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不“小”,“大”有作为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c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是文学的源头,也是儿童语言启蒙教育的开始。精简短小的儿童诗歌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并为孩子的识字提供练习的语言环境,从而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有利于明白断行的格式要求,并能在诵读中注意读出韵律、节奏等音乐美感,从而提升儿童审美能力;有利于理解诗的含义和意境,甚至诗歌的构成,拓展儿童想象世界,从而感受阅读的乐趣;有利于多元表达,提升阅读的成就感,搭建课内、课外的桥梁。
   关键词:儿童诗歌;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策略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是文学的源头,也是儿童语言启蒙教育的开始。儿童诗歌是诗歌中的一个分支,它精简短小,易诵易读,由于它受到差异化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等,都必须符合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近年来福建地区两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里儿童诗歌的编排。
   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偏少。据统计,从一年级上学期到二年级下学期,儿童诗比例分别约占25%、11%、14%、8%。儿童诗在第二、三、四册语文教材中共计22篇,总体数量偏少。而部编版语文教材里一年级上册32课里,出现了27首儿童诗歌;一年级八个单元下册29课里,也有14首的儿童诗;二年级上册出现8首,下册出现6首(这里的数据均不包括古诗数量)。儿童诗歌占低段语文课文总篇目的50%。由此可见,编者已渐渐意识到儿童诗歌对于低龄儿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精简短小的儿童诗歌到底在提升儿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哪些作为呢?
   一、精简短小的儿童诗歌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并为识字量少的孩子的识字提供练习的语言环境,从而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为什么说它可以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呢?我们先来看何为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个方面,他们是一个整体。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又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因此,识字在低段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新课时,识字任务已在第一课时完成,但一个课时的学习肯定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因此第二课时的反复诵读就成了识字的重要策略。我在教学《我要去远足》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反复多次和汉字见面,运用各种形式的“读”就达到9次,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注重开发无意记忆在识字上的潜力,让课文的生字的出现和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实这就是随文识字,也叫分散识字。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学生对生字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记忆。识字量增大了,阅读面扩大了,语言能力自然也就会增强。
   二、精简短小的儿童诗歌有利于明白断行的格式要求,并能在诵读中注意读出韵律、节奏等音乐美感,从而提升低幼儿童的审美能力
   儿童诗歌精简短小、富有音律美的语言特性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识字效率的同时,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我要去远足》这节儿童诗时,利用了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寻找到合适的配乐,运用读出音律美的策略,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地读,让儿童理解语言、欣赏语言,从而激发恰当的感情诵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例如,课堂伊始,一个“你们发现了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诗歌上的结构美和构思巧的特点,从而感受出小诗人出发前的急切与期盼。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意味深长。虽是低年级但教师也仍要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的整体意识,不要因为年龄小而只关注在字、词、句这样的语言单位上,支离破碎地去逐字逐句地品读,这是低年级老师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让孩子学完整篇文章可能收获到的只是一个词的理解,一个句子怎么读,表达了什么情感,而缺少对整个篇章结构的关照。我们要以思维的广度为侧重点,强化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从结构较简单的儿童诗歌训练起,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完整性。这种训练将会改变学生思路的狭窄、片面、简单的现象,而建立清晰的逻辑思维,为中高年级读、写长文章打下基础。例如,《明天要远足》一诗通过并列式结构清晰地从大海和云朵两个方面写出了对远足的期盼。老师可以让学生想象那儿还有不同形状的礁石,多种颜色的沙滩,各种姿态的小朋友然后进行仿说,从而加深对这种结构的认识;还可以给这些景物排排顺序,初步树立文章可以从最易于见到的写到最特别的,或是从静景写到动景的意识。诗歌逻辑在读中渐渐清晰,在思考中渐渐明朗,从而促进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并能在诵读中受到儿童诗歌韵律美的陶冶。
   综上所述,“感知韵律美”是儿童诗歌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
   三、精简短小的儿童诗歌有利于拓展儿童想象世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理解诗的含义和意境,感知诗歌的构成,感受阅读的乐趣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童诗中的词句虽写得较简略,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群体,学生和诗是相通的。挖掘诗中一个好的想象训练点,借力信息技术,激活孩子思维,尤其是语言理解力较薄弱的孩子,这样就会不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对诗的含义和意境的理解。
   《明天要远足》是花婆婆方素珍写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全诗只有68个字,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远足前夜一个孩子内心的激动和期待之情。诗的意境开阔,想象丰富。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就会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为具体深刻,对语言的咀嚼更有滋味呢?我在这堂课上最突出的就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了培养:第一,共享童趣,在悟中想。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可是,当我们长大以后,却忘记了那个年龄段,游戏是我们的主场,幼稚是我们的本心,就让孩子们回到本真的生活。例如,在教学《彩色的梦》“一大把彩色的梦”的片段时,让学生与彩色的笔互换角色,展开想象:“彩色笔躺在笔盒里聊天,会聊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很质朴、很生活:“今天学习认了多少字;我们今天上了什么课;我要让我的小主人各科成绩都优秀等等。”这一环节设计,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是的,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儿童诗教学的着力点,就在如何对童心和想象呵护、推进和激扬。第二,媒体创情,在境中想。当然多媒体运用一定要适时准确地运用,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引来孩子声声惊叹,“洁白柔软的云像什么呀?”张张生动的云图打开了孩子的心,也打开了孩子眼前的世界。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想象,一遍又一遍地洗涤着我们成人。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學、在学中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灵感。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儿童“想象”成了儿童诗歌教学又一个很重要的策略。
   四、精简短小的儿童诗歌有利于多元表达,提升阅读的成就感,搭建课内、课外的桥梁,最终达到能够背诵优秀儿童诗80篇
   黄国才老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指向高层级阅读能力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阅读。要将提问更多地指向运用、评鉴和质疑创新等高層级阅读能力,扭转阅读教学低层级问题泛滥的局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运用”无疑是儿童诗歌教学中训练思维的又一个很重要的策略。
