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文化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日生活中,与儿童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是家庭与幼儿园。在这两个环境中,儿童尽情的演绎着成人文化,一方面儿童时刻复现成人文化;另一方面,儿童也时刻再构成人文化。在家庭中,儿童受其养育家庭各方面直接或间接的潜移默化影响。在幼儿园中,教师的保教过程也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儿童。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具有双重作用。总之,儿童能够对成人文化进行复现和再构,形成儿童自身的儿童文化。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相互之间的密切关联值得深刻反思。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化;成人文化
  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概念界定
  儿童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社群文化,它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有学者论述:“充满想象和创造、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非功利精神是儿童文化的精神本质。”显然,在物质和精神世界都如此丰盛的21世纪中,儿童的非功利精神是十分弥足珍贵的,而且这也正是成人文化中最缺乏的部分。甚至成人会用自身各方面的显著优势去浸泡进而侵蚀儿童的这种非功利精神,甚至会排斥儿童文化的存在。
  二、儿童时刻复现成人文化
  在家庭中,儿童并不能够随心所欲、独自体验来自成人世界的庞杂信息。相反,在其一日生活中所参与的文化常规活动和接受的信息都是预先经过成人调控获得的。换言之,儿童在一开始构建自身文化的时候,是受来自成人的控制或影响的。当儿童真正独自勇敢走出家庭的那一刻起,他们自身都已经存储并具备了一定的常规常识,形成自己特定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倾向,备有特定的文化资源。這些都是来自他们早期在自己家庭之中的生活经验。
  同时,父母通常会决定何时让孩子走出家庭,会掌控他们首先应该要进入什么类型的环境与机构。然而,一旦他们进入由父母选定的环境与机构中接受早期教育,那他们在其中获得的经验也会构成他们进入正规学校入学的知识准备。这些知识的准备相对有成人文化的存在,而且也已经渗透到了他们自身的儿童文化中,对其文化的塑造也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成人文化中除了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之外,还会有负面消极影响的存在。其中负面消极影响会引起儿童对成人文化常规活动参与的自我怀疑,常常会让他们的生活带来不安。因为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认知与情感的世界是相对较弱的。儿童生活中不安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于儿童与成人互动常规中要面对许多他们无法处理和理解的文化信息。这些杂乱的信息带给儿童特别沉重的情绪压力,他们无法理解成人某些不可思议地行事方式。如父母的时常争吵,儿童常常会想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责备自己,并对自己产生怀疑。之后,儿童可能会复现成人的这种消极情绪,并且将这种消极的成人文化带入进儿童文化中去,构成儿童文化中的一部分。
  此外,儿童从家庭迈入幼儿园。而幼儿园是一个班集体,是一个小社会,是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对于儿童来说,想要在班集体中正常有序的生活,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幼儿园中,一日生活常规的制定者主要是幼儿园的领导及教师,而遵守者则是幼儿。常规是成人为之选择好的,它往往不需要作过多的解释,也不值得去怀疑。当幼儿能遵守常规而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强调与督促时,意味着幼儿已经建立了常规。
  成人有制定常规的特权,因为幼儿是成人的教育对象,他们必须去遵守成人认定的规范,自然地,只有成人才能制定幼儿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只有成人才有资格实行对班级常规进行评头论足。成人文化也就在自然而然的氛围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儿童的言行中也会带有成人文化的影子,影响着儿童自身文化的构建。
  三、儿童时刻再构成人文化
  (一)前台生活的呈现与应对
  家庭是幼儿可以完全放松的场所,将儿童的前台生活展现的一览无遗。儿童只要不做超出家长认为出格的事情,并不会受任何约束。但是,一旦触犯了在家长看来是错误的事情时,就会被终止,这时儿童的前台生活受到约束。家长也应该给幼儿一次自己主动认错的机会,不要凡是家长认为错误的事情,就一律制止。这对儿童家庭前台生活是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如果家长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管制儿童,那儿童可能在家庭中会想方设法应对家长,不断利用自身获得的经验和认知去讨好家长,创造和利用成人世界的信息应对家长的这种高控行为。儿童所展现出来的这种行为是儿童应对成人文化的再构,从而也构成了他们自身的隐形文化。
  在幼儿园班级中,前台就是教师的意义控制和规范控制下的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物理空间是控制行为存在的地域,如教师管理下的活动室、盥洗室等,其中控制行为一旦消失,制度化约束也就随之结束,这时的物理空间前台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心理空间就是指控制的心理“场”,它不一定需要控制行为就能形成“控制关系”,只要有控制者(教师)在场,都会形成这种“场”效应。比如,教师在活动区写上规则,期望教师不在场的时候幼儿能自觉遵守,这实际上是利用“场”效应。但是在幼儿园中,正是因为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幼儿心里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定讨好教师的套路,但这只会在成人的影响下表现出来,并不是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心真正的想法。这很明显是成人对他们的约束所致,其中也体现了儿童对成人文化的隐形再构。总之,幼儿生活在这样一个小社会中,为了满足成人或自身的需要,展现出了某些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儿童这样的表现也构成了儿童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后台生活的展现
  所谓后台,是演员退台后休息、放松的地方,也就是相对没有控制的地方。将后台的定义引申到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中,它即是制度化的“空隙”。在那里,幼儿处于教师的视线之外,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现自己。对于不同的幼儿,后台的空间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些幼儿而言,可能是当教师不在场时就形成其后台;而对于某些幼儿来说,即使教师在场,也可能形成后台效应。这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前台可能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即当教师没有出现控制行为时,所有的空间就形成了后台。   此外,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儿童与同伴互动中会出现一种拒绝第三者加入游戏的现象,即被科萨罗称之为儿童对其互动空间的保护,这种行为表现恰恰是儿童与同伴分享的结果。因为幼儿园有规定,没有幼儿自己专属的玩具,幼儿对这些玩具没有所有权,所以他们慢慢学会用言语声明哪些是共享的,哪些是别人不能侵犯的。这种对互动空间的保护其实是儿童文化中的一种,也是儿童自己对成人文化的再构,创造出的专属独有文化。
  四、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具有双重作用
  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儿童对家庭及其他文化情境中常规活动的参与,都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文化建构。这种影响,有时会让儿童更好地适应所处的当下环境,能够从容的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从这种视角看,其实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引导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有一定帮助。但是,有时成人对儿童快速适应社会化的迫切期望,没有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引导儿童,不仅从儿童生活的空间与时间上,还从教育内容、思维方式上使幼儿距离自己的生活世界越走越远。这种情况下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就是成人对儿童社会化的一种体现。制度化班级的设定是一种对儿童未来生活的提前规划,是成人想象儿童社会化后要面对的生活,即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它的出发点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有时由于教师平时管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幼儿失去了锻炼处理事情的机会,甚至有时离开教师这个引路人便寸步不敢向前。因而,即便教师所做的决定真切地令他们感到不满,其结果也必然是要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人对儿童的潜移默化地消极影响。
  总之,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也具有引导作用,但是引导的方向是否全部正确值得反思。
