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分步推进:确保计划有效落实,确保落实的计划有效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好的计划,而是缺少对良好计划的有效落实,日常教学更是如此。对于高三的作文教学,我校师生主要扎扎实实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针对训练角度,印发指导材料。
既然每次作文我们都有一个训练方向,那我们就应按照既定的计划备材、选材,提前把指导讲义印发给学生。比如“记叙文写作训练专题之写出故事”,笔者给同学印发讲义中主要阐释了“故事”应具有的特点:
(1)生动有趣。“故事”讲出来要想能吸引听众,写出来要想能吸引阅读者的眼球。一般来说,“生动有趣”的故事多具有“新鲜”“别致”的特点。
(2)情节完整。故事要具有完整情节,即具有“产生原因(背景)”“发展经过”“事情结果”。因此,“人爬树”不是故事,而“某人因为偷盗被追”,接着“走投无路爬树”,最后“被抓住”就是故事。
(3)启人深思。就讲述者讲述的目的来看,是想通过讲述的故事,告诉读者一个或一些道理。所以,上述“人爬树”的故事尽管情节完整,但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围绕捉住的这个“偷盗者”身上又发现新的隐情,如“偷盗钱财来治疗患病的妻子”,则故事情节不仅更完整,而且故事的内涵也具有了启人深思的价值。
学生课前反复阅读指导讲义,作文课上,教师只用半个小时适当进行讲解、点拨,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良好的写作状态。特别提醒:高三作文应限时当堂写作。
2.量化评判标准,多层面互批互判。
学生到了高三阶段,自身早已具备较好的审视别人文字的能力,评判、审读他人文字的能力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可以在过去纯教师批阅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学生间互相批阅的次数,既避免过去作文发下来学生只关注一下分数就扔掉作文的弊端,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去关注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缺点,以此为镜来剖析自身作文的不足。
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比较清晰而明确的评判标准,笔者在突出每次作文训练的主题的前提下,兼顾此前训练的内容,制订好分项赋分表,要求学生参照此表相互打分,并附上评分说明文字。
当然,学生互评绝不是老师偷懒的借口。学生相互批阅,是调动学生理解写作指导标准的一个方法,也是学生通过评阅他人习作对自身习作进行反思的一种途径。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不能“偷懶”,还应在传统的对习作批阅的基础上关注一下批阅者的评价是否正确,以便为接下来的教学总结提供解读方向与依据。
正因如此,教师在批阅评判的过程中须有选择地重点关注几点:一是关注分数的“两头”,即关注学生互批所给的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看赋分是否合理,看高分习作突出的优点和低分习作的主要问题;二是关注学生群体“两头”,即关注以往作文水平突出和作文水平较低的两部分群体,看他们本次作文的实际状况。其他同学的作文则可根据互批点评的情况有选择地浏览批阅。因此,教师批阅的工作量与速度并不会受到影响。
3.印发各类习作,学生反思并升格。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相对学生互评而言,其批阅中所见到作文毕竟只是个例。我们只有把年级或班级的不同等级习作各选出一些进行点评并再次印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通读各类作文才能真正地跳出圈子或跃至高处,比较全面而清晰地看清楚自己文章的档次类别、问题症结、提高路径。
三、查漏补缺:清楚地知道已经练了什么,清醒地分析什么还没有练
高考前最后一阶段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盘点一下自身的家底。语文全组老师集体研讨,各班师生一起分析,共同梳理已训练的写作知识和未训练的写作点,编排已写过的作文主题(或话题)和未涉及的作文主题(或话题)。然后利用迎考前的最后一段时间,迅速进行点对点的强化训练。
对于写作体系方面的知识,如如何拟定一个好的文章标题,如何在文章里巧妙地进行点题等,若此前没有训练或训练不到位,可安排针对性训练。总的来说,写作体系方面的知识训练的点会越来越少,而写作主题(或话题)虽然我们有一级二级主题之说,但具体的第三级主题毕竟太多,举不胜举,因此,我们只能在现有训练基础上进行梳理排查,如果第三级主题照顾不过来,就尽量把二级主题的训练到位。
如本校联系江苏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主题及命题特点,考前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我们还没有训练到的主题(或话题)方向:
客观、舍得、自由、规律、尊严、行动、距离、忧患、责任、乡愁、友谊……
因为时间紧,不可能每个主题都有时间进行一次完整的写作,于是,我们就围绕上述这些话题方向,选择一些作文材料,印发给学生,每天一到两则。
