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我所见过的最美的国家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t2d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的美一部分是大自然给予的,但更多的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对外大传播》:提到瑞士,就容易让人想到美丽干净的乡村、绿油油的溪谷、秀丽的湖水,还有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终年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峰。你从2000年起,做了四年中国驻瑞士大使,请说说你眼中的瑞士。
  吴传福:走过不少国家,但瑞士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国家。很难想象,也很难再找出一个像瑞士这样,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整个国家都非常美的国家。
  瑞士的美,美在它的信手拈来,美在它的浑然一体。有出访瑞士的代表团问我,哪里的景致比较好。我说你把照相机拿起来,随便哪个角度都是一幅画。我非常感慨于瑞士水质的清澈。日内瓦湖是瑞士最大的湖泊,湖面上游人很多,但总是清澈见底,看不到一点脏东西。
  《对外大传播》:瑞士是一直就这么美丽吗?它有没有走过异常艰辛的环保之路呢?
  吴传福:刚到瑞士的时候,我也很纳闷瑞士为什么如此干净。后来,瑞士人告诉我,他们的环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20世纪50年代,瑞士化学工业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工厂排污对河流、湖?白和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那时,瑞士的水也是黑的。在此情况下,瑞士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措施,明文规定谁伐一棵树就得种一棵树,乱砍伐者要受到法律制裁。就这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造就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国家。
  严格的环保措施,造就了人们非常强烈的环护意识,养成了人人爱护环境、维护环境的习惯。所以说,瑞士的美一部分是大自然给予的,但更多的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所谓大自然给予的只是有山有水,但是没有人的创造,山不可能那么秀、水不可能那么清。
  《对外大传播》:瑞士2005年的人均GDP就达到50158美元,他们可以制订出种种保护环境的解决方案。而中国还有为数众多的民众在贫困线上挣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做出何种努力,才能解决环境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吴传福:我认为和谐的理念是我们党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整个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后,提出的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发展战略。这牵涉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究竟为了谁的问题。发展不仅为了我们,更为了子孙后代。没有这一条,发展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目前,中国虽然在发展中困难重重,但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环保的重要性,我认为,首先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其次,便是法制。毕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有了法怎么严格执法,这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的问题。其实,中国在环境方面也立了法,但是我们法律的执行力度就差远了。当人们真正习惯把保护环境当成自己的一个自觉行为的时候,当人们把保护环境看成和自己的生存条件息息相关的时候,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瑞士和中国很多方面是不一样的。在瑞士,也有专门卖旅游纪念品的,他们的店员一般都会认真详细地介绍产品的性能和用途,但绝不会用溢美之词诱导你去购物或多购。游人想看就看,想坐下来也有地方可以休息,去厕所也很方便和干净。中国人口众多,现阶段很难达到这样舒适的旅游环境,但我们可以为游客创造一个尽量舒适的环境。
  不过,我们要从国情出发。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条件是会逐步改善的。但我们不能什么都等,什么都要等到经济发展了再着手就晚了。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当然这是两方面的问题,对旅游部门来说,有一个是以游客为本,还是以利益为本的问题。对游客来说,素质也需要提高。
  提到中国人多,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笔者就在北京的旅游景点遭遇了尴尬。不管是颐和园、故宫,还是长城,只要是能站人的通道都站满了人。故宫“五一”期间的游客接待量达44万人次。在黄金周期间,“摩肩接踵”已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种客观现实。大使的讲述可能会对我们生活的环境的改变有所促动。
  
  “瑞士经济背后的支撑是创新,而创新的背后是教育的支撑”
  
