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论坛举行前夕,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前驻马里、科特迪瓦大使刘立德。刘大使就中非友谊、中非合作关系、中非经济的互补性、中非未来的发展等讲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有见地的看法。采访的话题自然地从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开始。
丰富多彩的外交生涯
刘立德的外交生涯全部献给了发展中非友谊事业。他在非洲度过了整整22年,先后在我国驻马里、扎伊尔(今天的民主刚果)、加蓬和科特迪瓦四个中、西非法语国家的大使馆工作。他生长在上海市,考高校时,他原本想学理工,但组织上要求他改学外语,作为一名要求进步的青年,他无条件地接受了组织的分配,来到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法语。从此,以法语为工具,在外交战线孜孜不倦地奋斗了将近四十载,与非洲、与非洲人民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在1961年和1972年被派往马里和扎伊尔参与新建使馆工作,以后又到加蓬、科特迪瓦工作,每地均度过了五个春秋;他两次就职马里,长达九年半之久。
年轻时刘立德就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因而有机会向一些高级领导,特别是一些政策水平较高的资深老大使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处理外交案件的活知识和经验,为以后自己独立掌握政策,处理案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外交工作人员,晋升到特命全权大使。1999年2月,他在科特迪瓦荣幸地接待了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正式访问后,完成了一名外交官的神圣使命,光荣退休。
刘立德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仍热爱外交事业,关心非洲形势的变迁和中非友谊的发展。回国后只休息了两个月,这位职业外交官便出任了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秘书长,不久,又就任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转而活跃在民间外交领域。至今,他仍与许多非洲朋友保持着联系,为我国各类企业前往非洲投资经商提供咨询服务,为他们牵线搭桥。他说,把毕生的精力花在推进中非友好合作大业上是一件令人感到荣幸的事。
茶叶传情 茶叶外交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殖民地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摆脱了殖民统治。新生的非洲国家都面临着巩固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文化教育的艰巨任务。新中国在历史上与非洲国家经历了同样悲惨的遭遇,最理解非洲人民的痛苦和需求,毫不犹豫地高举反帝、反殖民主义的大旗,对非洲人民的处境表示同情,以诚相见,在政治和道义上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在物质上,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赢得了广大非洲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和赞誉。1963年底、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亚非14国。在周总理主持下,我国发表了发展亚非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这些原则对巩固和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八项原则具体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是平等互利的,真诚无私的,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这是当时国际合作中新的形式,与西方国家的“援助”有着本质的区别,受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刘大使说,马里是非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之一,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立场坚定,受到前宗主国的多方压力。马里独立后立即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我国政府理解马里的困境,决定将马里作为我援助的重点国家。我援助的特点,一是真诚,二是无私。选择的项目都是马里人民急需的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项目。在农业方面,首先帮助马里人民扩大水稻生产,兴修水利,改良种植方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试种茶叶和甘蔗。马里独立时几乎没有工业,一切工业品全靠进口,我国帮助马里朋友白手起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了卷烟、火柴、纺织印染、制糖、碾米、机械加工、制革、药品加工等项目,为马里打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中国派出的专家、技术人员生活简朴、工作勤劳、技术高超、平等待人,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结成了兄弟之情,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援助人员遇到困难时,马里朋友会舍身相助。
刘大使十分动情地向记者讲述了在马里种茶的故事。
马里气候酷热,马里人有喝茶的习惯。但喝茶的方式不同于中国人。中国人是泡茶,而马里人是煮茶。茶壶里放上半壶茶叶,放在火上煮。茶水极苦,需放上很多蔗糖和薄荷。喝上三小杯即倒掉。所以,茶和蔗糖是马里的两大消费品,全部靠进口。马里政府为了减少外汇支出,决定自己种茶和种甘蔗。种茶和种甘蔗需要适当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技术要求也较高。马里的前宗主国断言马里种不出这两种作物。中国政府承接了这两个项目。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每年向马里出口数千吨茶叶。一个茶叶出口国帮助一个茶叶消费国种茶,这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然而社会主义的中国就这样做了。马里领导人和普通老百姓获悉后,无不为之感动。中国派去了有经验的福建种茶专家,仅花了一年时间就试种成功了。三年后采了第一批茶。消息传出,全国为之振奋。总统凯塔品尝后认为茶叶的质量上乘。他让中国专家加工了两筒,加以精包装,派人专程送给好友毛里塔尼亚总统达达赫。凯塔用实物说明中国是可以信赖的朋友。此举推动了正在犹豫不决的达达赫总统下决心与中国建交。中毛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达达赫总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用自身的经历,主动说服了五个非洲国家与中国建交。刘立德认为,从事外交工作非常有意义。有时候,哪怕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做好了,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中非友谊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它在中非人民心里生根发芽。
