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讨论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契合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增加讨论环节,可以发挥很多作用。
  一、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善,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大多还是老一套,“满堂灌”,一讲到底,生怕讲不到遍数,生怕学生不懂,事实上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生动的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效果不会太好,这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希望看到的,这也不是我们语文老师预期的目标。
  实践证明,长时间机械性的模式会因为缺少变化而使人产生疲劳,精神处于抑制状态。比如,高速公路不是笔直而是设计成弯曲的,笔直的公路容易使驾驶员疲劳驾驶,易使驾驶员放松警惕,发生车祸。我们的课堂也一样,单一的模式会让人疲劳、欲睡。相反,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引入讨论,改变单一的一讲到底的模式,我想学生不致于在多变的课堂上昏昏欲睡。
  比如,我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一堂课一讲到底,可谓辛苦异常,处处为学生想好了,生怕学生不懂,但这“满堂灌”的模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从学生的眼神中我读出了迷茫,毫无生气,读出了“累”字。课后调查,学生反馈:“我们只是接受,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思想处于僵化状态。”另一堂课,我讲得很少,让学生自己讨论,课堂气氛明显不同,我自己也上得很轻松,我从学生的眼神读出了“精神”,有了生气,有了光芒,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神奇的水罐神奇在哪里?神奇的水罐因为什么而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变得富有生气。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要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语文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语文课堂讨论尤为重要。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是用课堂上的讨论来激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明晰,散乱的知识变得系统,零星的感悟变得更加完整,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创新了思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讨论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例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狼》专题的时候,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你认为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同学说:“我读了《蒲松龄》笔下的狼,我认为狼很贪婪,如果它得到骨头不再穷追屠户,也不至于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有的同学说:“读了毕淑敏笔下的《母狼的智慧》,我认为狼对它的孩子有慈爱之心,不像我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狼追捕其它动物时的残忍”;有的同学又说:“我还从电影上看到狼与人和谐相处,说明不是每条狼都是凶残的,也有它善良的一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个中道理,看待事物要有多个角度。
  三、有利于得到学生的反馈,提高教学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躲于勒”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
  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菲利普夫妇良心发现,可怜于勒,把他接回家;于勒赚了一大笔钱,菲利普夫妇和他相认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躲于勒”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内涵,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在语文课堂讨论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会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就某一问题会发生争论。在争论中,观点和认识得到肯定的学生,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使他更积极地参与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观点和认识受到否定的的学生,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发现自己思考问题角度的偏颇,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观点认识得到补充,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广阔,能使学生进一步超越自我。
  比如,在《父母的心》一文的教学中,同学们在讨论文中的父母的形象时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同学认为,文中的父母不负责任,既然家庭贫穷,不能养活孩子,就不要生那么多的孩子;有的认为,文中的父母把孩子送给别人的行为是很负责任的,自己不能养活,但总要让孩子生存下去,说穿了,还是为孩子着想。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在接下来的班级讨论交流中,他们的意见被尊重和包容。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包容别人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我发觉,小组之间在暗暗较劲,今天这个小组表扬得最多,课后成员们很是得意“我们小组最棒!”其他小组在接下来的课上会表现得更好,从而扩展到整个班级,总要争个“谁第一、谁第二”来,这有利于“互助”、“合作”、“上进”的“ 团队精神” ,形成良好的班风。
  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分别发表各自的思想见解,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长,各去所短,使其相得益彰,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探寻问题的答案,能有效地利用时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交流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思维品质,善于合作,善于批判,形成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汪群初级中学(225436)
其他文献
小灵通:我离开唐艺小朋友的学校,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浙江余姚市世南小学茅书源同学的班级,和他们上了快乐的一节课。茅书源同学的表现又怎么样呢?
诊断是医生对病情的分析,是开展治疗的前提,也是对症下药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推而言之,诊断式教学是教师对相关教学因素的分析诊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对策来实施
诗题解读:初看诗题——再别康桥——即包含意蕴。康桥之译胜于剑桥,中国人对“剑”与“康”是有基本的心理判断的。“再别”,有故事性,其前定有一别,现在又别,内心若何?令人猜想。   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而叠音词“轻轻”的使用,极富音乐感,又有回环的美,营造出的淡淡
前几天,爸爸收鞋子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我的一只鞋垫弄掉了,掉到一楼阳台挡雨的铁皮上。我和爸爸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只有在二楼才能够到。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
一天,妈妈给我买了几条漂亮的小金鱼,我甭提有多高兴了。一到家,我就急忙观察起这些鱼儿来。它们在水里摆着尾巴快活地来游游去,真可爱!我真想变成一条小鱼和它们一起玩耍。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一直是考场作文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作文大多如一潭死水,没有灵性。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作文,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
【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提出构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育,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信息技术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可以使课堂生命力在动态中生成。   【设计简说】《治水必躬亲》是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的文言文。文章整句散句交错,适合有节奏诵读。重点字义需要识记,课文大意需要把握。本课借助视频系统、图文展示,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借助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
【正】 企业生产的专业化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企业经营的多样化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对生产的客观要求。怎样认识、处理两者的关系,对于处在调整、改革中的机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