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军总政治部日前发出通知,动员全军官兵始终坚持听党指挥、服务人员、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新疆军区司令部直属部队官兵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有这样一支部队,时刻把对边疆和各族群众的真情挚爱,根植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
有这么一群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为边疆各族群众做的好事就像天山上的小花,数也数不清。
他们,就是新疆军区司令部直属部队的官兵。
近年来,直属部队的官兵们凭着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无限热爱,用实际行动在天山南北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爱民助民故事,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构建和谐边疆作出了突出贡献。所属部队全部被上级或地方政府表彰为“军民团结模范单位”或“民族团结进步集体”。
灾区架起“生命线”
新疆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新疆成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省区之一。每当灾情险情发生的时候,总能见到新疆军区某通信团官兵紧急救援的身影。
2004年1月21日,农历除夕。“叮零零!叮零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除夕之夜的宁静、祥和。23时05分,新疆军区某通信团值班室突然接到上级命令:“位于新疆五家渠市的八一水库发生特大管涌险情,命令你部迅速组织力量赶赴受灾现场,执行应急通信保障任务,全力支援抢险救灾。”
灾情就是命令。当日团值班领导——原团长李汉玉果断下令:立即启动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待命出发。
凌晨1时25分,李团长率领“应急抢险救灾通信保障突击队”24名官兵,分乘6辆通信车,冒着零下27度的严寒,风驰电掣般赶到了受灾现场。大家顾不上喘口气,立即投入战斗。
在洪魔撞击的水库大坝上,气温降至零下30度,寒冷的库区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李团长经过简单勘察,果断地下达了死命令:“与某局、某通信总站协同配合,联合作战,在第一时间开通应急协同通信网,保证受灾现场内外的互联互通。同时,尽最大努力抢救受灾群众和牲畜。”
不到10分钟,官兵们便在抢险救灾现场建立起接力通信指挥专向、卫星通信指挥专向和超短波指挥调度网。为确保通信联络畅通无阻,防止因突发事件导致通信联络中断,李团长还针对受灾库区环境恶劣,情况复杂多变,以及通信装备种类繁多,值勤点位分散,协调难度大的实际,制订出“一主一备”两套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同时,积极与某通信总站、某局以及中国联通新疆分公司协调,采取野固结合、军民结合、分类组织、共同保障的方式,建立起灾区临时通信基站和服务站,免费在灾区现场安装、开通了价值两万余元的8部无线公用电话,并随时提供手机充值、充电等业务,有效地保障了抢险救灾现场通信联络的顺畅,为抢险救灾取得全面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冰峰雪岭绘版图
在新疆军区某测绘大队的荣誉室里,有这样一组数据:该大队在完成军事测绘保障任务的同时,帮助地方完成测绘项目2000多个,提供测绘资料10万余份,绘制地图1100余幅,足迹遍布新疆和阿里地区的近百个县(市)……透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该测绘大队官兵为支援西部大开发和新疆经济建设所付出的艰辛。
