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生根、发芽、成长,在最初生根之际,如何产生一个硕大饱满的“胚芽”是作曲家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思考和创作最紧要的就是灵感顷刻的“乍现”,有可能一首好的音乐作品由此诞生;也有可能一首音乐作品却迟迟未见创作…本篇文章,笔者以音乐灵感的产生为主,讨论音乐灵感是如何作为“火花”给作品附“睛”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音乐灵感;音乐创作;作曲家
一、 闻触均不见的灵感
灵感是作曲家在作曲想象过程中的一个自发的、特殊的心理现象。何其芳先生曾经说过:“其实灵感就是诗人在想象中捕捉了动人且不落常套的构思”。灵感是“人”的所见、所闻、所感等各方面与想象有机结合的一个效果。灵感是作曲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冥想之中获得的一种“纯粹”的创造性的心理上的顿悟。
音乐创作过程可能是冥思苦想的过程,也可能是随心所欲的过程,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最期待的就是灵感的“光顾”,这样才会使得曲目有灵魂,充满活力。通俗地讲,灵感的本质就是建立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之上,在任何充满想象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带有自发性”的心灵上的“顿悟”。那么灵感也是作曲家们想象活动后的意外的“成果”,突发性、潜意识性、再创性是灵感的三大特点。
二、 产生灵感的充要条件
创作灵感的光顾也与作曲家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灵感实际上不是一种“天启”,而是作曲家本身在日积月累的、艰苦的环境中创作所得的意外的收获。著名作曲家贝多芬曾经说:“您问我的乐思从哪里来的吗?我不能确切告诉您,它们不请自来,好像间接地、又像直接地出现,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林中漫步,在田野的寂静中捕捉它们,清早起来,心情振奋,这种心情不同行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所表达,而在我这里就转化为声音,发出响声,喧闹着,狂吼着,直到他们以乐谱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这也充分地告诉我们,灵感是一种与自我意识相对的无意识的心理行为。
激情、专注、逆向思维是灵感产生必不可少的充要条件。在作曲家创作的过程中,灵感的出现常常是带有突发的、飞跃的特性,出现在出其不意的瞬间,或是因为受到外部刺激而突然闪现出,很难用语言来解释清楚。但事实上我们做一个寻根究底的话,这个问题很快就可以被模糊化的解释出来:任何一个作曲家都应该保持自己对音乐创作的热爱,只有热爱这份劳动,老天爷才会看到你的努力。正如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灵感是一位远方的客人,但是它从不会去拜访懒惰的人,它只会出现在勤劳且想念它的人面前”“自己创作的奥秘在于每天按时工作,在作曲这方面用钢铁般的意志控制着自己,但如果没有工作热情与激情时,那么就强制自己去克服,全神贯注地去创作。”可见伟大的作曲家们是多么期待这位远方“客人”的拜访,而且是多么認真、努力地给这位客人的出现铺路。
三、 正视灵感
灵感产生的音乐是作曲家创作中最神奇的一笔。迄今为止,对待音乐灵感一直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灵感进行神秘化,认为灵感是上天赐给少数人的特殊的才能。那些所谓的“人才”并不是自己在创作,而且有神灵附体,从而表达神灵的思想感情。古典主义时期著名作曲家海顿曾经回想,并讲述他的作品《创世纪》,他声称《创世纪》中的一部分就是来自上天的,不是他所创作的。另一种是直接否定创作中的灵感,认为灵感只不过是虚幻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客观事物,是一种谬说。无可否认,灵感确实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上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灵感的光顾,仅有高明的作曲技法,创作出的作品其灵魂也许不够独特生动。但很显然这两种说法都是欠妥的,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否定以上两种看法。作曲实践时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作曲的技法与灵感的结合那又如何给这部作品灌注灵魂……毋庸置疑的是灵感是存在的!创新是对作曲家激发灵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绝不可不择手段——逆向思维是创新的法宝;灵感基于作曲家长期艰苦的创作、创新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出现,虽然显得极其神秘,但是却有深刻的现实基础。艺术家一定要有深厚的修养;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娴熟的作曲技法,这样才能使得他的作品富有灵动性和艺术性。
四、 技法与灵感孰轻孰重?
西方音乐史上有不少优秀的作曲家,如:贝多芬、德彪西、亨德尔、巴赫等等,他们为何会写出这么多的经典作品?很简单,他们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丰富的阅历以及积极的创新精神。如果给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伟人排名,音乐之父巴赫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指法的运用,作了历史性的改变。他解放了手指,弹钢琴由三指变为五指;创作出《平均律钢琴曲集》,还有诸多载入史册的音乐作品。我想,如果巴赫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没有敢于创新的精神,那么今天的钢琴演奏方式简直不敢想象。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早年在创作《魔王》的时候有一个小故事,他的朋友这样描述:有一天,马洛费尔与我一起去拜访挚友舒伯特,当我们走到他家门口时,看到他精神焕发的正在高声地朗读《魔王》的诗句,手里端着书来回踱步又像在思考,但他突然坐下,在最短的时间内,我们亲眼目睹了他写好这首光辉的叙事曲的全过程。这个故事也充分地说明了灵感的产生并不是要创作的时候,提起笔灵感就随之而来。传言“柏辽兹落水成曲,舒伯特推磨成调”充分说明了灵感在音乐家的创作中是多么的重要。
音乐当中的灵感既为作曲家的“灵”,也为作曲家的“感”,只有“灵”与“感”同步,且出现得恰到好处,才能让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在作曲家心里应运而生,更加沁人心脾。
参考文献:
[1]何其芳.诗歌欣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玛克斯·格拉夫.从贝多芬到肖斯塔科维奇——论作曲过程.
