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本质 动态建构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1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中国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马云鹏在评课中说:“该课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学生不仅学会了量角的方法,而且经历了量角工具的探索过程,把握了量角器的构造特点,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给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一成功案例提供素材,本刊特约请强震球老师谈谈他的设计思路。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通常,教师把这一内容的教学界定为技能训练课。在这个界定之下,教学时教师往往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度量角的单位——度,然后组织认识一下量角器的各个部分,最后在学生熟记量角“对点、对边、读刻度”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但是,大量的技能训练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学习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从本质上说,尺、用来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等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但是由于度量角的基本单位“1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的制作者一般都把量角器中的1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把量角器作为现成产品介绍给学生,教学时空上虽然通畅和快捷,但由于学生对量角器的结构特点不甚理解,学生认识量角器会显得比较突兀。他们不理解量角器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格,为什么要标上里一圈外一圈的刻度。也就是说学生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另外,学生已经学习的度量工具中,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是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是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不方便,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学生对此也不理解。笔者认为:量角器的高度简约化、智慧化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对于量角器本质的理解产生了障碍。
  二是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度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单位面积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包含多少个单位角。正是由于学生对于量角器的本质不明,所以学生对于量角方法的本质的理解也就造成了障碍。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质是看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促使学生对这两个本质充分而深刻理解是上好这节课的逻辑基础。笔者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就是围绕这两个本质展开的。
  1.明确量角的单位是“单位小角”。笔者首先设计了“利用大小相同的小角,比较∠1、∠2这两个角的大小”这一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利用大小相同的小角”比较的优越性:不仅能比出角的大小,而且可以比出到底大了多少。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确了量角的单位是“单位小角”,而且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的雏形也已经悄然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用“1度”小角来作为单位角在制作和操作上都非常不便,笔者选择了“10度”的角作为“单位小角”进行教学。
  2.明确量角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把单位小角合并成为半圆的演示活动。通过演示,不仅展示了一个“简易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突出了量角器与“单位小角”的内在联系。这一联系一旦确立,量角的方法就不再是死的教条,而是“用单位小角比较角的大小”的延伸,是有意义的学习。
  3.强化用“简易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笔者特意安排学生用“简易量角器”测量了三个角的大小。“简易量角器”与“成品量角器”相比,具有线条稀疏便于数、无刻度只能数、无缺省可以数的三个特点。正因为有这三个特点,用“简易量角器”学习量角就有了非常大的优势:一是方法容易学会,二是能够突出“量角器”和“量角方法”的本质,三是有效地化解了难点。
  4.“简易量角器”渐变为“成品量角器”。只有展示“渐变”和“现实需要”,才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到当前学习的现实价值。在引出“成品量角器”的过程中,笔者不是一步到位直接呈现,而是展示了每次“渐变”的过程。同时,还用恰当的解释给每一个环节赋予其“现实需要”。如下图:
  


  上面提出的四个策略,是笔者设计本课教学的初期阶段的一些零散的想法,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想法整合为一个整体呢?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不断反复的过程。这个理论对于整合教学策略、构建动态课堂提供了很好的启迪:追踪量角器设计者的思考轨迹,凸现种种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量角器的本质”和“量角方法的本质”。也就是说,教学时要把学生的角色从“量角器的使用者”转换为“量角器的制作者”,引导学生对量角器进行再创造,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在建构工具的同时建构方法。由此,在教学设计时,笔者把量角器的结构和使用的教学具体分解落实为环环紧扣、层层设伏的五个步骤。
  1.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
  (1)利用动态角的变化复习角的大小指的是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2)利用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利用单位小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比较“利用活动角比较”和“利用单位小角比较”两种方法,指明后者的优势。
  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唤醒了学生对角的大小的理解,为用单位角量角的大小作了铺垫。复习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用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时的注意点“点对点,边对边”,实际上就是用量角器量角方法的雏形。同时,还通过学生的讨论与操作,让学生悟出用小角测量的可行性与操作要点,为学生理解量角的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 。
  (1)设疑: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既保留小角比较精确的优点,又改进操作麻烦的缺点,让这些小角用起来方便些呢?从而引导得出可以把小角合并成为半圆。(多媒体演示)
  (2)练习:用“简易量角器”测量三个角的大小。(其中第三个角测量不出整数结果,从而引出单位角还要细分)
  本环节突出反映了量角器的本质——单位角的集合,强化了用“简易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的方法。
  3.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些 。
  (1)设疑:第三个角测量不出整数结果,怎样才能知道比较确切的结果?
  (2)教学1°。
  (3)演示:把工具简化。
  (4)呼应:测量第三个角的准确结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思路是:在矛盾冲突中引出把单位角细分,从而形成没有两圈刻度的细分后的量角器。而学生实际使用的量角器的靠近中心部分是没有分割线的,使得学生不易理解量角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演示量角器的动态演变过程用意就在于弥补这个不足。
  4.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 。
  (1)下面两个角各是多少度?从哪边数起?从而引出要加第一圈刻度。
  