昆玛里克河水利发电站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个电站建成后,可灌溉800多万亩土地,对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都有重要作用。一年夏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域委员会点名要求该测绘大队支援勘测。
这是一次异常艰难的勘测。测区位于天山南麓。5月的天山,幽谷千仞,晶莹耸立的冰峰直刺蓝天,平坦处布满皑皑的积雪,陡坡处裹着厚厚的冰层。测绘兵们饿了就啃干馕,渴了就吃冰雪;冰峰雪岭搭不成帐篷,测绘兵们就在厚厚的雪地上铺上塑料布席地而卧。为了将每个点测准,官兵们咬紧牙关,与暴风雪抗争,与冰峰陡崖较量。一天,中队长杨新潮正在5000多米的山巅上作业,突然狂风大作,暴风雪突如而至,大片大片的雪花一鼓脑儿盖过来。他迅速蹲下身子,用身体护住仪器,最后尽管自己被积雪掩埋了大半个身子,脸和手冻得青紫,但让他最感欣慰的是仪器丝毫未损。测绘兵们就是这样连续奋战30天,第一次实地测绘出了昆玛里克河流域1:1万地形图,填补了新疆水利专用图的一项空白。
新疆军区某测绘大队官兵们为确立地图上的一个点、一条线而艰苦地跋涉着,留下了一串串不朽的业绩:勘测出世界上第一条“流动沙漠”公路的地形图,建起从轮南到民丰的沙漠公路;开辟了一条以新疆南部若羌、米兰到达楼兰的南线通道,并绘出楼兰古城地图,首次在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标绘出遗址的准确位置;标绘出新疆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吐(吐鲁番)——乌(乌鲁木齐)——大(大黄山)的地形地貌图; 征服千余座雪岭冰峰、踏遍万余顷碧波沙海、丈量绘制各种比例尺地图数十万幅,绘出新疆第一代航测地图……
该测绘大队组建56年来,官兵们先后八下“火洲”吐鲁番,九闯“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十上“生命禁区”阿里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十一次进军天山、阿尔泰山,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峰雪岭2000多次,用双脚“踩”出了一张张地图,填补了新疆和西藏阿里地区10余项测图空白,为促进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冰川营救遇险者
“解放军的直升机来了。我们有救了!”去年10月10日19时50分,当4名遇险探险者看到天上飞来营救他们的直升机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10月1日,4名探险者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出发,徒步穿越夏特古道进行探险活动。夏特古道位于昭苏西南部的汗腾里山下,全长120余公里,多为海拔4500米左右的冰山达坂,古时是著名的交通驿道,如今已有60年无人问津,危机四伏。此处每年9月开始降雪,午后经常天气突变,风雪交加。此地段冰川纵横、冰缝较多、山陡谷深、地形复杂。
灾难往往是突如其来的。10月3日下午,4名探险者到海拔最高的喀达木孜达坂时,突遇特大暴风雪。大雪覆盖了冰床。他们分不清道路和冰川,无法判定方位,虽经几天的努力仍没有走出古道,10月7日19时被困在喀达木孜达坂和冰川之间。探险人员食物已尽,所带卫星电话也已无电,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生命危在旦夕。
受领“动用直升机组织救援”的命令后,10月10日15时20分,以新疆军区某陆航团团长成存国为机长、飞行大队长张洋为副驾驶的机组人员,驾驶“黑鹰”直升机,飞赴事发地组织营救。
18时48分,机组人员克服气候恶劣、地势险要等困难,按时将直升机降落在位于海拔4200米高山峡谷中的营救大本营。拉上当地牧民做向导,6分钟后,“黑鹰”直升机再次起飞,开始了紧张的空中大营救。
无导航设备,无气象保障,无地形特征,完全依靠机上人员目视观察,在冰峰雪岭之间寻找4名遇险者,不仅十分艰难,而且十分危险。但为了尽早找到遇险人员,成团长不得不下令:“降低50米!”不见踪迹。“再降低50米!”直升机一遍又一遍在灰蒙蒙的天空飞过,仍然只见冰川不见人影。
就在机组下决心再搜索最后一遍时,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突然出现在机组的视线中。找到了!找到了!原来是遇险者听到了直升机的轰鸣声,展开了指示目标的红旗!