真诚产生友谊
中国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对非工作。他们不仅在不同阶段制定了正确的对非政策,而且还亲自做非洲领导人的工作。周恩来总理1964年元月访问马里时,与凯塔总统举行了两次会谈,两人促膝谈心八个小时。周总理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所犯的错误和走过的弯路。提醒他们不要操之过急,防止左的倾向。革命和建设都要结合本国的实际,不要抄袭别国的经验。马里领导人注意聆听周总理的介绍,有的还认真做笔记。他们认为周恩来对他们以诚相待,极为感动,对周总理产生了深厚的敬意。至今,马里人民仍在深深怀念周总理。
刘大使指出,在处理对非关系中,我们还应注意尊重对方的意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援建马里塞古纺织厂经历的波折即是证明。
刘大使介绍说,1965年,马里政府欲建一纺织印染厂。他先找一欧洲国家援建。该国提出了一些苛刻的条件。马里政府转而请我国政府援助。中国同意立项考察。出于抑制中国在马里和西非的影响,那个欧洲国家向马里政府施压,不准它接受中国的援助。马里怕得罪这个国家,对我暗示要收回对我国的要求。我驻马里大使不松口,要求马里遵守原来的协议,使马里政府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国大使的态度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严厉批评。指出这是强加于人,指示大使主动向马里领导人道歉,并收回自己不适当的表态,尊重马方的决定。马领导人听后如释重负。中国政府的态度完全出乎意料,马里政府十分感激。后因那个欧洲国家态度过于强硬,马里政府最终断然决定把纺织厂项目仍交中方实施。
说到这里,刘大使指出,在我援非工作中还有一条要遵守的原则,即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要把非洲人民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奋力解决。例如,非洲足球联盟决定2002年在马里举办全非足球联赛。这是全非文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当时马里足球设施落后,一个像样的足球场都没有。应马里政府的要求,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以工程承包方式在短短两年时间为马里建成了一个现代化大足球场和4个小型足球场,保证了全非足球联赛成功举行。此举在所有的非洲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刘立德说,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援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实正是如此。几十年来,中国从各方面援助过非洲国家,非洲国家在很多重要时刻也支持过中国。1971年10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6个非洲国家投了赞成票。毛主席动情地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20世纪90年代初,当中国面临西方制裁与遭到孤立时,是非洲国家给予我们同情和支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人权会上,11次挫败西方反华提案,在联合国大会13次粉碎台湾“重返联合国”的图谋,非洲国家都给予了支持。
“这一点,我们长期在非洲工作的人员在这方面的体会更深刻。”刘立德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员经常享受到‘特殊待遇’,我们在中非某国使馆想新建一个馆舍。驻在国总统下令在市中心拨一公顷土地给中国使馆盖新馆舍用,而只收一个美元。”
目前是到非洲投资发展的最好时期
刘大使认为,当前是我国企业到非洲投资最好的时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援外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我对外援助方式进行了较大改革,在继续进行政府间援助的同时,积极鼓励我各类企业到非洲去投资办企业,发展贸易。为此,中国政府向赴非洲投资的企业提供政府贴息贷款,援外项目实行合资合作。
与此同时,非洲国家也致力于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实行开放和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开发当地资源。许多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开始好转,通货膨胀降低,外国投资增加,国际收支好转。非洲经济正在稳步复苏,非洲将成为本世纪国际投资的热点地区,加之,非洲国家对中国的信任,热切期望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非洲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开发潜力,市场辽阔,中国产品适合非洲日常需要,价廉物美,受到普遍欢迎。
长期在非洲工作的老大使刘立德强调,这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必将进一步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为双方经济合作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希望中国的企业消除疑虑,走进非洲,积极开拓新市场,为加强中非合作作出贡献。
加强交流 增进了解
刘立德大使说,中非建交虽已50年,但由于两个大陆相距遥远,文化底蕴差距大,传媒手段还相对落后,老实讲,到目前为止,非洲尚不太了解中国,中国也不太了解非洲。
他说,我们看到、听到的大多是非洲落后的一面。人们稍为注意,就会发现电视播出的是一些很可怕的镜头:孩子饿得皮包骨头,苍蝇、蚊子叮在上面,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谈起非洲,令人生畏,又是疾病,又是贫困落后,这很难让人接受。再有,就是政局不稳,经常发生军事政变。大家害怕到那里去。这起码是对非洲的误解。
刘立德经常说他本人就是一个活标本。他在非洲工作生活了22年,至今身体非常健康。何况,他还在非洲农村待了一年呢!
