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它的变化将会对教学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通过学习《2011版地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地理课程标准》相比较,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理念的新变化;“前言”导人语修订后的新提法;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课程目标”的新要求;课程内容的新条目;课程实施的新建议。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变化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本文通过比较新旧课程标准,将它的变化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 课程理念的新变化
“课程基本理念”由原来的6条精简为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的表述,比以前的阐述更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删去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3条理念,分别归并、融人到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进行阐述,使“课程基本理念”更趋精炼。
2 “前言”导人语修订后的新提法
原“前言”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导人语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导人语的第二个自然段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次用两个“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从宏观层面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3 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
《标准(实验稿)》中,“课程性质”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阐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第二段才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文字量较少,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标准(2011年版)》首先指出地理课程“是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这一句阐明地理课程性质的总括语,有两层含义:第一,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和社会学科性质是跟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紧密相关。这一课程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述、讲读、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实验、计算、操作、实习等方法,更要能够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制作)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第二,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只讲授地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高年级的地理课程打下基础,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要注意将教学的深广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切忌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
4 “课程目标”的新要求
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的表述,《标准(2011年版)》的文字精简了一半,减少了与分目标不必要的重复。“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删去了《标准(实验稿)》中认识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的内容,以降低教学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埋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等新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的内容。教师在制订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重点时,须予以关注,要大力宣传经济地理学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作用巨大的“因地制宜”原则。
5 课程内容的新条目
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标准(2011年版)》以适当删减课程内容条目为主,但是,也适当补充了一些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国家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课程内容或活动建议。例如 “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等。这些内容大多时代性特征明显,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6 课程实施的新建议
《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和“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的建议,倡导加强教师教学的实践性,在阐述“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时,强调“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此外还新增了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为标题的一个自然段,提出“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获取方便、内容新颖、成本较低,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提请尚未应用网络资源的教师,尤其是经济文化欠发达、学校条件较差地区的教师予以重视。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变化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本文通过比较新旧课程标准,将它的变化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 课程理念的新变化
“课程基本理念”由原来的6条精简为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的表述,比以前的阐述更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删去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3条理念,分别归并、融人到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进行阐述,使“课程基本理念”更趋精炼。
2 “前言”导人语修订后的新提法
原“前言”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导人语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导人语的第二个自然段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次用两个“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从宏观层面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3 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
《标准(实验稿)》中,“课程性质”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阐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第二段才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文字量较少,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标准(2011年版)》首先指出地理课程“是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这一句阐明地理课程性质的总括语,有两层含义:第一,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和社会学科性质是跟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紧密相关。这一课程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述、讲读、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实验、计算、操作、实习等方法,更要能够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制作)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第二,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只讲授地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高年级的地理课程打下基础,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要注意将教学的深广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切忌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
4 “课程目标”的新要求
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的表述,《标准(2011年版)》的文字精简了一半,减少了与分目标不必要的重复。“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删去了《标准(实验稿)》中认识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的内容,以降低教学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埋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等新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的内容。教师在制订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重点时,须予以关注,要大力宣传经济地理学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作用巨大的“因地制宜”原则。
5 课程内容的新条目
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标准(2011年版)》以适当删减课程内容条目为主,但是,也适当补充了一些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国家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课程内容或活动建议。例如 “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等。这些内容大多时代性特征明显,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6 课程实施的新建议
《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和“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的建议,倡导加强教师教学的实践性,在阐述“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时,强调“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此外还新增了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为标题的一个自然段,提出“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获取方便、内容新颖、成本较低,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提请尚未应用网络资源的教师,尤其是经济文化欠发达、学校条件较差地区的教师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