随即,直升机稳稳悬停在遇险地域上空。营救人员迅速攀绳下去接应。由于遇险人员体力不支、寸步难行,搜救人员迅速将他们抱紧系上系带。经过半个小时的紧张解救,4名遇险人员全部进入机舱。机组人员立即把食品、大衣等急救物资递到他们手中……
21时30分,直升机载着4位遇险人员降落在昭苏县人民医院。经检查,4人除面部、手部皮肤被紫外线灼伤外,均无生命危险。
据统计,从1991年至今,这个陆航团先后紧急出动直升机250余架次,空投空运物资600多吨,抢救危重病人和遇险群众2400余人,被边疆各族人民亲切地誉为“空中吉祥鸟”。
有这样一支部队,时刻把对边疆和各族群众的真情挚爱,根植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
有这么一群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为边疆各族群众做的好事就像天山上的小花,数也数不清。
他们,就是新疆军区司令部直属部队的官兵。
近年来,直属部队的官兵们凭着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无限热爱,用实际行动在天山南北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爱民助民故事,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构建和谐边疆作出了突出贡献。所属部队全部被上级或地方政府表彰为“军民团结模范单位”或“民族团结进步集体”。
灾区架起“生命线”
新疆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新疆成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省区之一。每当灾情险情发生的时候,总能见到新疆军区某通信团官兵紧急救援的身影。
2004年1月21日,农历除夕。“叮零零!叮零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除夕之夜的宁静、祥和。23时05分,新疆军区某通信团值班室突然接到上级命令:“位于新疆五家渠市的八一水库发生特大管涌险情,命令你部迅速组织力量赶赴受灾现场,执行应急通信保障任务,全力支援抢险救灾。”
灾情就是命令。当日团值班领导——原团长李汉玉果断下令:立即启动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待命出发。
凌晨1时25分,李团长率领“应急抢险救灾通信保障突击队”24名官兵,分乘6辆通信车,冒着零下27度的严寒,风驰电掣般赶到了受灾现场。大家顾不上喘口气,立即投入战斗。
在洪魔撞击的水库大坝上,气温降至零下30度,寒冷的库区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李团长经过简单勘察,果断地下达了死命令:“与某局、某通信总站协同配合,联合作战,在第一时间开通应急协同通信网,保证受灾现场内外的互联互通。同时,尽最大努力抢救受灾群众和牲畜。”
不到10分钟,官兵们便在抢险救灾现场建立起接力通信指挥专向、卫星通信指挥专向和超短波指挥调度网。为确保通信联络畅通无阻,防止因突发事件导致通信联络中断,李团长还针对受灾库区环境恶劣,情况复杂多变,以及通信装备种类繁多,值勤点位分散,协调难度大的实际,制订出“一主一备”两套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同时,积极与某通信总站、某局以及中国联通新疆分公司协调,采取野固结合、军民结合、分类组织、共同保障的方式,建立起灾区临时通信基站和服务站,免费在灾区现场安装、开通了价值两万余元的8部无线公用电话,并随时提供手机充值、充电等业务,有效地保障了抢险救灾现场通信联络的顺畅,为抢险救灾取得全面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冰峰雪岭绘版图
在新疆军区某测绘大队的荣誉室里,有这样一组数据:该大队在完成军事测绘保障任务的同时,帮助地方完成测绘项目2000多个,提供测绘资料10万余份,绘制地图1100余幅,足迹遍布新疆和阿里地区的近百个县(市)……透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该测绘大队官兵为支援西部大开发和新疆经济建设所付出的艰辛。
昆玛里克河水利发电站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个电站建成后,可灌溉800多万亩土地,对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都有重要作用。一年夏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域委员会点名要求该测绘大队支援勘测。
