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导读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jia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是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的代表作。这既是一本介绍知识的书,也是一本启迪思维的书。作者在叙述每种测距方法的时候,既不是平铺直叙,也不是只讲结果,而是伴之以发展过程,展现出天文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路,这种“与其告诉结果,不如告诉方法”的手法会使我们受益更多。
   星星的距离极其遥远,人们探索天体距离的努力连续几千年,要在一本书里描写这一切是不容易的事。作者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比喻,讲清了许多常人没有接触过的概念,不时伴有天文学家的趣闻逸事、发明史话,关键处常有构思巧妙的插图阐明文意,把我们带进了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空间的艰巨行程中,困难时为之焦虑,胜利时为之欢乐,有时又不禁为科学家的巧妙方法拍手叫绝。
  精彩片段一
  牛郎织女星
   天河两岸,很容易找到“牛郎”和“织女”,它们是两颗很亮的星。牛郎在河东,又名“河鼓二”。它的两旁,各有一颗稍暗的星。三星相连,形如扁担。牛郎居中,两端宛如一副箩筐,所以它们又合称为“扁担星”。据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就将他的两个娃娃放在箩筐里,挑起扁担,去与织女“鹊桥相会”啦!织女在河西,与牛郎以及自己的孩子遥遥相望。她的近旁有四颗星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宛如织布用的梭子,它正是织女的劳动工具。
  读书笔记
   遥望浩瀚无垠的天宇,繁星点点,它们若隐若现,魅力无穷。人类便想,这天上的星星离人间有多远?无数的星星该称呼它们什么呢?
   古代人民多么聪明,多么智慧!他们将地上的人们的不幸故事延伸到天上,在人间他们受尽磨难,在天上他们可以得到幸福。人们利用想象虚拟线条,依据星星的分布位置,分群分组,联接起来,这些星群就是“星座”,然后给它们取上不同的有趣的名称。
  天文科普文知识深奥,作者独具匠心,构思奇特,以郭沫若的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开篇,从牛郎织女的神话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诸星座最古老的名称通常都溯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寄托着人类美好的愿望。以上选段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天文知识,饶有趣味。
  精彩片段二
  泛舟于泰晤士河上
  那一年,他(布拉德雷)有一次泛舟于泰晤士河上,注意到桅顶的旗帜并不是简单地顺风飘扬,而是按照船与风的相对运动变化着方向。布拉德雷想到,这种情况与你打着伞在雨中行走时是一样的。如果你将雨伞垂直地撑在头上,你就会淋到从伞上往下滴的雨点。但是,只要将雨伞稍稍朝你前进的方向倾斜些,那你就不会被雨淋到。你走得越快,雨伞就必须往前倾斜得越厉害,雨滴的下落速度与你行进的速度之比决定了雨伞倾斜的程度。
  读书笔记
   布拉德雷紧追天龙y星观察记录它的方位,日复一日,毫不懈怠。根据天龙y星的轨迹,他怀疑是视差,但又很快否定。在很长时间内,布拉德雷无法解释自己的观测结果。数年后,一次游玩,激发了布拉德雷的科学研究的灵感。他的眼前,桅顶的旗帜按照船与风的相对运动而变化着方向,以此类比,他联想到雨中的行人觉得雨滴是在倾斜地往下落的,要想不被雨淋,就要将雨伞稍稍朝前进的方向倾斜些。他恍然大悟,苦苦思索的天龙y星位置偏移的疑惑终于有了正确的解释。
  人类测量地球与月亮、太阳以及其他更远的星球的距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对天文保持极大的热情,需要坚强的毅力,也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更要善于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段记叙了天文学家布拉德雷的一次郊游经历,清楚地讲述了他的惊奇发现、他的想象、他的推理。语言生动,娓娓道来。叙述很有层次,条理清楚,让人信服的同时,也被布拉德雷的坚持不懈所打动。
  精彩片段三
  日、月到地球的距离
  阿里斯塔克在这部著作(《论日月的大小和距离》)中首先提出,如果在上弦月的时候测定太阳和月亮之间的角距离,就可以据此推算出日、月到地球距离的比值。阿里斯塔克指出:上弦月的时候,日、月、地三者应该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月亮在直角的顶点上。他根据观测确定,上弦月时,月亮在与太阳成87度的地方,由此可以推算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比月亮到地球的距离远19倍。虽然这个结果比实际数值要小得多,但其原理简单明了,值得赞赏。这是2000多年前测定天体距离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对其结果的称颂也理应超过对它的责难。
  读书笔记
   茫茫宇宙,月亮是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人类首先观测的对象,就是我们吟诵无数遍,饱含感情的月亮。2000多年前,伟大的天文观测家阿里斯塔克提出他的理论,并进行大量观测、反复推算,数据结果却与实际误差较大。他的一些想法被指控为亵渎神灵,他的理论也被人鄙视。科学探索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我们后人应该认识到:阿里斯塔克勇于尝试的精神是宝贵的,况且他研究出来的原理简单、明了。据此思路,他在之后的探索中提出测量天体距离的巧妙办法,即测量地球与月亮的距离,为一个半世纪后伊巴谷的实践打下基础。恩格斯热情地称颂他为“古代的哥白尼”。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是一个让人憧憬的天文话题,仿佛绽放的玫瑰,鲜艳无比,香气四溢。可是如何靠近它,读懂它,需要执着地追求,也要采取巧妙的办法,需要智慧。天文科学研究需要一个正确的思路:与其告诉结果,不如告诉方法。作者讲述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故事,通过列数据、作比较说明推算结果,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赞赏阿里斯塔克的做法。作者对阿里斯塔克的敬佩蕴含在平实的语言中。
