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下的文学审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test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四诗品》是唐末诗人司空图所写的一部以诗论诗的理论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也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次伟大创造。作者在摹状各类诗歌体貌的同时,将儒、道思想融贯其中,使得全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玄学色彩。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诗论诗;人物形象;儒、道思想
  作者简介:梁妍宁(1993-),女,汉,江苏泰兴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唐末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的诗歌理论著作。以诗论诗是其伟大的发明创造,在此之前绝无仅有。二十四首小诗词清句丽,韵味悠长,犹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旨趣尤深,使人流连忘返。
  一、《二十四诗品》当中的人物形象概述
  适逢唐末动荡的乱世,司空图虽心系天下苍生,意欲济世安民,然而经历数度战乱,崩颓的朝廷已再无挽回的可能。他痛心疾首,只能归隐山间,倾心于恬淡宁静的道家思想,寄情于佛教的超脱空灵,不再与世间事相勾连。《二十四诗品》同时继承了道家和玄学家的审美理想,以老庄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支撑,形成了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的创作风格。
  诗歌当中的意象对于诗歌意蕴内涵的建构十分重要,二十四首小诗当中充满了种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意象,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类。直接描写的即指那些在诗中直接指明或者说明确指出的人物形象,而间接描写的是指在原文中并没有以明确的称呼出现,却通过对其言谈举止的描写而侧面烘托出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分别是《纤秾》中的美人,《高古》中的畸人,《典雅》中的佳士,《洗炼》中的幽人,《绮丽》中的伴客,《自然》中的幽人,《疏野》中的士大夫,《清奇》中的可人,《实境》中的幽人,《悲慨》中的壮士,以及《飘逸》中的高人。其中幽人出现了三次,可见幽人这一形象在司空图美学架构当中的重要性。在司空图的思想中,既包含儒家的因素,也兼具道家的影响,儒家主张“经世致用”,道家提倡“清静无为”,司空图努力试图将二者的思想糅合起来,在悠游自得中寻求解脱。仔细品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都在道家和儒家理论思想的涵盖笼罩之下,因此在本文中,按照人物形象所受到的观照不同而分为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
  二、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
  《二十四诗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这一点可以从诗歌的用词,以及诗歌所构成的意境体现出来。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二十四诗品》中的遣词造句,四言诗的形式简明扼要,司空图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反映他的诗美理想,其中反复出现的词有:道、真、神、素等。这些都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其中,“道”字出现七次,如俱道适往、由道返气、道不自器、如见道心、大道日丧、俱似大道、少有道器。“真”字出现了十一次,如真体内充、识之愈真、畸人乘真、乘月返真、饮真茹强、真予不夺、是有真宰、真力弥满、是有真迹、真取弗羁、少回清真。“神”字出现了八次,如虚贮神素、古镜照神、行神如空、神存富贵、神化攸同、神出古异、匪神之灵、超超神明。“素”字出现了五次,如素处以默、虚贮神素、体素储洁、蓄素守中、绝贮灵素。崇尚自然是司空图基本的美学思想之一,他在《自诫》一诗中谈到“取训于老氏,大辩欲讷言”充分反映了其思想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然创造出一系列幽人、高士等形象是出世的代表,也是司空图处世态度的体现和说明。
  “幽人”是《诗品》当中作为人物形象出现率最高的词频,分别出现在《洗炼》、《自然》和《实境》中,其展现的是幽隐绝俗之人。在《洗炼》一品中,“幽人”是那个“载瞻星辰”的隐逸高人;在《自然》一品中,“幽人”是那个“过水采苹”的漫步闲客;在《实境》一品中,“幽人”是那个指引你“如见道心”的幽居隐士。司空图深受老庄“清静无为”、“疏放天性”的影响,因此借诗中塑造的“幽人”形象以抒发自己的理想。
