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负面效应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l7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化功能分析的理论依据
  
  “所谓功能,就是事物与外界的各种关系的体现,它是事物存在的外部条件。任何事物的功能都取决于它的内在含义,它不可能超越该事物的内部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因此,“文化功能”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样式对社会、对人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最终对人的“社会化”产生影响和效果,即:
  文化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对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的不断塑造,提高他们的素质,完善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代新人。
  一般地说,“文化功能”主要强调某种文化样式对社会、对人产生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流行音乐对社会、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为了不引起歧义,使用“负面效应”指代流行音乐具有的文化“负功能”。
  从“文化功能”的角度分析流行音乐的负面效应,一定要认识到“文化”概念的复杂性和整合性。展开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的研究,一方面要考虑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联,一方面还要注意流行音乐自身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流行音乐在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功能”时,受其自身文化特征的内在规定,必然会表现出独具特色的、不同于其他文化样式的文化功能。
  流行音乐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流行音乐文化功能对社会及人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的指向对象等等,而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作为流行音乐文化特征在社会实践中的呈现,进一步证实了流行音乐文化特征的本质存在。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文化特征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又必然受到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使其文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表现出与其一般文化特征不一致的效果。
  因此,本文对流行音乐负面效应的研究是以流行音乐所具有的多种文化特征为基础展开,结合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就是结合流行音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音乐现象,遵从“文化功能”研究强调对社会、对人产生影响和效果的理论依据,从流行音乐对社会、对人所产生的实际作用中来探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所具有的负面效应。
  
  二、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负面效应
  
  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其中虽然有适应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面,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也存在着对社会、对人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的一面,这是由流行音乐文化功能所具有的双重性决定的。当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一致时,它就会发挥出积极的文化功能。当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冲突、互相背离时,就会产生负面效应。
  概括地说,流行音乐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对严肃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排挤、“审美魇足”与音乐审美的相对剥夺、管理不规范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等方面。
  
  ①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流行音乐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主要指流行音乐圈内音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有限物质资源的浪费两个方面。由于流行音乐是一个社会效应、经济效应都比较显著的行业,“一夜成名”、“腰缠万贯”的社会现实使得大量具有一定音乐资质、或者是不具备这种资质的人加入到流行音乐的表演、创作、传播队伍之中,造成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近几年大量“自费歌手”的出现,更加重了流行音乐资源浪费的倾向。即:大批自费歌手掏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流行音乐的创作与制作上,但是,结果往往是大量“垃圾歌曲”出现、明星梦的破灭。
  而另一方面,由于流行音乐重视包装效果,过于依赖包装的文化特征又使得大批并不具备在流行音乐领域发展资质的人挤占了有限的流行音乐行业发展的文化空间,如:“演而优则唱”现象、大量没有真正演唱实力的录音歌手现象等。这些流行音乐圈内的“劣币”必然会对那些“优币”——真正具有流行音乐演唱才华的歌手、创作人员产生排斥的“格雷欣效应”,造成流行音乐有限文化空间的浪费。
  另外,以流行音乐演唱会形式出现的各种庆典活动由于过多、过滥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着有限的社会物质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流行音乐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一些演唱会的举办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用于舞台设计、灯光、音响的使用上,而各种间接消费就更是难以计数。例如,近两年来名气较大的《同一首歌》演唱会。一年内可以在全国、甚至在海外举办几十场的演出,虽然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低估,但是,过度地举办必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笔者就获得这样一个确切的信息,某所大学在校庆时请《同一首歌》演出当晚的电费及其他费用支出高达60万元,而《同一首歌》的出场费就高达300万元!为了能扩大宣传力度,保证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又支出200万的播出费。这还没有包括其他一些间接性的消费费用。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付出主要不是为了审美、更不是为了教育,大多是为了宣传上的效益,但其所得极其有限。从这一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严重的浪费。
  鉴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流行音乐演出市场的管理,完善演出的审批制度,尤其要严格审批大型广场式的演出。在发挥流行音乐消费文化功能所具有的积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避免由于过度的消费而造成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②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的排挤
  流行音乐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排挤的主要表现是: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创作主体向流行音乐的“投靠”,逐渐远离原来的创作领域;流行音乐以其巨大的产品数量逐渐抢占了严肃音乐、传统音乐的消费市场和听众群以及由此造成的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审美情结的衰退。
  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大批出自专业音乐学院、受到过良好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才投身流行音乐创作、演唱队伍之中的事例。这些专业人才的加入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同时,客观上也形成了严肃音乐、传统音乐人才“流失”的局面。这种“人才流失”如果形成一定量的积累,就必然会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另外,由于流行音乐创作周期远远低于严肃音乐的创作周期,而商品性、娱乐性、时尚性的文化特征更使得流行音乐有着强大的市场力量,其在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客观上形成了“排挤”的局面。流行音乐虽然在意识形态的表达方面属于非主流的,边缘化的,但在文化消费市场上却处于“主流”的、中心地位。这种局面过度发展的话极有可能形成“单向度”的社会审美倾向,导致受众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注意力的衰退。
  