  相关链接
  科普创作的尝试
  每一位科普作家都会有自己的偏爱。在少年时代,我最喜欢读苏联作家伊林的通俗科学读物。从30来岁开始,我又迷上了美国科普巨擘阿西莫夫的作品。尽管这两位科普大师的写作风格有很大差异,但我深感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至少是因为存在着如下的共性:
   第一,以知识为本。他们的作品都是兴味盎然、令人爱不释手的,而这种趣味性则永远寄寓于知识性之中。从根本上说,给人以力量的正是知识。
   第二,将人类今天掌握的科学知识融于科学认知和科学实践的历史进程之中,巧妙地做到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钩玄提要地再现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本来面目,有助于读者理解科学思想的发展,领悟科学精神之真谛。
   第三,既讲清结果,更阐明方法。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心智、启迪思维。
   第四,文字规范、流畅而生动,决不盲目追求艳丽和堆砌辞藻。也就是说,文字具有质朴无华的品格和内在的美。
   效法伊林或阿西莫夫这样的作家,无疑是不易的,但这毕竟可以作为科普创作实践的借鉴。《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正是一次这样的尝试,它未必很成功,却是跨出了凝聚着辛劳甘苦的第一步。
   (节选自卞毓麟《知识是通向远方的阶梯》。题目是編者加的)
其他文献
时光是令人猝不及防的。  ——题记   时光是怎样从指尖流逝的?是时针转了一圈又一圈?还是树叶落了一次又一次?我们都不知晓。我们只知道,时光在潜移默化中把我们改变了无数次。   上了初中,我总爱回顾小学,总想在自己身上找到童趣。回头望了无数次,却发现童年的影子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的太阳升得越来越高,童年的影子变得越来越短?是从那句“妈妈我爱你”咽到肚子里开始的?还是从第
期刊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識,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贴切。叶圣陶先生是语言大师,我们以《苏州园林》为例,领会如何让说明语言准确贴切。   1.妙用动词,活泼生动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
期刊
。。由于疫情,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去转了。那天,我戴上口罩,到外面溜了一圈。。。。。。。。。。。。。。。。。  。。回家的路上,我踢着小石子,漫不经心地走着。突然,我发现前方地上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看,是一只死去了的蟋蟀。出于无聊我凑了上去,俯下身,蹲在地上,瞪大眼睛观察着。这时,一只全身乌黑的小蚂蚁向这边爬来,它有两只触角和六条细长的腿,看起来十分瘦弱,仿佛一阵微风就能把它吹跑。。。。。。。。
期刊
早在1941年,爷爷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说:“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务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門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
期刊
“嘎嘎——”看,清澈的湖水,翠绿的芦苇丛,一群毛茸茸的黄毛鸭子正在欢快地嬉戏着。瞧!它们在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游着,时而翘起屁股,时而仰头高歌,好像在说:“高邮,高邮,美丽的高邮!”水面激起一串串晶莹的、珍珠似的水花。一幅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卷啊!这里就是我的家乡——高邮。   高邮是鱼米之乡,这儿有清清的水、大大的鱼、甜甜的果子、香香的玉米……但高邮驰名中外的还属双黄鸭蛋。   一只鸭蛋有两个蛋黄,
期刊
我常常看着我和外婆的合照出神,照片上这位微微驼背、笑得合不拢嘴的老太太,教会了我爱一个人无须张扬。   幼时,我每晚都闹着要和外婆睡。和外婆躺在炕上,听她讲着妈妈和舅舅小时候的事,然后安然入睡。每天早上总是被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弄醒,外婆在做早餐。昨天炸油条,今天蒸包子,明天,又会是什么?外婆总是乐呵呵地看着我狼吞虎咽,问外婆你咋不吃时,她总说,吃过啦,吃了才叫小懒猫起床的。   再长大一点点,我迷
期刊
乡土的篱笆   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抱着身后的庭院,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秸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
期刊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静观就是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如苏州拙政园。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
期刊
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欣赏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花灯,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灯 节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盏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
期刊
去年暑假的一天,天气特别热,写作学校的老师便组织我们到固镇大木桥游泳乐园戏水。   午后两点,我们在游泳场门口集合,买票入场。老师先带我们在游泳场的角落做热身运动。几分钟后,热身运动结束了。我飞快地冲向游泳池,一跃跳了进去,里面的水冰冰凉凉的,身上的燥热感顿时散去。接着,我又做了套水中广播体操,心里好不快活。自由活动20多分钟后,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参加戏水比赛。   首先是潜水比赛,老师告诉我们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