   学生学习语言要经历一个“听—读—理解—模仿—创造—表达”的过程,儿童诗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以家喻户晓的儿童诗《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仿写的重点——“画家”的特点,联想“没有参加”的动物“还有谁”“有什么特点”。其次,师生共同发现语言规律,认识“不用……不用”的句式和排比手法。再次,教师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就水到渠成了。我创设了“明天我们就要去西湖公园郊游的情景”让孩子们感同身受着“睡不着”的心情,也学着课文的样子模仿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位诗人,只要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就能弹奏出最美妙的乐声。”放飞童心,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文本、生活记忆画面中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世界、对生活予以感知、感受,挖掘心灵中的真、善、美。
   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利于差异化学生的信心树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在儿童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针对差异化学生的语言智能发展水平和优势智能,教师可以给予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绘画小组、写作小组、朗诵小组、表演小组、音乐小组等。绘画小组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写作小组可以仿写、改写,朗读小组可以展示朗读,表演小组可以表演相关故事,音乐小组可以尝试为儿童诗配乐。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以实现爱屋及乌的境界。
   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孩子的言辞营造氛围的同时,要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思维意识。语言作为一种启迪思维的工具,它的真正的美在于言辞的热情、诚恳、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因此,在思维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灵感和思想渗透到课堂语言中去,“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思维点不断兴奋,由此达到思维教学的效果。
   童诗虽小,却纯洁美好,叫人无法拒绝。童诗虽小,却暗藏玄机,教人明理聪慧;童诗虽小,却树立起了骨子里的浪漫与优雅,给人一生美的沉淀。
   注:本文系共享平台助力语文阅读能力差异化教学的策略研究(GL2018007)研究成果。
  编辑 王亚青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知识素养,而且包括道德、智力和身体素养。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目前,体育教学以显性课程为主,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重视探索隐性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小学体育隐性课程;场地器材;开发策略   小学体育教师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阶段,他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小学生的需求和缺乏的学习内容,他们可以更直接地改变课程。所以,
摘 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偏远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数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教育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简要分析当前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以及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然后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教育。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偏远农村地区的青年和壮年去城市打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
摘 要: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则是望而生畏之科目。不少学生作文时因没有写头,无话可说而头痛,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为写好作文,师生往往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甚微,对于作文处于初始阶段的三年级学生尤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看法。  关键词:观察;激发兴趣;口语训练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教给观察方法  “
“认识角”这个单元共有两部分教学内容。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教材内容的编写体系有很大改变,没有像原教材那样从点、线、面、体由小到大逐步教学,而是比较隐秘。主要是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立体—平面),二维空间转化到三维空间(平面—立体),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有以下感触:  一、在实物与平面图形的反复转换中感知角  “认识角”是传统的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教材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
摘 要:作业是小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系统,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提高所布置作业的质量,使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不能一刀切,而要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来分层次布置。  关键词:技巧;布置;数学作业 
“翻转课堂”很适合当前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因为它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采取“以学定教”的方式,老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设计情境,让学生体味到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情感美。但是小学古诗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原则。   一、教学设计的自主性原则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
【案例背景】  2015年至2017年,本人有幸经过层层选拔分别参加了江宁区、南京市、江苏省的优质课比赛,最终均获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历时两年的赛课过程中,反复磨课、反复修改,次数多达60余次。比赛是机遇也是对自身的锻炼。戏歌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和类型,“如何把握与教授这节课”我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经过反复“揉捏”,我选择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课堂回放】  片段一:打击乐欣赏(中西乐
摘 要:知名教育学者叶圣陶说:何为教育,简单概括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行为方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生,而坏习惯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大部分人的习惯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小学生的习惯处于发展初期,这个时期养成好习惯可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的自学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
在2016年我国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从四个方面做学生的引路人,其中之一就是“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品格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品和做事风格。品格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现在,更决定着他们的未来。锤炼品格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良好的习惯。当前,由于家庭教养和品德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学生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学习上没有目标和理想,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坚持不懈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当学生有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语文趣味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显学习主体,张扬个性风采;丰富实践活动,构建多彩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呈现教师的“一言堂”局面,因而课堂气氛也是死气沉沉,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