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教学的规划与落实(下)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t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分步推进:确保计划有效落实,确保落实的计划有效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好的计划,而是缺少对良好计划的有效落实,日常教学更是如此。对于高三的作文教学,我校师生主要扎扎实实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针对训练角度,印发指导材料。
  既然每次作文我们都有一个训练方向,那我们就应按照既定的计划备材、选材,提前把指导讲义印发给学生。比如“记叙文写作训练专题之写出故事”,笔者给同学印发讲义中主要阐释了“故事”应具有的特点:
  (1)生动有趣。“故事”讲出来要想能吸引听众,写出来要想能吸引阅读者的眼球。一般来说,“生动有趣”的故事多具有“新鲜”“别致”的特点。
  (2)情节完整。故事要具有完整情节,即具有“产生原因(背景)”“发展经过”“事情结果”。因此,“人爬树”不是故事,而“某人因为偷盗被追”,接着“走投无路爬树”,最后“被抓住”就是故事。
  (3)启人深思。就讲述者讲述的目的来看,是想通过讲述的故事,告诉读者一个或一些道理。所以,上述“人爬树”的故事尽管情节完整,但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围绕捉住的这个“偷盗者”身上又发现新的隐情,如“偷盗钱财来治疗患病的妻子”,则故事情节不仅更完整,而且故事的内涵也具有了启人深思的价值。
  学生课前反复阅读指导讲义,作文课上,教师只用半个小时适当进行讲解、点拨,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良好的写作状态。特别提醒:高三作文应限时当堂写作。
  2.量化评判标准,多层面互批互判。
  学生到了高三阶段,自身早已具备较好的审视别人文字的能力,评判、审读他人文字的能力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可以在过去纯教师批阅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学生间互相批阅的次数,既避免过去作文发下来学生只关注一下分数就扔掉作文的弊端,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去关注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缺点,以此为镜来剖析自身作文的不足。
  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比较清晰而明确的评判标准,笔者在突出每次作文训练的主题的前提下,兼顾此前训练的内容,制订好分项赋分表,要求学生参照此表相互打分,并附上评分说明文字。
  当然,学生互评绝不是老师偷懒的借口。学生相互批阅,是调动学生理解写作指导标准的一个方法,也是学生通过评阅他人习作对自身习作进行反思的一种途径。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不能“偷懶”,还应在传统的对习作批阅的基础上关注一下批阅者的评价是否正确,以便为接下来的教学总结提供解读方向与依据。
  正因如此,教师在批阅评判的过程中须有选择地重点关注几点:一是关注分数的“两头”,即关注学生互批所给的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看赋分是否合理,看高分习作突出的优点和低分习作的主要问题;二是关注学生群体“两头”,即关注以往作文水平突出和作文水平较低的两部分群体,看他们本次作文的实际状况。其他同学的作文则可根据互批点评的情况有选择地浏览批阅。因此,教师批阅的工作量与速度并不会受到影响。
  3.印发各类习作,学生反思并升格。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相对学生互评而言,其批阅中所见到作文毕竟只是个例。我们只有把年级或班级的不同等级习作各选出一些进行点评并再次印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通读各类作文才能真正地跳出圈子或跃至高处,比较全面而清晰地看清楚自己文章的档次类别、问题症结、提高路径。
  三、查漏补缺:清楚地知道已经练了什么,清醒地分析什么还没有练
  高考前最后一阶段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盘点一下自身的家底。语文全组老师集体研讨,各班师生一起分析,共同梳理已训练的写作知识和未训练的写作点,编排已写过的作文主题(或话题)和未涉及的作文主题(或话题)。然后利用迎考前的最后一段时间,迅速进行点对点的强化训练。
  对于写作体系方面的知识,如如何拟定一个好的文章标题,如何在文章里巧妙地进行点题等,若此前没有训练或训练不到位,可安排针对性训练。总的来说,写作体系方面的知识训练的点会越来越少,而写作主题(或话题)虽然我们有一级二级主题之说,但具体的第三级主题毕竟太多,举不胜举,因此,我们只能在现有训练基础上进行梳理排查,如果第三级主题照顾不过来,就尽量把二级主题的训练到位。
  如本校联系江苏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主题及命题特点,考前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我们还没有训练到的主题(或话题)方向:
  客观、舍得、自由、规律、尊严、行动、距离、忧患、责任、乡愁、友谊……
  因为时间紧,不可能每个主题都有时间进行一次完整的写作,于是,我们就围绕上述这些话题方向,选择一些作文材料,印发给学生,每天一到两则。
  作文是语文教学与考试的重头戏,写作文难,提高更难。但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沉得住气,狠得下心,吃得了苦,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其他文献