这是一次异常艰难的勘测。测区位于天山南麓。5月的天山,幽谷千仞,晶莹耸立的冰峰直刺蓝天,平坦处布满皑皑的积雪,陡坡处裹着厚厚的冰层。测绘兵们饿了就啃干馕,渴了就吃冰雪;冰峰雪岭搭不成帐篷,测绘兵们就在厚厚的雪地上铺上塑料布席地而卧。为了将每个点测准,官兵们咬紧牙关,与暴风雪抗争,与冰峰陡崖较量。一天,中队长杨新潮正在5000多米的山巅上作业,突然狂风大作,暴风雪突如而至,大片大片的雪花一鼓脑儿盖过来。他迅速蹲下身子,用身体护住仪器,最后尽管自己被积雪掩埋了大半个身子,脸和手冻得青紫,但让他最感欣慰的是仪器丝毫未损。测绘兵们就是这样连续奋战30天,第一次实地测绘出了昆玛里克河流域1:1万地形图,填补了新疆水利专用图的一项空白。
新疆军区某测绘大队官兵们为确立地图上的一个点、一条线而艰苦地跋涉着,留下了一串串不朽的业绩:勘测出世界上第一条“流动沙漠”公路的地形图,建起从轮南到民丰的沙漠公路;开辟了一条以新疆南部若羌、米兰到达楼兰的南线通道,并绘出楼兰古城地图,首次在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标绘出遗址的准确位置;标绘出新疆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吐(吐鲁番)——乌(乌鲁木齐)——大(大黄山)的地形地貌图; 征服千余座雪岭冰峰、踏遍万余顷碧波沙海、丈量绘制各种比例尺地图数十万幅,绘出新疆第一代航测地图……
该测绘大队组建56年来,官兵们先后八下“火洲”吐鲁番,九闯“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十上“生命禁区”阿里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十一次进军天山、阿尔泰山,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峰雪岭2000多次,用双脚“踩”出了一张张地图,填补了新疆和西藏阿里地区10余项测图空白,为促进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冰川营救遇险者
“解放军的直升机来了。我们有救了!”去年10月10日19时50分,当4名遇险探险者看到天上飞来营救他们的直升机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10月1日,4名探险者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出发,徒步穿越夏特古道进行探险活动。夏特古道位于昭苏西南部的汗腾里山下,全长120余公里,多为海拔4500米左右的冰山达坂,古时是著名的交通驿道,如今已有60年无人问津,危机四伏。此处每年9月开始降雪,午后经常天气突变,风雪交加。此地段冰川纵横、冰缝较多、山陡谷深、地形复杂。
灾难往往是突如其来的。10月3日下午,4名探险者到海拔最高的喀达木孜达坂时,突遇特大暴风雪。大雪覆盖了冰床。他们分不清道路和冰川,无法判定方位,虽经几天的努力仍没有走出古道,10月7日19时被困在喀达木孜达坂和冰川之间。探险人员食物已尽,所带卫星电话也已无电,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生命危在旦夕。
受领“动用直升机组织救援”的命令后,10月10日15时20分,以新疆军区某陆航团团长成存国为机长、飞行大队长张洋为副驾驶的机组人员,驾驶“黑鹰”直升机,飞赴事发地组织营救。
18时48分,机组人员克服气候恶劣、地势险要等困难,按时将直升机降落在位于海拔4200米高山峡谷中的营救大本营。拉上当地牧民做向导,6分钟后,“黑鹰”直升机再次起飞,开始了紧张的空中大营救。
无导航设备,无气象保障,无地形特征,完全依靠机上人员目视观察,在冰峰雪岭之间寻找4名遇险者,不仅十分艰难,而且十分危险。但为了尽早找到遇险人员,成团长不得不下令:“降低50米!”不见踪迹。“再降低50米!”直升机一遍又一遍在灰蒙蒙的天空飞过,仍然只见冰川不见人影。
就在机组下决心再搜索最后一遍时,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突然出现在机组的视线中。找到了!找到了!原来是遇险者听到了直升机的轰鸣声,展开了指示目标的红旗!
随即,直升机稳稳悬停在遇险地域上空。营救人员迅速攀绳下去接应。由于遇险人员体力不支、寸步难行,搜救人员迅速将他们抱紧系上系带。经过半个小时的紧张解救,4名遇险人员全部进入机舱。机组人员立即把食品、大衣等急救物资递到他们手中……
21时30分,直升机载着4位遇险人员降落在昭苏县人民医院。经检查,4人除面部、手部皮肤被紫外线灼伤外,均无生命危险。
据统计,从1991年至今,这个陆航团先后紧急出动直升机250余架次,空投空运物资600多吨,抢救危重病人和遇险群众2400余人,被边疆各族人民亲切地誉为“空中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