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声乐艺术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渊源流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歌唱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从原始社会开始便出现显示声乐特征的歌曲,“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歌》,生动地表现了远古先民的狩猎场景。“候人兮猗”,虽仅有两个实词,但却表达了难以言表的无限思念之情。声乐艺术最能表现人们的情感,更有“山里人爱唱歌,不唱山歌不快活。”“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苦人就无法解忧愁”的俗语,表现出歌唱对群众生活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学;艺术史;当代声乐
由张晓农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声乐艺术史》是一部研究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通史,探讨了中国声乐艺术数千年来的整体历程,揭示了其发展的轨迹,概括地再现了中国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一、著者简介
该书作者张晓农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曾随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吉诺·贝基教授学习。全国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诗词学会顾问。广西大学文艺学研究生导师,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音乐学研究生导师。历任教育部专业比赛评委及历届省级青年歌手大赛评委。先后出版了《张晓农中外声乐作品经典》、《张晓农经典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专辑》、《张晓农中国古典诗词演唱专辑》等唱片专辑,受到广大音乐者的欢迎。
二、著述简介
该书以历史时期为纵轴、以声乐载体为横轴,对中国声乐艺术进行了全视域的探源溯流。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阐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古代声乐艺术史,下编是从20世纪上半叶(1911年)到21世纪前十年的现当代声乐艺术发展史,是一部研究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通史,通史的灵魂就在于“通”,因此,本书不仅贯通了古至今的声乐艺术现象和多姿多彩的声乐演唱体裁,还汇通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
(一)简略古代声乐艺术史
上编第一章主要阐述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06年的声乐艺术,本章以历史背景为依据,不仅深入探寻文物、器具、图画等中有关音乐的材料,还借用近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文章说明了语言、文字、音乐及歌唱的起源问题,完美地运用了王光祈先生“以实物为重,典籍次之,推理又次之”的研究方法,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有规有矩地阐述了彼时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主要是公元前206至公元960年(即汉唐时期)的声乐发展历程,自汉代开始主要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是宫廷乐舞、乐府歌辞和文人琴声。此时的音乐多在画像石和陶俑中有所刻画,各种动作神态的石像、陶俑,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那时音乐的广泛流传。汉代乐府歌辞和文人琴歌常被认为是中国音乐史上声乐创作的开端,而后随着佛教文化的普遍,唐代声乐表现形式更趋于多样性。
至宋代,声乐艺术结束了自先秦到汉唐宫廷乐舞主宰天下的历史,此时声乐艺术形式主要以词曲艺术、说唱艺术、戏曲艺术为载体。
元代散曲的兴盛,得益于对民间声乐演唱艺术的广泛吸纳,其繁荣,促成了中國古代诗歌声乐艺术发展的又一次高潮。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继承了宋元时的戏曲艺术形式,并发展为最繁盛的声乐艺术载体。清代说唱艺术种类之多、影响之大,达到了中国古代声乐史上空前的规模,其中俗曲演唱中崇尚真情的审美风尚,为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尾声注入了新鲜的气息。
(二)现当代声乐艺术史
在此编章中,著者以时间为总轴线,以各大时间中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详尽阐述了声乐艺术发展的特点。学堂乐歌的兴起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以戏曲作为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载体时代。
20世纪20年代,欧洲美声唱法开始传入我国,进而产生了一批新型乐团和新兴音乐教育机构。著者运用列举法,详细地叙述了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黄友葵等活跃于国内外中国音乐家的求学历程、影响等,通过列举这些声乐家,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彼时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的建立为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在全文的第六章中,著者分别从新中国初期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专业声乐教育的全面发展、声乐创作、歌剧事业的发展四个部分阐述。
“文革”时期是中国声乐艺术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较为曲折,受到政治背景的影响,声乐作品形式也较为单一,缺少生机与活力。因此,著者通过阐述“文革”前期、后期的声乐现象,来突出表现此时声乐发展的特殊性。
“文革”的结束,极大地鼓舞和焕发了广大音乐家的艺术青春与创作精神,声乐艺术蓬勃发展,专业声乐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艺术歌曲的创作也取得重要进展,传统歌剧作品被搬上舞台,新的歌剧创作也开始问世。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国声乐艺术全面走向世界,专业民族声乐艺术日益成熟,流行歌曲的本土化引领潮流,这一阶段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声乐艺术教育迅速发展,各项声乐艺术形式百花齐放,声乐艺术形成了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此时的中国声乐艺术可以说是在著者的“见证”下发展的,可以看出此时的著者更加注重声乐艺术的内部结构因素与外部环境及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
三、结束语
作者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及民族音乐学中的网络观、时空观等研究方法,紧扣“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历程”这一主题,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萌芽、产生、嬗变与演进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与细致的概括,既显示了声乐艺术理论建设新的开拓,也是声乐学科理论不断发展的一个新的展示,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声乐艺术发展概况提供了范本。
参考文献:
[1].肖勇.谈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流变——评《中国声乐艺术史》[J].中国教育学刊,2019,312(04):115.