作文是语文教学与考试的重头戏,写作文难,提高更难。但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沉得住气,狠得下心,吃得了苦,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好的计划,而是缺少对良好计划的有效落实,日常教学更是如此。对于高三的作文教学,我校师生主要扎扎实实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针对训练角度,印发指导材料。
既然每次作文我们都有一个训练方向,那我们就应按照既定的计划备材、选材,提前把指导讲义印发给学生。比如“记叙文写作训练专题之写出故事”,笔者给同学印发讲义中主要阐释了“故事”应具有的特点:
(1)生动有趣。“故事”讲出来要想能吸引听众,写出来要想能吸引阅读者的眼球。一般来说,“生动有趣”的故事多具有“新鲜”“别致”的特点。
(2)情节完整。故事要具有完整情节,即具有“产生原因(背景)”“发展经过”“事情结果”。因此,“人爬树”不是故事,而“某人因为偷盗被追”,接着“走投无路爬树”,最后“被抓住”就是故事。
(3)启人深思。就讲述者讲述的目的来看,是想通过讲述的故事,告诉读者一个或一些道理。所以,上述“人爬树”的故事尽管情节完整,但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围绕捉住的这个“偷盗者”身上又发现新的隐情,如“偷盗钱财来治疗患病的妻子”,则故事情节不仅更完整,而且故事的内涵也具有了启人深思的价值。
学生课前反复阅读指导讲义,作文课上,教师只用半个小时适当进行讲解、点拨,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良好的写作状态。特别提醒:高三作文应限时当堂写作。
2.量化评判标准,多层面互批互判。
学生到了高三阶段,自身早已具备较好的审视别人文字的能力,评判、审读他人文字的能力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可以在过去纯教师批阅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学生间互相批阅的次数,既避免过去作文发下来学生只关注一下分数就扔掉作文的弊端,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去关注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缺点,以此为镜来剖析自身作文的不足。
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比较清晰而明确的评判标准,笔者在突出每次作文训练的主题的前提下,兼顾此前训练的内容,制订好分项赋分表,要求学生参照此表相互打分,并附上评分说明文字。
当然,学生互评绝不是老师偷懒的借口。学生相互批阅,是调动学生理解写作指导标准的一个方法,也是学生通过评阅他人习作对自身习作进行反思的一种途径。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不能“偷懶”,还应在传统的对习作批阅的基础上关注一下批阅者的评价是否正确,以便为接下来的教学总结提供解读方向与依据。
正因如此,教师在批阅评判的过程中须有选择地重点关注几点:一是关注分数的“两头”,即关注学生互批所给的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看赋分是否合理,看高分习作突出的优点和低分习作的主要问题;二是关注学生群体“两头”,即关注以往作文水平突出和作文水平较低的两部分群体,看他们本次作文的实际状况。其他同学的作文则可根据互批点评的情况有选择地浏览批阅。因此,教师批阅的工作量与速度并不会受到影响。
3.印发各类习作,学生反思并升格。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相对学生互评而言,其批阅中所见到作文毕竟只是个例。我们只有把年级或班级的不同等级习作各选出一些进行点评并再次印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通读各类作文才能真正地跳出圈子或跃至高处,比较全面而清晰地看清楚自己文章的档次类别、问题症结、提高路径。
三、查漏补缺:清楚地知道已经练了什么,清醒地分析什么还没有练
高考前最后一阶段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盘点一下自身的家底。语文全组老师集体研讨,各班师生一起分析,共同梳理已训练的写作知识和未训练的写作点,编排已写过的作文主题(或话题)和未涉及的作文主题(或话题)。然后利用迎考前的最后一段时间,迅速进行点对点的强化训练。
对于写作体系方面的知识,如如何拟定一个好的文章标题,如何在文章里巧妙地进行点题等,若此前没有训练或训练不到位,可安排针对性训练。总的来说,写作体系方面的知识训练的点会越来越少,而写作主题(或话题)虽然我们有一级二级主题之说,但具体的第三级主题毕竟太多,举不胜举,因此,我们只能在现有训练基础上进行梳理排查,如果第三级主题照顾不过来,就尽量把二级主题的训练到位。
如本校联系江苏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主题及命题特点,考前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我们还没有训练到的主题(或话题)方向:
客观、舍得、自由、规律、尊严、行动、距离、忧患、责任、乡愁、友谊……
因为时间紧,不可能每个主题都有时间进行一次完整的写作,于是,我们就围绕上述这些话题方向,选择一些作文材料,印发给学生,每天一到两则。
作文是语文教学与考试的重头戏,写作文难,提高更难。但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沉得住气,狠得下心,吃得了苦,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