作者简介:
陈昊,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音乐;音乐灵感;音乐创作;作曲家
一、 闻触均不见的灵感
灵感是作曲家在作曲想象过程中的一个自发的、特殊的心理现象。何其芳先生曾经说过:“其实灵感就是诗人在想象中捕捉了动人且不落常套的构思”。灵感是“人”的所见、所闻、所感等各方面与想象有机结合的一个效果。灵感是作曲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冥想之中获得的一种“纯粹”的创造性的心理上的顿悟。
音乐创作过程可能是冥思苦想的过程,也可能是随心所欲的过程,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最期待的就是灵感的“光顾”,这样才会使得曲目有灵魂,充满活力。通俗地讲,灵感的本质就是建立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之上,在任何充满想象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带有自发性”的心灵上的“顿悟”。那么灵感也是作曲家们想象活动后的意外的“成果”,突发性、潜意识性、再创性是灵感的三大特点。
二、 产生灵感的充要条件
创作灵感的光顾也与作曲家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灵感实际上不是一种“天启”,而是作曲家本身在日积月累的、艰苦的环境中创作所得的意外的收获。著名作曲家贝多芬曾经说:“您问我的乐思从哪里来的吗?我不能确切告诉您,它们不请自来,好像间接地、又像直接地出现,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林中漫步,在田野的寂静中捕捉它们,清早起来,心情振奋,这种心情不同行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所表达,而在我这里就转化为声音,发出响声,喧闹着,狂吼着,直到他们以乐谱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这也充分地告诉我们,灵感是一种与自我意识相对的无意识的心理行为。
激情、专注、逆向思维是灵感产生必不可少的充要条件。在作曲家创作的过程中,灵感的出现常常是带有突发的、飞跃的特性,出现在出其不意的瞬间,或是因为受到外部刺激而突然闪现出,很难用语言来解释清楚。但事实上我们做一个寻根究底的话,这个问题很快就可以被模糊化的解释出来:任何一个作曲家都应该保持自己对音乐创作的热爱,只有热爱这份劳动,老天爷才会看到你的努力。正如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灵感是一位远方的客人,但是它从不会去拜访懒惰的人,它只会出现在勤劳且想念它的人面前”“自己创作的奥秘在于每天按时工作,在作曲这方面用钢铁般的意志控制着自己,但如果没有工作热情与激情时,那么就强制自己去克服,全神贯注地去创作。”可见伟大的作曲家们是多么期待这位远方“客人”的拜访,而且是多么認真、努力地给这位客人的出现铺路。
三、 正视灵感
灵感产生的音乐是作曲家创作中最神奇的一笔。迄今为止,对待音乐灵感一直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灵感进行神秘化,认为灵感是上天赐给少数人的特殊的才能。那些所谓的“人才”并不是自己在创作,而且有神灵附体,从而表达神灵的思想感情。古典主义时期著名作曲家海顿曾经回想,并讲述他的作品《创世纪》,他声称《创世纪》中的一部分就是来自上天的,不是他所创作的。另一种是直接否定创作中的灵感,认为灵感只不过是虚幻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客观事物,是一种谬说。无可否认,灵感确实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上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灵感的光顾,仅有高明的作曲技法,创作出的作品其灵魂也许不够独特生动。但很显然这两种说法都是欠妥的,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否定以上两种看法。作曲实践时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作曲的技法与灵感的结合那又如何给这部作品灌注灵魂……毋庸置疑的是灵感是存在的!创新是对作曲家激发灵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绝不可不择手段——逆向思维是创新的法宝;灵感基于作曲家长期艰苦的创作、创新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出现,虽然显得极其神秘,但是却有深刻的现实基础。艺术家一定要有深厚的修养;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娴熟的作曲技法,这样才能使得他的作品富有灵动性和艺术性。
四、 技法与灵感孰轻孰重?
西方音乐史上有不少优秀的作曲家,如:贝多芬、德彪西、亨德尔、巴赫等等,他们为何会写出这么多的经典作品?很简单,他们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丰富的阅历以及积极的创新精神。如果给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伟人排名,音乐之父巴赫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指法的运用,作了历史性的改变。他解放了手指,弹钢琴由三指变为五指;创作出《平均律钢琴曲集》,还有诸多载入史册的音乐作品。我想,如果巴赫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没有敢于创新的精神,那么今天的钢琴演奏方式简直不敢想象。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早年在创作《魔王》的时候有一个小故事,他的朋友这样描述:有一天,马洛费尔与我一起去拜访挚友舒伯特,当我们走到他家门口时,看到他精神焕发的正在高声地朗读《魔王》的诗句,手里端着书来回踱步又像在思考,但他突然坐下,在最短的时间内,我们亲眼目睹了他写好这首光辉的叙事曲的全过程。这个故事也充分地说明了灵感的产生并不是要创作的时候,提起笔灵感就随之而来。传言“柏辽兹落水成曲,舒伯特推磨成调”充分说明了灵感在音乐家的创作中是多么的重要。
音乐当中的灵感既为作曲家的“灵”,也为作曲家的“感”,只有“灵”与“感”同步,且出现得恰到好处,才能让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在作曲家心里应运而生,更加沁人心脾。
参考文献:
[1]何其芳.诗歌欣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玛克斯·格拉夫.从贝多芬到肖斯塔科维奇——论作曲过程.
作者简介:
陈昊,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