  五、关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思考
  儿童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吸收力的心智”,他们会不断的向成人学习。作为成人,有责任和义务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营造一种良好融洽的氛围,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带给儿童一种好的体验,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成人不应忽视儿童,因占据成人优势而低看儿童,应持有一种平等的眼光和态度,放低姿态向儿童学习,将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儿童文化世界与成人文化世界是相互独立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达成这样的一种共识,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才能够相互补充和哺育。双方才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总之,儿童文化不仅仅是对成人文化的复现,更是对成人文化的再构。儿童文化正是在向成人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儿童通过创造性的利用成人世界的信息来应对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正因为这样,部分成人文化被儿童所获得,从而转化为了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2]  威廉?A?科萨罗.童年社会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8.
  [3]  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
  [4]  边霞,刘智成.试论儿童文化的生成及影响因素[J].幼儿教育,2014,(10):37-40.
  [5]  鄭素华.儒化与儿童文化的生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03):40-45.
  作者简介:李玲玉(1994—),女,山西孝义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种植活动可以让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探索的能力,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种植活动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可以陪养孩子的坚持性、责任心,同时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可以体验种植及观察记录的乐趣,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以及其中的快乐。  关键词:种植活动;坚持;观察  大自然有着“内容及其丰富、生动想象、富有生命力的活教材”。乡镇幼儿园相比较城区幼儿园的一大优势就是乡镇幼儿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
期刊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技校学生健康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基于此,文章从就业心理咨询室、心理指导课、校企合作和心理培训四个方面为出发点,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完善策略,希望每位技校学生都能拥有正常的心理,以健康的状态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  关键词: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  目前,技校学生拥有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应遵循教育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通过导入使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的发挥教学合一的效果,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中也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感知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这种通过感官的进行的教育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得到充分体现;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在其情境教学理论中提出,在学生学
期刊
摘 要:语文阅读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稳步提高。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进行深度探究,将更加优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到阅读教学的改革工作中。本文首先讲述了读写结合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然后围绕读写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文教学;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引言:  读写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仅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还可以尽可能高效地
期刊
摘 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初入社会的不知所措、毕业即失业的焦虑惶恐,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偏低、焦虑抑郁的问题。为此,本文就详细分析了健身健美运动对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健身健美运动;大学生;身心健康  现如今健身健美成为国民受捧度极高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原因在于这项运动兼具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能充分满
期刊
摘 要: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通过多次的重复来使生活习惯变成幼儿的主观行为,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是包括饮食习惯、睡眠习惯以及衣着习惯等多个方面,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需要不断的强化以及巩固。  关键词:生活习惯;培养;幼儿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培养幼儿的饮食、睡眠、
期刊
摘 要: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意志力。然而当前,由于受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给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发展。为提升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效果。笔者将从影响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实践性的因素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升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实践性总结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职业院校
期刊
摘 要:幼儿园是幼儿成长认知阶段在家庭环境以外重要的探索和学习环境,幼儿一天中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幼儿园中进行的。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室是幼儿进行活动和学习的主要场所,然而喜欢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这一特性,将户外区域游戏与日常生活教育相结合,合理安排幼儿进行户外游戏。然而,现阶段幼儿园教育中,对于幼儿的户外区域游戏活动开展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幼儿
期刊
摘 要:美术学科作为核心素养教育形式下的艺术启蒙教学课程,对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思维拓展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初级阶段,在此过程中进行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与艺术创造价值观的有效融入与渗透,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小学美术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
期刊
摘 要:“德乃人之根本”,小學阶段不仅是学生们系统学习知识的初级阶段,更是对小学生们实施思想道德的关键时期,进而作为小学班主任不仅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更要有意识地对学生们开展德育教育,使小学生们学会学习,更学会做人。就此,本文主要从班级德育教育氛围、德育榜样引领和家校德育教育环境三方面入手,简要探析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效能提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效能  班主任虽说是世界上最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