精彩的课堂教学不是从上课开始的,而是从解读文本开始的。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原始起点,极为重要,文本解读得深刻,巧妙,才能创造出精彩的课堂教学。  既然解读文本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理清思路,以读解读  解读文本最基礎的是理清思路,所以我们教师应多读、熟读、细读,在读中感悟理解、消化吸收。  解读文本我们一般要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期刊
2016年9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目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
期刊
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犯难:是让学生作文追求“有意思”,还是主张“有意义”?“有意义”的作文要求学生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把作文当作与自己精神世界对话的过程;“有意思”的作文也许天马行空,但体现了“我手写我心”,更符合其天性。“有意思”和“有意义”这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能不能兼顾呢?如果让儿童文学作家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吧!  梅子涵,一个专门为儿童写故事的
期刊
正像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作文题所说,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所以语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广泛,作为学生来说,语文素养是指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涉及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思想情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习惯等诸多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应从作文
期刊
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学生又未尝不是如此?他们也需要被了解,需要有人倾听他们的苦恼,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接纳和支持,而不是太快、太早地提出意见;也不是一味地安抚、宽慰。后者的做法有如封住正在冒气的瓶口,导致学生的心灵处于不被了解,不被关心的压抑状态。此时教育者们应放低姿态、静下心来,听听学生的“唠叨”,帮助学生释放不良情绪,打开心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一日课间,一学生怒气冲冲地跑到办公
期刊
二、与情绪、性情相照应的兴体(这类多取象于风)  如《邶风·终风》中风的“暴”“霾”和天色的“曀”“阴”固然与每章押韵的需要有关,但也可以联想到所思之人谑浪放荡的脾气、不眠者疑云密布的阴沉心情。《邶风·谷风》中带来阴雨的谷风,虽然有“和舒”(毛解)和“暴烈”(姚解)的不同解释,但都是兴起夫妇相处的气氛;《邶风·凯风》中和煦的南风令人感觉到母爱的温暖;《邶风·北风》中夹杂着雨雪的北风则烘托出人们相携
期刊
内容提要:作文课是语文阅读课的延续与深入,其本质仍是对话。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作文课对话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形成正向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作文课本质;对话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综合素养;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内容就阅读教学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本质是对话,这是新课标对语文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斯特维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明确提出“每堂课要让学生有笑声”。幽默是一种优雅的人生智慧,乐于接受幽默更是人的一种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认为,幽默在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长时间待在教室里极易产生疲劳,所以课堂上常会出现沉闷的状态,教师要想摆脱这种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幽”它一
期刊
鲁迅杂文艺术的第二个特色,就是范围甚广,形式多样,风格不拘一格。有的写得尖锐泼辣、咄咄逼人,有的写得清秀隽永,有的悲愤沉郁,有的明白晓畅,有的隐晦曲折,有的轻松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篇篇匠心独具。  就风格来说,有的作品像抒情散文,如《准风月谈》中的《夜颂》完全可以收编进《野草》集里。这篇杂文是说夜比白天更真实,在夜幕的笼罩下,人间现出了许多真相:“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光天化日之下,写
期刊
中国教育算不上发达,但教育界各式各样的“名头”绝对称得上世界第一。单看基础教育领域,不必说技术职称,只各种“荣誉称号”就能让你眼花缭乱——像层层级级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名校长、名教师……宛若天女散花,将杏坛装点得万紫千红、春意盎然。  在教育界已经有三年五载的教师如果身上没有一个两个这样的头衔罩着,向别人介绍自己或填表格时都会觉得自己特别寒碜。  其实,这些“荣誉称号”大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