠覆性革命:3D打印。快速成型制造这种新加工过程根据三维数字文档来制作物品,先铺一层超薄的将要构成物品的材料,然后再一层层添加材料,直到制成三维物品。可以使用一种以上的材料。虽然这种新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它带给制造业的优势难以低估,有些成果
期刊
“六君子”之外的两个人  1898年,昙花一现的戊戌变法运动,以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宣告失败。这段历史不仅关系到清王朝一姓的兴衰,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改良运动。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细节,相关著作如车载斗量,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以至荣禄、袁世凯的事迹也均为人所熟知。但有两位险些和戊戌六君子一同殉难的维新人士——张荫桓和徐致靖,他们却往往为治史者所忽略。  张荫桓(18
期刊
虽然一些政治家和专家都非常崇尚“传统婚姻”——这听起来有些怀旧,总能联想到爷爷奶奶的有柔焦功能的宝丽来相机。当婚姻成为地位不等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时,几乎没有人会考虑到婚姻传统的真正根基。即使是现在,合法的婚姻并不是以两人之间的感情为衡量标准,而是看双方是否有能力共享社会保险和税收福利。事实上,为爱结婚的这一概念才是非传统的。  传统婚姻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大多数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上,婚姻是为了最大化
期刊
说过了《民呼日报图画》,再来谈《时报附刊之画报》,似乎是倒着走,不太顺。《民呼日报》创办于1909年5月15日,无论年纪、规模、影响力,还有存世时间,都远不及创办于1904年6月12日的《时报》。《时报》的创办人狄葆贤,乃康有为弟子,与梁启超也有深交。在晚清报界,《时报》之开辟“时评”专栏、创办报纸周刊等,都很有革新意识;至于陈冷血在《时报》上的小说试验,更是文学史家关注的对象。照常理推测,《时报
期刊
读法国大革命史,会发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这就是贵族在大革命中的短视。正如法国学者乔治·勒费弗尔在《法国大革命的降临》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这场引起整个法国陷入天翻地覆中的大革命,最早其实是由贵族发起的;然而贵族发起的这场革命,最终毁掉的恰恰是贵族制度本身。贵族是革命的最早发起者,也是革命的最大受害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要理解这一悖论,我们得追溯到1370年法国国王与贵族之间达成的那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