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绅”赵平安:义在信在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tato_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
  “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乡绅,曾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特有阶层,半个多世纪来,他们在危处求安,隙处求存,如今,依稀只剩寥寥背影,在传承着依赖德性声望维系信任纽带的传统。
  不是每一个村庄都可以成为国家肌体和时代变革的体温表,但村庄里的故事和人物如何演绎、寻求稳定的秩序,都始终还是离不开一个“信”字。
  从平江县驱车前往长寿镇,一条蜿蜒泥泞的小道通向深山。往北走四公里到赵家里,在路的尽头找到了乡绅世家赵平安的家。
  一堵坚实的墙
  一栋两层楼的小平房外,赵平安和老伴出门迎接我们。他有点拘束,双手握着,点头一笑。倒是赵阿姨很热情,招呼着我们进屋。
  赵平安到后院给我们端茶过来,儿子赵君见状笑起来,他悄悄告诉我们:“他从不做家事的,即使面前的凳子倒了也不会扶一下。在他看来,这都是女人的事。”
  “女主内男主外”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在赵平安脑子里根深蒂固,他几乎把精力都放在了外面。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找他帮忙,谁家娶媳妇,谁家办丧事,谁家要看病,谁家闹矛盾,他统统都要帮忙料理。
  古语云:“日行一善,功德圆满,福泽万代。”坚信因果的赵平安对此深信不疑,行起善来也更加乐此不疲。
  事做得多,村民自然而然地对他产生了信任和依赖,“有事找平老”成为全村人的一句口头禅。平时,村里人都管他叫“平老”,但更多时候,大家愿意叫他“和老”——“和事老”。在他们眼里,没有“和老”解决不了的问题。
  “几年前,我们当地的方家两兄弟闹分家,村干部和他们方家的族长都协调不好,差点闹出人命。最后还是平老出面,才把这个闹了三年的家产争夺战给完结了,现在一家人欢欢喜喜,再没有过异议。”76岁的方赞廷说:“真的,我们就是信他,服他,他的话就是在理。”
  方赞廷比赵平安大几岁,用他的话说,是“从小看着他(赵平安)长大的”。问他眼中的平老是个怎样的人,他有点紧张,“呵呵”笑了半天,最后挤出了几个字:“就是好!”
  赵平安从小好学,特别是治疗各种杂症、跌打损伤等,有着自己的一套。方赞廷家经常有人生病,一直都是赵平安免费帮着诊治。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喊一声,赵平安立马就赶过去,从不收一分钱。
  前年,赵平安经历了一场大病,生命垂危,很多人哭了,他们觉得,“平老若是不在了,我们有事找谁去”。在他们心中,赵平安俨然就是信义的象征,那是一堵坚韧的墙,支撑着很多人的信心与信任。
  一个传统的守望者
  穿过赵家后院,是一片荒芜而广阔的土地。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了被毁弃的赵府、被平整的坟茔。随风摇摆的杂草,似乎在为那个被消灭的乡绅阶层作最后的默哀。一根枯木,孤独地守望,静静诉说着这个家族曾经无限风光的历史。
  据赵氏家谱记载,清中期出过巡抚;清晚期,出过参将;解放前,赵家培养出了黄埔军校的军官。培养出了中央红六军新编第63师师长,当然,也培养出了国民党的将军。
  赵氏家族传承了三百多年,一直是当地最大的名门望族之一。整个赵府原来的祖宅面积很大,光是天井就有十二个。可就在赵平安出生那年,赵家在土改中被打倒。他没有享过一天福,相反,是以躲在别人家桌子底下捡掉下的饭粒为生。之后,又遇上“文革”,9岁的赵平安因为成分不好,被迫辍学做工匠,为了生计,他还要一个人到大山里去烧炭,砍竹子度日。自他记事起,家人就没管过他,但也是因为如此,他从小就很懂事,很讨人喜欢。
  即便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那种与生俱来的家族优越感以及骨子里的傲气始终存在。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勤奋好学的赵平安,继承了赵家的国学理念,对中国传统理学、阴阳学也很精通。他还懂一点中医,擅长礼仪礼数,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承袭了父亲的位置,渐渐成了这里德高望重、操持大事的“礼绅”。
  在1983年前,赵平安一家六口人还挤在祖宅里一间十几平方破旧不堪的小房子里,当时还家徒四壁的他没有花上几个钱,却在邻里乡亲的主动帮助下重建新家。建成了当时最大的几百平米的房子,为了祝贺他重建基业,乡亲们还凑钱为他整整放了20天的电影庆祝。
  “我很服我父亲。十六岁之前他是我最怕的人,十六岁之后是我最敬佩的人。”儿子赵良君回忆。
  小时候,父亲对他极为严格,作业做得马虎就要跪,没做完就要拿竹子抽。家中有客人来,女人不能上桌。即使是家人一起吃饭,也都要求鸦雀无声,“不见门齿,不闻齿声,不张不扬”。
  如今,赵平安的两个女儿都嫁到了镇上,儿子也在省城。照理说,他可以享清福了,但无论儿女怎么劝说,他都不愿离开这穷山僻壤。他说他一辈子没做过错事,要他到大城市里去“坐牢”,他不愿意。这片土地,有归属感,更有责任感。
  临走时,夜已深,赵家的前坪已坐满了人。大家围在一起聊天,一片祥和。他们说,有平老在,会觉得特别踏实,宽心。
  义在,信便在。
其他文献