  (2)下面这个角多少度?从哪边数起?从而引出要加第二圈刻度。
  


  (3)完整认识量角器。
  (4)读刻度的专项训练(含变式训练)。
  


  这一环节特别重视用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必须加两圈刻度。到此,一个完整的量角器已经成形。这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然后进行读刻度的练习。
  5.总结量角方法,进行相应练习。
  (1)学生自己量出一个角的大小。
  (2)由学生总结测量方法。
  (3)量角练习。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教程中,虽然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练习并不多,但是本课一开始就致力于量角方法的探索,到这一学习阶段,学生自己量角、总结方法就水到渠成。(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片段】  师生共同整理好口诀表后,教师指着黑板上编制的口诀进行教学。  师:(指着黑板上编制的口诀)下面,我指哪个就读哪个口诀。  (教师任意指口诀,学生朗读)  师:好,下面自己念,一分钟,念熟了!  (学生自由读口诀)  师:停,口诀终究不能写在黑板上的,应该写在哪儿呢?  生:书上。(有学生笑了起来)  生:不对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的习作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述个人的独特感觉。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了帮助大家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些要求,特别是使低年级学生乐于习作,我想根据学习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及其弟子阿尼,列昂捷夫学术观点的体会,提出下述三项激发低年级学生习作动机的策略。    一、作文训练必须从写
期刊
记者采访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室主任刘小兵时,他说:“要培养学生数学转化思想,改变学生思维的一个方法,影响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使学生受益终身。”刘小兵要教给学生转化的思想,自己更是一位转化思想的践行者,他所做的许许多多工作都是在需要转化的两端架设桥梁。课堂拼搏:在“学会”与“会教”之间架桥  刘小兵1982年从南昌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唐山镇南镇小学教数学,从此与数学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为人师。他下决心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片段一】再现情景,激活表达欲望  师:从小到大,我们沐浴过多少爱呢?数不清。你对一直疼爱、呵护你的爸爸妈妈表达过爱吗?昨天,我让你们回家做一件事情,想想爸爸妈妈有多爱你,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认真地对他们说声“我爱你”。说了吗?你有什么感受,他们有什么反应?  生1:我勇敢地对爸爸说……  师:勇敢之前呢?小脑瓜里想些什么? 
期刊
□主持人:黄涟微李雪梅  □参与者:王露田战燕熊婷张琪熊琳   李琳周国华魏燕姚辉辉     主持人:我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精彩生成才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课堂。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却难以把握。当一厢情愿、面面俱到的预设遭遇众生活跃、千变万化的生成时,教师或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如何处理好这一对永恒的矛盾,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呢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三年级上册Let's learn and let's do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 Warm up    1.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class.  Ss: Good morning, Miss Chen.  T: What's you name?  S: My name is.  T: Nice
期刊
课堂对话教学设计  的基本原则  □张增田  1.问题导引原则。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情景, 一种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这种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动,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着差距与转换的障碍。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和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成功转换的召唤,吸引着对话教学的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持续不断的互动行为。  2.尊重差异原则。差异性是对话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在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
期刊
也许你要说,99.713分,一个接近100分的好成绩,能有什么悲哀?“悲哀”源自一个孩子的自杀。  《武汉晨报》曾报道这样一件事:湖北省襄樊市某地一所村小班主任因“上门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成绩差的学生不参加毕业考试,导致没能参加考试的13岁孩子蔡小军(化名)于考试当天服毒自杀。  诚然,吴老师上门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成绩差的学生不参加毕业考试,无疑是导致孩子自杀的最主要原因。可又是谁促使吴老师不
期刊
2008年7月5日,定南中学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欢声笑语。这里正在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定南中学当年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喜悦,写在每位与会者的脸上。会议刚开始,家长们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发言,气氛轻松而又热烈。  “非常感谢定南中学对我女儿的培养,使她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当初让她选择到这所学校读书。这个决定是对的。对学校和老师为她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期刊
现在“孩子学得辛苦,家长、老师教得痛苦”的现象较为普遍,家长和老师都在想,快乐的教育难道真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让孩子学得轻松,让家长、老师教得愉悦,难道真的是遥不可及?《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介绍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却很好地回答了在平时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观全书,没有看到太多的大道理,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更像是在看斯宾塞的教育日记,书里面记录的很多小故事、小案例反映了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