  “畸人”出现在《高古》中,《高古》篇中这样描写“畸人”:“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杳然空踪。”御气飞升的异人手执芙蓉,远离多灾多难的人间,飘然于九天鸿蒙,展现了畸人超然贞洁之态,作者寄理想于畸人这一形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畸人一般远离人间苦难,保持自己的绝尘素洁。
  在《飘逸》篇中,出现了“高人”的形象,所谓高人就是指智慧通达、潇洒自然的高洁之士。高人的心性修养往往超于常人,其深谙于道,所以自然能够淡然平和。高人“御风蓬叶,泛彼无垠”,从这一层面上来看,《飘逸》中的“高人”似乎与《高古》中的“畸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努力追求远离尘世的神仙境界的艺术形象。
  以上三种人物形象明显反映出道家“清静无为”之出世思想,借助三类人物形象来体现司空图思想之中的平和淡远,于质朴中存厚味,在淡远处见真情,这正是诗人努力追寻的诗美理想。
  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
  司空图晚年是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里的一位隐士,《二十四诗品》中也处处流露出道家的遗世之情,但实际上他也和封建时期绝大多数士人一样,内心充满着济世的愿望,他早年不但中过进士,还被朝廷拜为礼部郎中。然而面对唐末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军阀割据的社会局面,他只能遵循先圣的教导,选择“独善其身”的道路。这种被动的选择实属无奈之举。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司空图是一位真诚践行儒家思想的节义之士,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是非分明,做事有自我的底线。
  《二十四诗品》中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人物便是《悲慨》篇中的“壮士”形象。“壮士拂剑,浩然弥哀”,那个怀才而难以施展的壮士,慷慨地拂拭手中的宝剑,浩歌中响彻了无限的悲哀,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读者。经世致用的思想使他愤愤难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美好的理想总是在与黑暗的现实相争斗,面对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集团昏庸腐朽、百姓流离失所,壮士心有志而实难酬,不禁感伤,怆然而涕下。从这里我们知道,司空图虽然选择了隐居避世的人生之路,可是隐居生活却并不能使他内心平静,他仍然时时心系天下苍生,难以抑制自己的悲慨之情。这实则作者“外道内儒”的体现,语浅而情深。
  除了“壮士”形象之外,还有一些人物也流露出儒家思想之影响,譬如《典雅》中的佳士,《清奇》中的可人。“玉壶买春,茅屋赏雨”的佳士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闲居之时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与三五气度雍容的鸿儒品酒作诗,屋中赏雨,借助这种高雅的生活志趣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愤懑愁苦,从率性适意中获得自我满足。“歩屧寻幽”的如玉可人,在悠悠空山中策杖漫步,洒脱之态散发着远古时期不一样的民风,其清淡的气韵就如同澄明的月色,仿佛一切都是清新秀丽、洁净浑融的样子。《二十四诗品》中时时表现出儒家的这种美学理想和人生追求,对现世人间的体悟认同,对身边人和大自然的欢欣之情,包含着平淡朴实、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结语:
  總而言之,《二十四诗品》就是几家思想合流的结果,是诗人司空图隐居之后内心状态的真实写照。其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割裂而单独存在的,而是一种复杂的相互杂糅,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融状态,在理解诗中不同人物形象的时候需要结合作者的人生阅历、精神层次、道德修养、生活背景等诸多因素并同考察,如此才能更加全面、更加包容地理解《二十四诗品》所要传达的诗境之美。
  参考文献:
  [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庄周.南华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4]韩文革.二十四诗品与老庄哲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3):308-313.
  [5]高娴.论二十四诗品中的幽人与庄子中的真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7-9.
  [6]刘湛哲.论二十四诗品中的道家美学[J].时代文学.2011(7):155-156.
