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ong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漸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成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创造性、过程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研究性学习 核心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探讨,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由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中,笔者辅导学生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是围绕“变化”这一主题展开的。通过讨论文章内容,学生了解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变化是不好的,如人类居住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各种污染不时发生。而第8单元的主题则是围绕构建绿色、和谐、健康的生活,我们应采取方法治理污染,学生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这就可以拓展为研究性课题了。
  研究性学习中有一个概念至关重要,即“过程”。“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程。本课的学习过程设定如下:诱导阶段,指导选题,研究计划,实施阶段,撰写报告,交流阶段。首先,在诱导阶段,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有关污染和环保主题的英语文章,观看相关英语录像,用英语讨论身边污染的种类,归纳出话题。第二阶段,全班分成6个小组,各小组分别从上述话题中选定一个话题。第三阶段,制订研究计划。各小组学生组内探讨,制订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其他细节。第四步,实施阶段,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信息,如上网下载资料,阅读相关科学杂志报纸,然后针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选择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与生活最贴切的素材。第五步,撰写报告阶段,学生们组内合作,整理出6份英语调查报告。最后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在这一节课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语言描述和情感体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图片、声音、实物等,并尝试用英语加以阐述。通过这次尝试,笔者对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了进一步思考。
  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推动语言学习
  1.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内驱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英语这一工具,独立进行有关资料的查找或搜集,得到了“自由呼吸”的空间,热情高涨。另外,在加工处理信息时,学生会遇到不少从没见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必须解决的。学生会感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出某道题,而是为了更顺利地完成课题研究。这种想法势必驱动学生以更多的热情去学习。这份驱动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2.有利于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掌握语言知识。
  研究性学习还英语以交际工具的本来面目。在从各网站下载资料、查阅书籍、整理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英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运用它,在展示阶段用英语来表述则是语言运用的最佳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会真切地体会到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从而重新定位语言学习的概念,寻找新的语言学习方法,真正激发出英语学习的热情,树立自信心,朝着全面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迈进。
  3.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营造民主、开放、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主人的角色,把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工协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领会与人相处的艺术。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习的目的不应只是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达到这一目的。
  第一,它打破了学科界限,给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性。这本是一节英语课,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用到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白色污染让学生了解到了化学方面的知识;在研究噪声污染时用到了物理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把学生从死板僵化的学科界限中解脱出来,提供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
  第二,它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是一个不断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充实头脑、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只在学校接受教育。从长远来看,人在一生中接受的大部分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获取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授人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它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势必会遇到大量实际问题,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掌握在手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同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一些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必然会触动学生的思想情感。这种自然发生的德育显然要胜于单纯的书本说教。而身边的点滴小事又必然会促使学生思考自己之于他人、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获取语言知识,进行语言实践,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会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及思想道德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建昌中学)
其他文献
在异文化田野调查中,彝族诗人阿库乌雾通过视阈的广阔性和视角的平行,保证了其民族志研究对象在形象上的丰富内涵和真实性。在旅美诗集《凯欧蒂神迹》中,他创作了大量与印第安神话、历史和信仰相关的诗篇。这些诗篇既是异文化田野调查作用于诗人情感的艺术结晶,也是诗人对印第安文化的深度描写和忠实记录。《凯欧蒂神迹》创造性地实现了民族志与诗歌的结合,以诗歌为“世界语”,对于深化世界对印第安民族的了解,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随着人们对报纸需求的减小,党报的发展也受到了冲击,在这种环境下,党报必须加快改革与转型,确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有着较强的舆论引导力。本文主要对新媒体时代下党报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借力新媒体做好党报转型的具体措施和路径。
近年来,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逐渐从章中课拓展到章首课和章尾课,分别对应“前建构”“中建构”和“后建构”,进而形成了完整的整章教学系统。现以“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章尾复习课为例,具体阐述“后建构课堂”的内容和方法:建构基础知识结构、建构思想方法结构、聚焦能力素养立意。
【设计思路】《三体》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天花板”,其中不乏科幻小说的精彩情节,更包含着作者的人文情怀。我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度阅读《三体》,找寻科幻外衣包裹着的人文情怀,设置有趣、有深度的话题,激发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宏大叙事视野和博大胸襟,引导学生思考宇宙、人类和未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赛课”已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较为常见的方式之一。结合两年的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赛课活动,从参与的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教学基本功可看出,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应重视平时的修炼。
摘要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仿写能力的培养,并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教师可通过聚力仿写、科学指导、内化迁移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从仿写到创作的突破性提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仿写 科学训练 知识迁移  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起步。写作也是如此。课文,就是提供给学生进行仿写的主要对象。学生从课内外范文和名著名篇的阅读学习中汲取营养,了解社会生活,积累丰富的语言,习得写作技法,然后进行仿
摘要  在文本素读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是智慧解读文本的关键。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抓住备课时遇到的问题、课堂中产生的有争议的问题,以及学生自主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发掘多样化的智慧文本解读角度,提升师生思维品质。  关键词  智慧解读 问题意识 解读角度 思维品质  智慧解读文本,需要教师在素读文本时进行个性思考,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要学”“让学”的状态,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对文本的个性理
【设计理念】  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应接地气。鉴于此,筆者设计了“寻常老父的良苦用心”这样一个话题。学生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父母对自己的唠叨,对这样的话题不会感到陌生,所以愿意说、有话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另外,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有学生意识。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义,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2.给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扶贫对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根本作用,西南民族地区作为集中连片的相对贫困地区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难啃的“硬骨头”,构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能不断引导当地贫困群众形成“志智”发展思想,进而实现“依靠教育扶贫”的目的。“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通过坚持民族教育扶贫长期战,持续为西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注入动力;贯彻“志智双扶”新理念,以新理念指导实践,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重视对扶贫客体微观关注,构建民主协商教育帮扶机制,精准掌握贫困群众现实需求;发挥制度规范
人类躲灾避险的本能习性,决定了灾害事件信息极易成为社会公众的共鸣性话题。微信朋友圈的灾害事件信息传播容易诱发网络舆情,对灾害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形成倒逼。在实证分析微信朋友圈灾害事件信息传播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应从最大程度凝聚社会防灾减灾力量出发,对微信用户群体的防灾避险利益诉求进行再认识,从全社会防灾减灾层面,通过科学、正确的灾害事件信息传播引导,将微信朋友圈建设成为防灾减灾的信息平台和灾害知识学习的网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