  《对外大传播》: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是中立国,这使得它的国民经济发展免于战火的破坏。中国也是崇尚和平的国家,但却屡遭入侵者的蹂躏?
  吴传福:至于说到中国受到侵略的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的本性使然,当然,中国当时太弱小也是一个原因,“落后必然挨打”。而瑞士作为当时人口只有四百多万的小国,主要是得益于“中立国政策”的保护(中立国的问题是十九世纪初期欧洲的特殊政治现象,分为暂时和永久中立国。一个国家成为中立国,需要其他国家的承认。)。
  瑞士是永久中立国,但也非常注重发展国防,不光在大山里挖洞存粮存武器存飞机,更是家家户户必须建防原子弹的掩体,办公楼也不例外。中立政策可以保证其免予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但这不是一种消极的中立政策。在瑞士,实行全民皆兵的政策(瑞士联邦宪法第十八条规定,“每个瑞士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加入瑞士国籍的外国人也要服从这项规定。年满18岁的健康男子都要接受为期15周的军事训练,从此以后还要定期服役,一直到50岁才能正式退役)。这两者相结合,才得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对外大传播》:前不久,瑞士银行与“二战”纳粹受害者问题在国际上炒得很厉害。你如何看待此问题?
  吴传福:“二战”期间,纳粹德国90%的黄金交易都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希特勒从占领国掠夺的相当一部分财富也保存在瑞士银行的保险箱里,瑞士银行由于帮助希特勒兑换外币,购买武器,“二战”后受到世界的广泛谴责。这也是当初纳粹德国允许瑞士中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客观地说,这也涉及瑞士银行保密法的问题。瑞士是中立国,在欧洲战后重建的过程中,占据了一个有利的地位。瑞士银行的信誉特别好,银行保密法执行得特别严格。任何人存到银行的财务,银行绝对保密,他们绝不过问客户的身份和私人情况,世界上的名流包括政治人物,都愿意将钱存入瑞士的银行,这为瑞士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瑞士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洗钱者最理想的选择。现在由于受到国际舆论的压力,对于大宗可疑财物的来源,瑞士银行现在也必须向相关国际组织提供信息。
  《对外大传播》:人们对瑞士自然风光了解得比较多,但对瑞士经济则相对陌生。请你介绍一下瑞士经济的状况好吗?
  吴传福: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和旅游业是瑞士的三大创汇行业。机械制造、化工、医药、钟表、食品加工、纺织是瑞士工业的主要支柱。工业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质量精良,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除ABB、雀巢、诺华、苏尔寿等著名大公司外,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瑞士的金融保 险业发达,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瑞士银行有严格的保密法,是全球银行保密度最高的国家。最大城市苏黎世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黄金市场。
  《对外大传播》:你认为瑞士经济发展的秘诀是什么?
  吴传福:中立国的地位,使瑞士免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其经济发展一直没有停滞。但是我认为瑞士经济背后的支撑是创新,而创新的背后是教育的支撑。瑞士人有一个观念,就是“要做就做最好”。我一直在想瑞士军刀为什么在世界上经久不衰?我看有一条,就是“精”:他们的品牌比生命还重要,品牌靠什么?一靠质量,二靠发展,靠不断的创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另外,我认为瑞士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则在质量上下功夫,瑞士的学校是很小的,但是教育质量高、有特色。不像我国,20世纪末开始搞高校合并,学校办成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失去了特色和优势。比如说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就是搞工业,旅游学校就是搞旅游,是培养饭店管理人才。我国很多高级人才,像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就是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的。
  不管怎样,我认为瑞士经济成功的经验最主要有三条:一是教育,二是创新,三是法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制,经济就会陷入一片混乱。这三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地方。
  《对外大传播》:我们都知道瑞士钟表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这种精致甚至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你在瑞士有没有这方面的感受?
  吴传福:我们曾去瑞士的企业参观,看不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包括我去欧米茄手表厂。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那里装,装上一个轮子,这里拧一拧,那里拧一拧。但检验之严格简直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比如,手表装完后,就加温,加到很高的温度,然后扔到水里。而且每个手表都有一个号码,如果拿手表去修,人家一看手表的号码,就会查到手表的主要零部件是几号。
  有人可能觉得拧螺丝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有经验和没有经验拧一个螺丝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与瑞士劳动力缺乏有一定的关系。但瑞士人相信经验。在瑞士饭店里,经常不是年轻漂亮的姑娘,而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为客人服务。但是这种服务真是炉火纯青。你根本不需要提出要求,他们就在你不知不觉问提供了到位的服务。这就是经验。
  经验是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的,往往年轻的时候经验不够。而中国制造企业中就缺乏熟练工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经验的熟练工人从哪里来?是从不会到会慢慢培养,慢慢实践。这样厂里需要花成本,如果学校里一出来就是一名能熟练操作的工人,不是更好吗?所以,瑞士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在高中的时候,学生是朝着职业方向发展,还是普通教育方向发展,就非常明确了。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非常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蓝领”。
  不可想象,如果瑞士只有专家和工程师,没有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人,那瑞士的经济小可能这么发达。
  
  “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风气越来越浓”
  
