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生活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书上提到读书人的时候,总会出现“晴耕雨读”的字样,想必,那是古来文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现代人的耕读生活。
  先从故事开始说起。
  出生于山村的阿默,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顿,渐渐体认到童年记忆和山林生活是自己生命的温暖慰藉,所以从二十多年前回归山林,透过阅读和野地观察,学习土地伦理,并陆续写下五十种家乡植物的风姿,描摹人与植物(自然)彼此的厚生关系。《我生命中的花草树木》,为一个逝去或即将逝去的年代作记录,也期待为将来的寻路者留下标记。
  赖青松的故事跟阿默有点相似。学生时代曾在乡下祖父家居住一年的他,心底深处有着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在日本取得研究生学位之后回归土地,成为“谷东俱乐部”的田间管理员。“曾经以为,农夫的工作就是种稻,现在才慢慢体会,农夫在田间阡陌中种下的,是自己的心。”赖青松在《赖青松的种田笔记》这样记录自己当农夫的心情。不过,在谷东俱乐部当农夫除了满足自己想当农民的心愿外,还有更深远的期望:希望能够搭建生产者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买买氏的故事很热血。大城市广告公司的创意人员,创作了许多获得海内外大奖的广告文案,有一天却忽然“弃业”,开始一段乡村之旅,种地、收割、抓鳗鱼……她与素不相识的农夫们成为了朋友。在“弃业”归来时,她交出畅销书《弃业日记》,并为“友善耕作”的农夫朋友们搭建“直接跟农夫买”粉丝团公益平台。
  孟磊和江慧仪也是有故事的人。他们的故事,是十年来一直在台湾推广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向大自然学设计:朴门启发绿生活的无限可能》是他们为台湾而写的,第一本朴门永续专著。慧仪在访问中,详细阐述有关朴门永续的理念以及种种疑问。
  看过故事,再了解故事背后所希望表达的理念,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实践。自然生态作家刘克襄,带来“一平方公尺的菜园”,让想要尝试有机种植的你,可以实践“耕种”。
  无论是种自己的地的阿默,还是为谷东们种植的赖青松,亦或者是为农夫们搭建自产自销平台的买买氏,再或者是朴门永续理念在台湾的推手——孟磊与慧仪,这些有故事的人,因为对土地的深深热爱,为土地、为自己的“耕读生活”做出了许多努力。他们的故事,以及对人与土地的思考,除了让人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也深深感动。当然,还有其他有这样故事的人,推荐阅读里,你将受到更多的鼓舞。
  这些朴实、善良、有勇气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现代“耕读生活”的可能。
其他文献
2005年我与钟文音有过一面之缘,城市嬮嬮,她正艳光灼灼。六年后再见,盛夏午后下起大雨,城市朦胧,她亦显得温柔。眼神如猫,慵懒依旧,但脸上的线条轮廓明显柔和起来,甚至变得可爱,我喜欢这次见到的她,她亦喜欢此刻的自己。巧合的是,这六七年正是她书写《艳歌行》、《短歌行》、《伤歌行》这岛屿百年物语三部曲的时光,六年的转变,城市和她对应成景,让人相看不厌。  毫无刻意,当年在咖啡厅里,众声喧哗,仍不掩她的
期刊
从龟甲、竹简、布帛、纸张到今天的电子书,“学富五车”已经淡化为历史,纸墨飘香也逐渐退出潮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正以其便捷、灵活、多元、廉价的优势俘获阅读者的心。iPhone、iPad等带来的电子书普及浪潮也逐渐成为出版界和IT界的“圆桌议题”,引领专家学者研讨出版电子化的新机遇。    数字出版的未来是什么样?    阮建强(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  我们一直在关注数字出版,
期刊
或许我们永远搞不清楚,一个人为什么会爱上另外一个人,和一个原本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成为最亲密的人生伴侣,不过,这不代表爱情的维系与经营,就只能任由本能自己决定,甚至搞得一团糟,也不解决。  爱情的萌芽或许是不可知的奥秘,但爱情的经营却能够靠着“做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判断,迈向更好而非更糟的结果。  说到“选择”、“判断”,那就是“经济学”的强项了。善用经济学,可以帮助恋爱/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做出对彼