打摆子,是非洲常见病,他也不例外,也打过摆子。在打摆子期间,是很难受的,但吃了药,有一周的时间也就可恢复过来了,也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非洲有艾滋病,但只要自己注意卫生,这种病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刘立德大使认为,对非洲要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了解。他继续谈他对非洲的看法。“其实,非洲也掌握了许多先进的东西,因为发达国家也援助过他们,也向非洲传授过一些先进的技术。有些东西,中国还是到非洲学回来的。”
钻石勘探开采技术,相对来说,中国就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勘探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派了一个技术考察团到扎伊尔考察,那里盛产钻石,开采技术也先进。扎伊尔朋友无保留地向中国朋友公开他们的技术,中国考察团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一些新技术。回来之后,用学到的技术搞勘探,结果,在山东省找到了一个大的钻石矿藏。
刘立德说:“要做到让非洲人真正了解中国,让中国人真正了解非洲,任重道远。”他建议中国的媒体应该向国人加大有关非洲的宣传力度,反过来,中国也应该大力向非洲传播更多的、真实的中国信息。非洲长期受西方国家宣传的影响,还有人认为中国还非常落后,人权记录差。非洲对中国也有误解,有些非洲人则认为中国这几年发展比较快,中国已不是发展国家了,而是发达国家了。“凡此种种,中国有义务更多地帮助非洲了解中国。”
(本文图片系刘立德提供)
责编:邓树林
丰富多彩的外交生涯
刘立德的外交生涯全部献给了发展中非友谊事业。他在非洲度过了整整22年,先后在我国驻马里、扎伊尔(今天的民主刚果)、加蓬和科特迪瓦四个中、西非法语国家的大使馆工作。他生长在上海市,考高校时,他原本想学理工,但组织上要求他改学外语,作为一名要求进步的青年,他无条件地接受了组织的分配,来到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法语。从此,以法语为工具,在外交战线孜孜不倦地奋斗了将近四十载,与非洲、与非洲人民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在1961年和1972年被派往马里和扎伊尔参与新建使馆工作,以后又到加蓬、科特迪瓦工作,每地均度过了五个春秋;他两次就职马里,长达九年半之久。
年轻时刘立德就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因而有机会向一些高级领导,特别是一些政策水平较高的资深老大使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处理外交案件的活知识和经验,为以后自己独立掌握政策,处理案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外交工作人员,晋升到特命全权大使。1999年2月,他在科特迪瓦荣幸地接待了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正式访问后,完成了一名外交官的神圣使命,光荣退休。
刘立德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仍热爱外交事业,关心非洲形势的变迁和中非友谊的发展。回国后只休息了两个月,这位职业外交官便出任了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秘书长,不久,又就任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转而活跃在民间外交领域。至今,他仍与许多非洲朋友保持着联系,为我国各类企业前往非洲投资经商提供咨询服务,为他们牵线搭桥。他说,把毕生的精力花在推进中非友好合作大业上是一件令人感到荣幸的事。
茶叶传情 茶叶外交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殖民地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摆脱了殖民统治。新生的非洲国家都面临着巩固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文化教育的艰巨任务。新中国在历史上与非洲国家经历了同样悲惨的遭遇,最理解非洲人民的痛苦和需求,毫不犹豫地高举反帝、反殖民主义的大旗,对非洲人民的处境表示同情,以诚相见,在政治和道义上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在物质上,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赢得了广大非洲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和赞誉。1963年底、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亚非14国。在周总理主持下,我国发表了发展亚非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这些原则对巩固和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八项原则具体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是平等互利的,真诚无私的,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这是当时国际合作中新的形式,与西方国家的“援助”有着本质的区别,受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刘大使说,马里是非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之一,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立场坚定,受到前宗主国的多方压力。