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今年8月以来,欧洲债务危机出现恶化迹象,欧元崩盘的风险显著上升。在经过对希腊等国几轮出资救助后,欧盟似乎已经弹尽粮绝;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凸显,德国、芬兰、荷兰等富裕的北方成员国民众坚决反对援助自己的邻居。对于许多南欧重债国来说,中国3万2千亿美元外汇储备似乎已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一些西方媒体提出:假如把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用来购买欧元债券,恰好可以弥补欧洲金融稳定机制资金的缺口。中国实现了外汇储备分散的目标,而欧洲经济也安然躲过一劫,自利利人,岂非美事?
这样的设想,如果出自债务泥沼中挣扎的欧洲人,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仔细推敲起来,却不具备现实可行性。考虑到欧元区的结构性缺陷和改革方向,中方对欧债危机的影响力不应夸大。中国不仅救不了欧元区,而且救人不成反被拉下水的风险也现实存在。
首先,南欧国家陷入危机,是由于各国在加入欧元区后经济管理不善,导致经济泡沫破灭,竞争力下降,在财政紧缩的压力下雪上加霜,未来一段时间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债务可持续性堪忧。信用评级机构将其信用等级下调并非没有根据。在经济基本面如此脆弱的情况下,再多借钱给这些国家只能拖延其破产时间,帮助它们维持其经济发展无力支撑的生活水平,而无助于其完善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眼下欧洲国债市场并“不差钱”,只不过是缺乏投资安全保障,使得欧美人手里的“聪明钱”逡巡不进,避之唯恐不及。欧元区政府在没有央行支持的情况下发债;一旦出现偿还困难,其他成员国不仅不救助,反而要对出现财政困难的国家施加惩罚。并且明确要求投资者参与分担减债义务。甚至威胁强制性“剃头”,迫使投资人接受本金损失。可以说,在所有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市场中,欧元区的市场是对投资人最不友好的。欧元区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四处传染,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是根本原因。在这样的制度下投资,风险极大。
第三,从目前欧盟的改革来看,欧元的结构性缺陷不但没有克服,反而还在强化。原因就在于德国坚持成员国之间亲兄弟、明算账,不肯替其他水深火热中的国家担保、买单,反对成员国之间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德国对待希腊等国债务危机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三反一压:反对欧央行买债,反对扩大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的规模,反对联合发债,同时坚持有条件援助,对边缘国家大力施压,让他们勒紧裤带还债;自己则想方设法少掏腰包。德国还主导欧洲稳定机制的设计,明文规定以后欧元区成员国发行的债券都有可能违约。
德国的本意是把债务违约作为货币联盟内部督促财政自律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从而防范欧元区道德风险再度累积,引发新的危机。但其结果首先在债券投资人头上安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欧洲主权债务市场支离破碎,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违约风险。同时,德国的做法还加剧了欧洲经济衰退的风险,把欧元区经济转型和债务调整的负担向债务国倾斜。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于欧债危机固然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但是,在如今的情况下,中国也必须慎重行事、量力而为。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直从多方面帮助处于困境中的欧盟。中方领导人多次表示对欧元的信任,帮助提振市场信心。同时,中方扩大从欧洲的进口,加大在欧洲的投资、收购力度,帮助欧洲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中方还呼吁欧洲消除对中国企业和投资的歧视,为加深双方经贸合作扫清障碍。
在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中国可以更多购买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发行的、由欧盟各国政府集体信用担保的债券,以这些资金帮助边缘国家。换句话说,如果欧盟成员国之间表现出起码的团结精神,中国可以加大援助力度。否则,中国在欧元区改革尚未明朗的时候贸然出手,将可能使自己成为欧洲主权债务市场上击鼓传花游戏中的最后一棒。
一些西方媒体提出:假如把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用来购买欧元债券,恰好可以弥补欧洲金融稳定机制资金的缺口。中国实现了外汇储备分散的目标,而欧洲经济也安然躲过一劫,自利利人,岂非美事?
这样的设想,如果出自债务泥沼中挣扎的欧洲人,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仔细推敲起来,却不具备现实可行性。考虑到欧元区的结构性缺陷和改革方向,中方对欧债危机的影响力不应夸大。中国不仅救不了欧元区,而且救人不成反被拉下水的风险也现实存在。
首先,南欧国家陷入危机,是由于各国在加入欧元区后经济管理不善,导致经济泡沫破灭,竞争力下降,在财政紧缩的压力下雪上加霜,未来一段时间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债务可持续性堪忧。信用评级机构将其信用等级下调并非没有根据。在经济基本面如此脆弱的情况下,再多借钱给这些国家只能拖延其破产时间,帮助它们维持其经济发展无力支撑的生活水平,而无助于其完善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眼下欧洲国债市场并“不差钱”,只不过是缺乏投资安全保障,使得欧美人手里的“聪明钱”逡巡不进,避之唯恐不及。欧元区政府在没有央行支持的情况下发债;一旦出现偿还困难,其他成员国不仅不救助,反而要对出现财政困难的国家施加惩罚。并且明确要求投资者参与分担减债义务。甚至威胁强制性“剃头”,迫使投资人接受本金损失。可以说,在所有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市场中,欧元区的市场是对投资人最不友好的。欧元区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四处传染,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是根本原因。在这样的制度下投资,风险极大。
第三,从目前欧盟的改革来看,欧元的结构性缺陷不但没有克服,反而还在强化。原因就在于德国坚持成员国之间亲兄弟、明算账,不肯替其他水深火热中的国家担保、买单,反对成员国之间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德国对待希腊等国债务危机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三反一压:反对欧央行买债,反对扩大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的规模,反对联合发债,同时坚持有条件援助,对边缘国家大力施压,让他们勒紧裤带还债;自己则想方设法少掏腰包。德国还主导欧洲稳定机制的设计,明文规定以后欧元区成员国发行的债券都有可能违约。
德国的本意是把债务违约作为货币联盟内部督促财政自律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从而防范欧元区道德风险再度累积,引发新的危机。但其结果首先在债券投资人头上安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欧洲主权债务市场支离破碎,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违约风险。同时,德国的做法还加剧了欧洲经济衰退的风险,把欧元区经济转型和债务调整的负担向债务国倾斜。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于欧债危机固然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但是,在如今的情况下,中国也必须慎重行事、量力而为。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直从多方面帮助处于困境中的欧盟。中方领导人多次表示对欧元的信任,帮助提振市场信心。同时,中方扩大从欧洲的进口,加大在欧洲的投资、收购力度,帮助欧洲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中方还呼吁欧洲消除对中国企业和投资的歧视,为加深双方经贸合作扫清障碍。
在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中国可以更多购买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发行的、由欧盟各国政府集体信用担保的债券,以这些资金帮助边缘国家。换句话说,如果欧盟成员国之间表现出起码的团结精神,中国可以加大援助力度。否则,中国在欧元区改革尚未明朗的时候贸然出手,将可能使自己成为欧洲主权债务市场上击鼓传花游戏中的最后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