  ③“审美魇足”与音乐审美的相对剥夺
  流行音乐大批量生产的文化特征使得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有专业人士保守统计,在今天的音乐商品化进程中,我国平均每年的歌曲生产量是10万首以上。”虽然这是一个并不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今整个 歌曲创作上的“泛滥”。
  汹涌如潮水的流行音乐在各种媒体的推动下,向受众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人生感受、“爱恨情仇”。虽然流行音乐一直标榜自己的“个性化”特征,但是,那些看似个性化的、色彩斑斓的、给听众种种不同情感体验的流行音乐,和古典、严肃音乐相比较的话,在许多方面都显得被“标准化”、“简单化”了。
  “对于歌手来说,自身丰富复杂的个性特点被掩藏起来,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经过唱片公司精心策划被强调突出的某一个性特征。这是一种‘伪个性化特征’,它不是经典音乐作品中所渗透出的创作者的个性体现,而是一种不需要精心思考和挖掘就可轻易获得并把握的外部表征。”
  因此,表现内容看似丰富的流行音乐,实际上每一种情感表现都形成了一种“模式”。这就使得流行音乐在数量上虽然众多,但千篇一律、风格雷同的作品也比比皆是。而相对人们有限的审美注意力、精力来讲,这些无限“丰富”(数量上的众多)、但却是被“标准化”、“普泛化”了的流行音乐势必会引起受众不同程度上的“审美魇足”反应,并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受众审美感受能力的迟钝和退化。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表面上人们在消费不同的流行音乐文化产品,实质上却是在消费“同质”的文化产品。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看似风格多元的流行音乐其实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多元化,相反,在引起人们“审美魇足”反应的同时形成对音乐审美能力、权利的相对剥夺,即:人们在看似广阔的流行音乐审美空间里获得的审美感受却是十分有限的,这种审美选择权利的拥有是十分有限的拥有。
  
  ④管理不规范带来的负面影响
  流行音乐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必然要受到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起着一定的规范性的作用。但是,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尤其是在社会文化环境发展不完善、不健全的时候,这种规范性的作用有时是“缺席”的。而缺少这种“规范性”束缚、管理的流行音乐往往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
  比如:由于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歌星“走穴”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娱乐圈从业人员缺乏自律性,导致吸毒、权钱交易、甚至暴力行为的存在;某些流行歌曲表现出与人类文明发展相背离的价值观念(“十大不健康流行歌曲”评选活动就是一个明例);娱乐圈高额收入对广大群众消费心理的负面影响等等。
  