其他文献
摘 要:《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间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虽然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的爱情,但最触动人心灵的还是阿里萨对费尔米娜一生的等待。作者通过人物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疾病、爱情、生命、死亡、忠贞的主题,构造了一个普通人可能难以经历的爱情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爱情以奇迹般的力量对抗着时间。本文通过书中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来解读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  关
股市、楼市之外,债券、外汇、商品市场等等,每一次资本市场的波动起伏,都是一轮财富重新洗牌的过程,对于中产阶层而言,每一次市场的波动,其实也就意味着一次财务自由的可能性。  大概在两三年前,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一度风靡全球,成为近年来少见的经济学畅销书。作者在研究了300年来20多个欧美国家的财富分配史之后得出结论,欧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在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大,而导致这种现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到转薄,痴心何说?  情生處热如火,情少时恨难活;  卿卿我我,偷尝禁果;怪谁美妙?把谁迷倒?  喻你比花儿俏,嫌我胜蝉儿噪;  你爱嗅着花香,我爱学声鸣鸟。  那时我正值风华正茂,  那时你恰在豆蔻花梢。  分分合合,哭哭笑笑;啼笑皆非,不过爱错;  你说爱情是迷惑,我说自由被枷锁;  谁带着我的诗抄?谁哼着你的歌谣?  那条我熟悉的羊肠小道,  哪天你会说是分道扬镳。  
摘 要:韩寒在其作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构建了一个真假并存的人性的世界,没有大面积的文字游戏,没有激进的反讽,也没有强烈的喧张,只是静静地叙述,尽量避免大悲大喜,但就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表述中,运用极具荒谬性的隐喻表现手法,深刻展现了“世界”这个大舞台的戏剧性,用荒谬的假象揭露了美好却又残酷的真实。  关键词:现实;回忆;荒谬;真实  作者简介:毕孟森(1994-),男,汉族,山东莱芜
摘 要:本文以荷马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的叙事方式的改变为研究对象,提出两部史诗的创作反映了一种“诗人→人物→歌手→诗人”的叙事讲述模式。试图以此对相当一段时期里过分关注史诗中的人物形象,肯定“人”之觉醒的单一研究模式加以补充,提出从诗学的角度再解读荷马史诗的重要性。  关键词:叙事;人物;诗人;歌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摘 要:因果报应思想贯穿于“三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结合“三言”在当时的读者分析,可以知道这是有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因素在其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熟悉又陌生的阅读体验中,因果报应思想契合了读者心理,既为读者所接受又潜移默化地起着劝诫教化作用,二者相互作用,成为“三言”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三言”;果报思想;《珍珠衫》;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福贵自己的讲述,为我们呈现了其苦难的一生。从福贵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社会近六十年的变迁,其给予我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冲击是巨大而深刻的:虽然现实那么痛,一切是那般刻骨铭心,一切都只是一人在承受,我却从中感悟到了福贵人生的宽广与可贵——简单的遵从心的召唤,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关键词:苦难;人生;活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曹公通过黛玉葬花的描写,写出了文人对于生死距离的看法,黛玉葬花的方式是选择用土掩埋,这一抔土引发了对于汉文化中土葬习俗的思考,土葬习俗承载着农耕文化下人们对于土的崇拜,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死距离的看法。  关键词:黛玉葬花;土葬;生与死的距离  作者简介:徐晓林(1993-),女,汉,四川人,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东都妙姬,南都石黛,倾国倾城。恁宜笑宜颦,盈盈晚翠,如烟如梦,冉冉春青……”清朝大词人况周颐笔下的樱花如东都妙姬般蕙心纨质,玉貌绛唇,如南都石黛般清澈纯洁,超凡脱俗。  周公把樱花比作貌美心蕙的女子,怜爱她,敬佩她。我又何尝不是呢,我爱樱花,爱她千娇百媚的姿态,爱她绚丽浪漫的色彩,我更敬佩她纯洁高尚、超凡脱俗的情操。  开花了!开花了!每每樱花季节,总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澎湃激荡。很小的时候就嚷
摘 要:《小癞子》一文简洁而朴实,通过描述一个卑贱穷苦孩子的痛苦遭遇,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反封建教会的思想。它是公认的流浪汉小说的开山之作,通过城市底层非英雄人物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真实反映了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状况。本文就通过对《小癞子》的品读,剖析它内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风俗画;现实主义;西班牙现状;小人物  作者简介:甘雨露(1995-),女,重庆璧山人,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