沉淀一年,《我是歌手》诚意再献,老中青三代歌手齐身亮相,让观众视线从一群萌娃身上又回归到音乐本身。  有了第一季艳惊四座的完美演出,观众对第二季节目的期待明显更强,而首期登场的七位歌手的唱功和真性情也不负众望。完美的嗓音、不服输的劲头和挑战自我的心态,这群实力唱匠不仅占据了这个舞台,也俘虏了观众的心。  一些久未在荧屏上露面的歌手的出现,也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沉寂二十年的摇滚女歌手,用一首《随心
期刊
素食不等同于素菜,甚至不等同于美食。素食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态度。  品味素食,贵在一种心境。素食馆里的空气中没有烟味、酒味和动物的浊味,用餐者心境淡泊平和。在素菜、淡饭的清香以及愉悦的心情、安静祥和的气氛中,滋味是往内心流去的,我们对它的感觉不是来自于果腹或者是满足舌尖的味蕾,而是从内心升华出的一种文化认同感。  素食的人类史  素食主义开始于何时?英国作家写了一本叫《素食主义史》的书。在书中,他洋
期刊
2013年,王跃文很红。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曾向下属推荐阅读《大清相国》,此书一时洛阳纸贵。同时,也让书的作者王跃文成了当下炙手可热的作家。  “《大清相国》在被报道王岐山推荐之前已销售40多万册,持续长销。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刚出版时畅销一两年,随即走入长销阶段。领导同志把自己喜欢读的书讲出来,一则体现真性情,二则也推动读书活动。能让更多的人多读书,这是件大好事。我习惯于书出版之后
期刊
穿过赵家后院,是一片荒芜而广阔的土地。半个世纪来在危处求安,隙处求存的乡绅赵平安,如今依然舍弃不了这片带给他痛苦与信任的僻壤;  走进南瑾世家,一种颇有些“穿新鞋走土路”意味的家族信用基金,让这个家族的温情有了一个新的纽带。  不是每一个村庄都可以成为国家肌体和时代变革的体温表,但村庄里的故事和人物如何演绎、寻求稳定的秩序,都始终还是离不开一个“信”字。  “乡绅”赵平安: 一堵坚韧的墙  从平江
期刊
我是演员。姜潮如此给当下的自己一个精准的定位。  歌手出道,姜潮便凭借这帅气的外表和不俗的唱功在舞台上备受瞩目,如今转战大银幕,接连出演了《青春荷尔蒙》、《冲吧宅男2》、《201314》等多部影视作品,已是崭露头角。尤值一提的是,由他主演的电影《201314》成为票房“小黑马”,取得不错的成绩。如今,受到郭敬明的钦点,出演电影《小时代》里的“席城”,这是一个颓废又有点邪性的人物,与人气广告女星郭碧
期刊
任志强穿着白衬衣,安静地坐在沙发一个角落里,一脸严肃,头低得很深,双手紧握着放在膝盖上。屋子里很安静,抬腿落地的响声都显得格外清脆。  我走近他,喊了一声:“任总好”,他的头微微抬高了一点,眼睛透过厚实的眼镜片用半秒钟的时间看了我一眼,随后又低下了头。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任志强,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过多的痕迹,而慢慢交谈,渐渐会发现严肃的面庞之下有一颗忧天下的心。  我不是商人,我是企业家  “我
期刊
如果你一个人在高速路上开车,远远看见一个陌生男子,背着三十斤的大包站在路边试图搭车,你会停下来吗?从看到、经过、从后视镜里回看,前后不过十秒钟的时间。马绰说,这十秒钟,可以考验一个人的人性。  中国的旅行者大概都知道,以搭车的方式行走中国,是一件困难的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用搭车的方式行遍中国,这一点触动了马绰。去年4月18日,他从成都出发,采用免费搭车的方式,走过了中国的西部和中部的主要城
期刊
对我们来说,城市的美分为几种。一种是纯天然的美,像以前我们的老祖宗曾经住的村落、小镇,它跟整个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古寨、苗寨和湘西的很多村落;第二种是人造美,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大量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这就需要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就需要预留城市空间,给人以更多的想象。欧洲和澳洲的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如法国巴黎,几百年下来依然那么美。它就是在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保护做得很好
期刊
湖南广电大楼一楼大堂中那块滚动大屏幕,定时播出着收视排名情况和各个栏目的宣传片。记者每天进出,总是被其中一条片子惊到,忍不住引颈围观:光鲜白领和卖菜大妈挤成一团“排队送钱”的奇景。  湖南电视剧频道《心得乐》制片人袁慧玲弯起笑眼,有点腼腆又有点得意地说:“现场真的很震撼!老百姓很高兴能面对面把钱交给孩子,他们很信任这种方式。”  真实,才能对得起信任  中国的慈善并不太平。袁慧玲的团队成员觉得要在
期刊
(人物简介)陈收,现任中共湖南大学委员会常委,湖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获评徐特立教育奖、湖南省十大杰出经济人物等。  刚刚从毕业典礼上匆匆赶回办公室的陈收教授,桌上还放着几份急待处理的文件,下午却又要前往上海。已经忙得连轴转的陈教授在听到记者说起本期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