期刊
作为一名80后图书编辑,操作《那时年少》的感受是很特别的,因为这还是我个人的一部文学作品。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是纯感性,出版是纯理性,如何习惯这个跨度,及时将自己情感从作品本身抽离,可以客观分析市场,分析作品的卖点,打造广告语、装帧、制定合适给力的推广方案,并付诸实施,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效果不错,因此,撰写小文,和大家分享。    做好书第一步:让欲望霸占你灵魂吧  做任何事都
期刊
算上这次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惨遭全面“被贴标签”,唐弢的宝贵藏书在他生前死后已数次蒙受损失。五十年代初,东北新华书店一位搞装帧的人借去唐弢几十本装帧最漂亮的图书,其中大部分是钱君匋设计、只印过十来本的特藏书。不料一借数年,归还时已破烂不堪,面目全非。还有一回,为参加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唐弢收藏的德、法两国图书最早的中译本被借去参展,展后书退还至文化部却不翼而飞,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下达“一定追查,还给唐
期刊
在多次论战中,现代诗遭到批评,包括无韵律感、诗质不足等,挨轰最多的可能要算是晦涩难解了。然而有些批评者竟谓古诗易懂,不像现代诗不知所云。呜呼,此需何等学养才敢说这样的话?殊不知关于古典诗词,从古到今,从笺注到本事到今注今译,多少解说方式,帮助我们对作品的了解。倘使无批注,莫说诗的特殊语法与生僻字词普通读者难谙,光是诗里的典故,就足以令人却步。  文言古诗需要诠释,白话新诗难道不需要?于是多年来总有
期刊
会走进琴川书店,完全是个意外。  此次再访吴门,比起过去两回更多了闲适的心情,而江南一带的人情风土历史文化,沉淀出今天悠悠缓缓的生活步调,倘若来此游玩,因行程安排而匆促度过,未免糟蹋了在古都里俯拾即是的美好时光。  要在苏州漫步,除了饱涵人文价值与艺术的古典园林,错落城区的各个旧时街衢也不该错过。我出了阊门,来到山塘街。山塘街位在苏州旧城的西北方,离市区并不远。其历史悠久,初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到如
期刊
《书香两岸》面世三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年弹指一挥间,但《书香两岸》却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路,期间因理念不一而走了弯路;因经营无助而陷入困境;因人才缺失而影响了质量,等等。但《书香两岸》都挺过来了,而且还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因为《书香两岸》,搭建了两岸业界交流的平台,密切了两岸业界的感情、交流了两岸业界的理念、增强了两岸业界的共识,为两岸书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因为《书香两岸》,为两岸图书交流
期刊
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1881~2011),逝世七十五周年(1936~2011)。我记得,以前这两个日子,是有不少活动的。诞辰纪念和逝世纪念哪个意义更重大,好像到了整数年,这意义方能凸显。鲁迅诞辰一百年的一九八一年,专门出版了新版的《鲁迅全集》。鲁迅逝世十周年(1946)和二十周年(1956),都有大的活动,一九五六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即含纪念的意思。  有家杂志每期都策划一个专题,然后按照
期刊
相较于西方历史小说,中国大陆历史小说由于受到市场的限制,其创作理念和技能的滞后,使得在文本上显得相形见绌,近年来令人眼前一亮的历史叙事作品乏善可陈。当下的大陆历史小说,或流于戏说、穿越,或附庸主流意识,或缺乏客观史料和坚实的历史观点的支撑,那些历史人物也总在迷雾的笼罩之下,残缺不全或被妖魔化。“国人的历史观亟需‘除魅’,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该到了走出过分功利化的怪圈的时候了。”赵柏田说。  在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