  结话
  
  通过以上对流行音乐负面效应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流行音乐因其所具有的复合性文化特征而表现出文化功能的复合、多样的属性,甚至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恰似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文化功能与消极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发生功能的转换。如:过度强调“消费”功能就有可能导致出现“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的负面效应;过度强调“消遣”功能则会出现“审美魇足”、“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排挤”的负面效应等等。
  在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积极性文化功能的同时,我们更要注意流行音乐的负面社会效应。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评价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协调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如:认识到流行音乐所具有的强大消费、娱乐功能,我们就可以大力发展流行音乐文化产业,使流行音乐在为国家经济腾飞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娱乐消遣的文化需求。尤其是“新工时制实行以后,居民的文化娱乐消费明显上升,人均文化消费比1994年同期增长59.2%,其中,人均文化娱乐费用比1994年同期增长79.3%。”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多,流行音乐的这种文化功能应得到重视。
  而在清醒认识流行音乐消费功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对社会资源浪费的负面效应。过度消费就会导致浪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我们具有适度的文化发展观,同时也要求我们的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对此要有所作为。
其他文献
近年来,郧西县把控辍保学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举全县之力克难攻坚,基本实现了“贫困学生零失学、残疾学生零失教、教育资助零遗漏”的目标。  聚焦“应读尽读”压责任。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双线三包”工作机制,双线齐发,双管齐下,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建强“党政线”,县委、县政府将“控辍保学”纳入乡镇(场、区)、县直部门年度考核重点内容,縣长亲自挂帅担任控辍保学领导小组组长,推动建立控辍保学联控联保工
瑞吉欧教育体系是世界三大知名的幼儿教育体系,与蒙台梭利教育法一样,发源于意大利小镇,植根于意大利特有的文化和政治背景。教学档案记录是其核心教学策略之一,探究其概念、内涵及实施策略或许对改进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教学档案记录的概念与内涵  档案,即“Documentation”,特指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有规范和记录的组合,具体包含与幼儿教育生活有关的照片、音频、想法、表演、
解放前,上海老音专时代的沙汉昆同学,大家说他有“牛脾气”,就给他起了个“沙牛”的外号。解放初期参加土改工作时,他深入民间运用民歌音调写了一首童声二重唱《喂好我的大黄牛》,在土改运动中很是流行。此后,他一头钻进了作曲教学。如今,他虽已步入老年仍“牛劲”十足地研究旋律写作,不断地耕耘,实在值得称赞。  “文革”后,在成都召开的器乐创作会议上,曾提出音乐教学要有“五大件”的倡议(即除了学习和声、复调、配
为了加强音乐理论研究,总结创新经验,提高音乐工作者的音乐素质和理论水平,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应广大音乐工作者的要求,辽宁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生活》杂志社、吉林省音乐家协会、《轻音乐》编辑部、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北方音乐》编辑部于2006年11月联合发起了“第二届东北三省音乐论文评奖”活动。征集对象为:凡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及音乐评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编辑出版、群众音乐及音乐组织管理
加强对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与学习是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核心举措。近年来,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而来的“原生态”一词,成了音乐领域描述“原汁原味”民歌的时髦词汇,随着一批来自民间的歌手,如陕北民歌王王向荣、山西羊倌歌手石占明等登上大雅之堂,尽管带着浓厚的乡音,尽管穿着“土得掉渣”的服饰,尽管演唱方式显得有些“野”,但他们的演唱却博
“各地要严格执行‘黑名单’制,禁止‘黑名单’供应商参与营养改善计划相关工作。”贵州省教育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管理。  贵州省教育厅要求各相关学校要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技防”手段,推行在学校食堂重要区域安装监控摄像头,并通过接入网络,实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食堂的远程即时监管。  各地要严格执行“黑名单”制,坚决将提供虚假招投标材料和不合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特殊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思想解放给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根本性变化。盘点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方针以及逐步宽松的政治空间和学术氛围是学术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同时也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取改
04年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是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领域中重要的成果之一。作品由赵季平、程大兆、张坚、韩兰魁、景建树五位作曲家合力创作,2004—2005年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以及山西省内各地区、各高校演出多场,反响热烈,得到了专业人士及普通观众的广泛认可。2008年7月,《华夏之根》包揽了中国金唱片奖四项大奖——“创作奖”、“指挥奖”、“演奏奖”、“专辑奖”。长久以来,音
谢嘉幸在《走出西方》一文中说,“走出西方”是一个“宏大叙事”。依我看,“新世纪中华乐派”同样是一个“宏大叙事”,而且更为雄伟壮阔。自2003年《四人谈》公开亮出这面旗帜以来,支持者、质疑者各说不一,引起不小争论;这次赴京参加“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双方的争论更为激烈,分歧更为显豁,涉及到的命题也更为广泛而深刻。  自京返宁之后,结合我提交大会的论文《“宏大叙事”何以遭遇风险》和10月11日的大会发
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从2007年起,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推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试点工作,其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革新。这也是此次课改试点工作中阻力与难度最大的一项。  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分为四门课程,即俗称的“四大件”:和声学、复调音乐、配器、曲式与作品分析。这四门课程都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