马里独立后立即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我国政府理解马里的困境,决定将马里作为我援助的重点国家。我援助的特点,一是真诚,二是无私。选择的项目都是马里人民急需的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项目。在农业方面,首先帮助马里人民扩大水稻生产,兴修水利,改良种植方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试种茶叶和甘蔗。马里独立时几乎没有工业,一切工业品全靠进口,我国帮助马里朋友白手起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了卷烟、火柴、纺织印染、制糖、碾米、机械加工、制革、药品加工等项目,为马里打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中国派出的专家、技术人员生活简朴、工作勤劳、技术高超、平等待人,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结成了兄弟之情,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援助人员遇到困难时,马里朋友会舍身相助。
刘大使十分动情地向记者讲述了在马里种茶的故事。
马里气候酷热,马里人有喝茶的习惯。但喝茶的方式不同于中国人。中国人是泡茶,而马里人是煮茶。茶壶里放上半壶茶叶,放在火上煮。茶水极苦,需放上很多蔗糖和薄荷。喝上三小杯即倒掉。所以,茶和蔗糖是马里的两大消费品,全部靠进口。马里政府为了减少外汇支出,决定自己种茶和种甘蔗。种茶和种甘蔗需要适当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技术要求也较高。马里的前宗主国断言马里种不出这两种作物。中国政府承接了这两个项目。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每年向马里出口数千吨茶叶。一个茶叶出口国帮助一个茶叶消费国种茶,这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然而社会主义的中国就这样做了。马里领导人和普通老百姓获悉后,无不为之感动。中国派去了有经验的福建种茶专家,仅花了一年时间就试种成功了。三年后采了第一批茶。消息传出,全国为之振奋。总统凯塔品尝后认为茶叶的质量上乘。他让中国专家加工了两筒,加以精包装,派人专程送给好友毛里塔尼亚总统达达赫。凯塔用实物说明中国是可以信赖的朋友。此举推动了正在犹豫不决的达达赫总统下决心与中国建交。中毛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达达赫总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用自身的经历,主动说服了五个非洲国家与中国建交。刘立德认为,从事外交工作非常有意义。有时候,哪怕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做好了,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中非友谊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它在中非人民心里生根发芽。
真诚产生友谊
中国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对非工作。他们不仅在不同阶段制定了正确的对非政策,而且还亲自做非洲领导人的工作。周恩来总理1964年元月访问马里时,与凯塔总统举行了两次会谈,两人促膝谈心八个小时。周总理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所犯的错误和走过的弯路。提醒他们不要操之过急,防止左的倾向。革命和建设都要结合本国的实际,不要抄袭别国的经验。马里领导人注意聆听周总理的介绍,有的还认真做笔记。他们认为周恩来对他们以诚相待,极为感动,对周总理产生了深厚的敬意。至今,马里人民仍在深深怀念周总理。
刘大使指出,在处理对非关系中,我们还应注意尊重对方的意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援建马里塞古纺织厂经历的波折即是证明。
刘大使介绍说,1965年,马里政府欲建一纺织印染厂。他先找一欧洲国家援建。该国提出了一些苛刻的条件。马里政府转而请我国政府援助。中国同意立项考察。出于抑制中国在马里和西非的影响,那个欧洲国家向马里政府施压,不准它接受中国的援助。马里怕得罪这个国家,对我暗示要收回对我国的要求。我驻马里大使不松口,要求马里遵守原来的协议,使马里政府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国大使的态度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严厉批评。指出这是强加于人,指示大使主动向马里领导人道歉,并收回自己不适当的表态,尊重马方的决定。马领导人听后如释重负。中国政府的态度完全出乎意料,马里政府十分感激。后因那个欧洲国家态度过于强硬,马里政府最终断然决定把纺织厂项目仍交中方实施。