[2].张晓农.关于中国声乐艺术史研究的思考[J].2016.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艺术学院)
关键词:音乐学;艺术史;当代声乐
由张晓农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声乐艺术史》是一部研究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通史,探讨了中国声乐艺术数千年来的整体历程,揭示了其发展的轨迹,概括地再现了中国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一、著者简介
该书作者张晓农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曾随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吉诺·贝基教授学习。全国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诗词学会顾问。广西大学文艺学研究生导师,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音乐学研究生导师。历任教育部专业比赛评委及历届省级青年歌手大赛评委。先后出版了《张晓农中外声乐作品经典》、《张晓农经典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专辑》、《张晓农中国古典诗词演唱专辑》等唱片专辑,受到广大音乐者的欢迎。
二、著述简介
该书以历史时期为纵轴、以声乐载体为横轴,对中国声乐艺术进行了全视域的探源溯流。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阐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古代声乐艺术史,下编是从20世纪上半叶(1911年)到21世纪前十年的现当代声乐艺术发展史,是一部研究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通史,通史的灵魂就在于“通”,因此,本书不仅贯通了古至今的声乐艺术现象和多姿多彩的声乐演唱体裁,还汇通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
(一)简略古代声乐艺术史
上编第一章主要阐述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06年的声乐艺术,本章以历史背景为依据,不仅深入探寻文物、器具、图画等中有关音乐的材料,还借用近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文章说明了语言、文字、音乐及歌唱的起源问题,完美地运用了王光祈先生“以实物为重,典籍次之,推理又次之”的研究方法,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有规有矩地阐述了彼时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主要是公元前206至公元960年(即汉唐时期)的声乐发展历程,自汉代开始主要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是宫廷乐舞、乐府歌辞和文人琴声。此时的音乐多在画像石和陶俑中有所刻画,各种动作神态的石像、陶俑,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那时音乐的广泛流传。汉代乐府歌辞和文人琴歌常被认为是中国音乐史上声乐创作的开端,而后随着佛教文化的普遍,唐代声乐表现形式更趋于多样性。
至宋代,声乐艺术结束了自先秦到汉唐宫廷乐舞主宰天下的历史,此时声乐艺术形式主要以词曲艺术、说唱艺术、戏曲艺术为载体。
元代散曲的兴盛,得益于对民间声乐演唱艺术的广泛吸纳,其繁荣,促成了中國古代诗歌声乐艺术发展的又一次高潮。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继承了宋元时的戏曲艺术形式,并发展为最繁盛的声乐艺术载体。清代说唱艺术种类之多、影响之大,达到了中国古代声乐史上空前的规模,其中俗曲演唱中崇尚真情的审美风尚,为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尾声注入了新鲜的气息。
(二)现当代声乐艺术史
在此编章中,著者以时间为总轴线,以各大时间中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详尽阐述了声乐艺术发展的特点。学堂乐歌的兴起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以戏曲作为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载体时代。
20世纪20年代,欧洲美声唱法开始传入我国,进而产生了一批新型乐团和新兴音乐教育机构。著者运用列举法,详细地叙述了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黄友葵等活跃于国内外中国音乐家的求学历程、影响等,通过列举这些声乐家,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彼时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的建立为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在全文的第六章中,著者分别从新中国初期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专业声乐教育的全面发展、声乐创作、歌剧事业的发展四个部分阐述。
“文革”时期是中国声乐艺术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较为曲折,受到政治背景的影响,声乐作品形式也较为单一,缺少生机与活力。因此,著者通过阐述“文革”前期、后期的声乐现象,来突出表现此时声乐发展的特殊性。
“文革”的结束,极大地鼓舞和焕发了广大音乐家的艺术青春与创作精神,声乐艺术蓬勃发展,专业声乐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艺术歌曲的创作也取得重要进展,传统歌剧作品被搬上舞台,新的歌剧创作也开始问世。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国声乐艺术全面走向世界,专业民族声乐艺术日益成熟,流行歌曲的本土化引领潮流,这一阶段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声乐艺术教育迅速发展,各项声乐艺术形式百花齐放,声乐艺术形成了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此时的中国声乐艺术可以说是在著者的“见证”下发展的,可以看出此时的著者更加注重声乐艺术的内部结构因素与外部环境及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
三、结束语
作者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及民族音乐学中的网络观、时空观等研究方法,紧扣“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历程”这一主题,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萌芽、产生、嬗变与演进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与细致的概括,既显示了声乐艺术理论建设新的开拓,也是声乐学科理论不断发展的一个新的展示,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声乐艺术发展概况提供了范本。
参考文献:
[1].肖勇.谈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流变——评《中国声乐艺术史》[J].中国教育学刊,2019,312(04):115.
[2].张晓农.关于中国声乐艺术史研究的思考[J].2016.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