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体验性教学的探究,通过多种手段,教给学生体验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体验性阅读教学探究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也正努力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以“体验”为核心,“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目标。
体验性阅读教学正是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它是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的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或引导学生大声地、动情地朗读,使之自觉进入阅读材料的意境之中,通过对语言材料的诵读、揣摩、品味,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
体验性阅读教学的特点
情境化 体验性阅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
个性化 体验必然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或同一个学生,处于不同的时空情境,参与同样的活动,感知同样的情境或面对同样的言语材料,所获得的心理、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存在着差异,带有个性化色彩。这种差异和个性化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财富、一种资源,这使得课堂教学表现得丰富多彩、活力四射。
情感化 情感是体验生成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时时不忘情感熏陶,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
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三种方法 第一,在情境中体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一定的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在想象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就是引导学生在想象的情景中,产生联想和體验。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点拨,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第三,在互动中体验。讨论是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成功喜悦的重要动力。让学生相互合作、展开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间优势互补和群体合作作用,促使学生们慧眼频开。
两项对策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是关注学生个体性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方式。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阅读时,必须注意:
第一,体验不是学而不思。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流行“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语,这种盲目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就走入了“学而不思”的误区。对策分析:一要注重交流。需要教师改正对阅读的一种错误理解——“读中感悟”,只读不交流,等于任由学生瞎摸索瞎猜测,至于感受、体验、理解,都只能是迷迷茫茫,不清不楚甚至不知正误了。二要注意角色。教师需要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没错,师生平等也没错,但不能因为强调学生主体,就忘了教师主导。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设置各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体验的交流活动。
第二,体验不是思而不学。现在很多公开课表现出另一种误区:学生还没读懂课文,甚至文章还没好好读,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本泛泛而谈,教师也只好跟着学生海阔天空。这样的“独特体验”,根本不值得提倡。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有两种原因:一是教师对文本重视不够,二是教师急功近利。对策分析:教师应该立足文本,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展开师生对话,这样的“体验”才不至于成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总之,课程中所包含的任何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活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注重学生的体验,采取多种策略引导学生体验,使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实验小学)
体验性阅读教学探究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也正努力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以“体验”为核心,“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目标。
体验性阅读教学正是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它是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的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或引导学生大声地、动情地朗读,使之自觉进入阅读材料的意境之中,通过对语言材料的诵读、揣摩、品味,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
体验性阅读教学的特点
情境化 体验性阅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
个性化 体验必然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或同一个学生,处于不同的时空情境,参与同样的活动,感知同样的情境或面对同样的言语材料,所获得的心理、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存在着差异,带有个性化色彩。这种差异和个性化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财富、一种资源,这使得课堂教学表现得丰富多彩、活力四射。
情感化 情感是体验生成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时时不忘情感熏陶,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
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三种方法 第一,在情境中体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一定的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在想象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就是引导学生在想象的情景中,产生联想和體验。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点拨,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第三,在互动中体验。讨论是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成功喜悦的重要动力。让学生相互合作、展开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间优势互补和群体合作作用,促使学生们慧眼频开。
两项对策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是关注学生个体性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方式。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阅读时,必须注意:
第一,体验不是学而不思。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流行“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语,这种盲目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就走入了“学而不思”的误区。对策分析:一要注重交流。需要教师改正对阅读的一种错误理解——“读中感悟”,只读不交流,等于任由学生瞎摸索瞎猜测,至于感受、体验、理解,都只能是迷迷茫茫,不清不楚甚至不知正误了。二要注意角色。教师需要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没错,师生平等也没错,但不能因为强调学生主体,就忘了教师主导。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设置各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体验的交流活动。
第二,体验不是思而不学。现在很多公开课表现出另一种误区:学生还没读懂课文,甚至文章还没好好读,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本泛泛而谈,教师也只好跟着学生海阔天空。这样的“独特体验”,根本不值得提倡。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有两种原因:一是教师对文本重视不够,二是教师急功近利。对策分析:教师应该立足文本,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展开师生对话,这样的“体验”才不至于成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总之,课程中所包含的任何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活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注重学生的体验,采取多种策略引导学生体验,使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