说到这里,刘大使指出,在我援非工作中还有一条要遵守的原则,即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要把非洲人民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奋力解决。例如,非洲足球联盟决定2002年在马里举办全非足球联赛。这是全非文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当时马里足球设施落后,一个像样的足球场都没有。应马里政府的要求,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以工程承包方式在短短两年时间为马里建成了一个现代化大足球场和4个小型足球场,保证了全非足球联赛成功举行。此举在所有的非洲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刘立德说,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援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实正是如此。几十年来,中国从各方面援助过非洲国家,非洲国家在很多重要时刻也支持过中国。1971年10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6个非洲国家投了赞成票。毛主席动情地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20世纪90年代初,当中国面临西方制裁与遭到孤立时,是非洲国家给予我们同情和支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人权会上,11次挫败西方反华提案,在联合国大会13次粉碎台湾“重返联合国”的图谋,非洲国家都给予了支持。
“这一点,我们长期在非洲工作的人员在这方面的体会更深刻。”刘立德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员经常享受到‘特殊待遇’,我们在中非某国使馆想新建一个馆舍。驻在国总统下令在市中心拨一公顷土地给中国使馆盖新馆舍用,而只收一个美元。”
目前是到非洲投资发展的最好时期
刘大使认为,当前是我国企业到非洲投资最好的时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援外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我对外援助方式进行了较大改革,在继续进行政府间援助的同时,积极鼓励我各类企业到非洲去投资办企业,发展贸易。为此,中国政府向赴非洲投资的企业提供政府贴息贷款,援外项目实行合资合作。
与此同时,非洲国家也致力于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实行开放和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开发当地资源。许多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开始好转,通货膨胀降低,外国投资增加,国际收支好转。非洲经济正在稳步复苏,非洲将成为本世纪国际投资的热点地区,加之,非洲国家对中国的信任,热切期望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非洲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开发潜力,市场辽阔,中国产品适合非洲日常需要,价廉物美,受到普遍欢迎。
长期在非洲工作的老大使刘立德强调,这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必将进一步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为双方经济合作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希望中国的企业消除疑虑,走进非洲,积极开拓新市场,为加强中非合作作出贡献。
加强交流 增进了解
刘立德大使说,中非建交虽已50年,但由于两个大陆相距遥远,文化底蕴差距大,传媒手段还相对落后,老实讲,到目前为止,非洲尚不太了解中国,中国也不太了解非洲。
他说,我们看到、听到的大多是非洲落后的一面。人们稍为注意,就会发现电视播出的是一些很可怕的镜头:孩子饿得皮包骨头,苍蝇、蚊子叮在上面,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谈起非洲,令人生畏,又是疾病,又是贫困落后,这很难让人接受。再有,就是政局不稳,经常发生军事政变。大家害怕到那里去。这起码是对非洲的误解。
刘立德经常说他本人就是一个活标本。他在非洲工作生活了22年,至今身体非常健康。何况,他还在非洲农村待了一年呢!
打摆子,是非洲常见病,他也不例外,也打过摆子。在打摆子期间,是很难受的,但吃了药,有一周的时间也就可恢复过来了,也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非洲有艾滋病,但只要自己注意卫生,这种病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刘立德大使认为,对非洲要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了解。他继续谈他对非洲的看法。“其实,非洲也掌握了许多先进的东西,因为发达国家也援助过他们,也向非洲传授过一些先进的技术。有些东西,中国还是到非洲学回来的。”
钻石勘探开采技术,相对来说,中国就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勘探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派了一个技术考察团到扎伊尔考察,那里盛产钻石,开采技术也先进。扎伊尔朋友无保留地向中国朋友公开他们的技术,中国考察团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一些新技术。回来之后,用学到的技术搞勘探,结果,在山东省找到了一个大的钻石矿藏。
刘立德说:“要做到让非洲人真正了解中国,让中国人真正了解非洲,任重道远。”他建议中国的媒体应该向国人加大有关非洲的宣传力度,反过来,中国也应该大力向非洲传播更多的、真实的中国信息。非洲长期受西方国家宣传的影响,还有人认为中国还非常落后,人权记录差。非洲对中国也有误解,有些非洲人则认为中国这几年发展比较快,中国已不是发展国家了,而是发达国家了。“凡此种种,中国有义务更多地帮助非洲了解中国。”
(本文图片系刘立德提供)
责编:邓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