  《对外大传播》:你在瑞士任大使期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吴传福:怎么让瑞士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在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上理解中国,这是在瑞士工作的外交官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他们的国情跟我国国情差别很大,价值观、政治体制跟我们的也有很大差别,如何增进相互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发展中瑞两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在这个方面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但是,瑞士人了解中国的渠道应该说不是太多。虽然CCTV-9和CCTV-10向全世界播出,但是瑞士人还没有感到看中国频道的必要。他们认识中国主要还是靠当地的报纸、杂志。当然中国的很多电影和数据也过去了,应该说了解的渠道在慢慢增多。我们的外宣需要大力加强,慢慢积累,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我看来,旅游是最好的渠道,来中国旅游的瑞士人对中国的了解胜过他在瑞士几十年所看到的东西。
  《对外大传播》:瑞士与中国虽相隔遥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国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在逐渐增多。2002年,瑞士少女峰和中国黄山在少女峰上正式结为姐妹山。2005年,中国政府和瑞士联邦政府联合对西藏拉萨小昭寺部分建筑进行修缮。你在担任中国驻瑞士大使期间,曾经做过哪些促进中瑞交流的工作或者组织过哪些活动?
  吴传福:当时,为了推动中瑞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我们既组织中国的企业去瑞士推销商品,也组织瑞士的企业家来华考察。应该说,瑞士很多大银行和企业,嗅觉特别灵敏,中国一改革开放,它们很快就来到中国建立办事处。
  但中国企业进入瑞士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第一,瑞士成本非常高,物价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不仅是人力成本高,租房子、生活费等都很贵,能进入瑞士的企业就需要有非常高的效率,否则投入产出比就会失调。第二,产品必须是先进的、质量非常高的。严格说来,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在瑞士立足。我国生产的纺织品、服装、鞋类、箱包、玩具等目前已在瑞士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质量差的产品,在瑞士很难有销路。因此,“以质取胜”战略对扩大对瑞士出口尤为重要。
  《对外大传播》:2004年2月3日,你代表中国教育部向苏黎世大学赠书。在致辞中,你感谢苏黎世大学为推动中瑞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人民间的友谊而培养汉语人才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希望这批图书能对苏黎世大学汉语教学与研究有所帮助。你能否介绍一下瑞士人民学习汉语的情况?
  吴传福:在瑞士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瑞士和中国有几个最早:瑞士是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1950年9月就同中国建交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就是与瑞士合作的,是现在的迅达。迅达公司当时驻中国的代表后来成为瑞士驻中国大使,他现在成为最大的收藏中国现代物品的收藏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瑞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一些中小企业也来中国投资。在这种情况下,瑞士人想了解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学习中文的风气越来越浓。很多瑞士的大学都开设了中文系,很多年轻人都把中文作为第一外语来选修。
  
  责编 周瑾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从2006年第7期起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
期刊
编者按:2006年初《对外大传播》开始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共同主办《新闻发言人》栏目时,发表了新闻局局长郭卫民的专访文章《中国新闻发言人新年发出第一声春雷》。2007年新年到来之际,《对外大传播》再次采访了主管新闻发布具体工作并主持过数十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的郭卫民局长。    新闻发布:主动设置议程    《对外大传播》:回顾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举办的58场新闻发布会,你认为一
期刊
编者按: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对外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怎样更加有效地向世界介绍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依然是摆在我国外宣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工程。本刊的《大使访谈》栏目,试图通过对外国驻华大使的采访报道,解读出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他们对中国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在东西方交流和传播领域的认知理念。同时也试图通过对我国驻外大使的采访报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他们对有关国家的认知和
期刊
编者按:62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60多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
期刊
编者按: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副局长王丕君指出的:“西藏本没有问题,而多年来充斥在西方舆论中的西藏是完全地被问题化了,妖魔化了,虚拟化了。西方社会对‘西藏问题’有着执著的偏见,我们应该不断地向他们阐明事实、申明道理。”  自2005年第7期开办《西藏之窗》栏目以来,本刊围绕“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误解”、“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
期刊
编者按:潘占林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作为中国前驻南斯拉夫大使,他经历了北约轰炸前南斯拉夫的炮火。当美国的炸弹炸毁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时,他是亲身经历者。当中国大使馆复馆的当天,他又与中国使馆人员和中国记者在战火中升起了五星红旗。  回国休整后,潘占林出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两次以生命作价的穿越,在战火中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认知与比较,使我们深切感到,他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同时,也在积极倾听世界的回声
期刊
2001年是不同寻常的。好似一个大时代的开始,中国和世界都经历了那么多的考验。  能够和谣言赛跑,是我们归纳出的最为形象的发言人基本要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培训班领跑了中国政府系统的发言人培训。  给领导培训并不容易。  新闻发言人培训的普及和提高应当并重。  编者按:本刊《发言人》栏目开办三年来,一直在追踪并记录着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进程,采访了主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高端人士、中央部
期刊
《中国古代雕塑》等获奖书目,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外文局的镇局之宝    1.《中国古代雕塑》——外文出版社    [评委点评]  ***评委:于文涛  (一)《中国古代雕塑》是一部重量级的外宣图书,是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的一种。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可以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重要人士。  (二)内容翔实,文字准确,图片精美。  (三)是一本长销书
期刊
编者按:从“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到“3·15”晚会,再到于今年“立春”推出的“春暖2007”系列公益节目,央视经济频道打造的一个个品牌节目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感谢央视经济频道和郭振玺总监,由其精心策划的“春暖2007”又一次温暖和滋润了亿万人的心田,将政府、民间公益组织、企业、媒体和公众连在了一起,共同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春暖2007”发起“爱心总动员”    用传递春天
期刊
清晨,太阳透过窗户照进了斯德哥尔摩第一酒店的房间,马路边厚雪覆盖,不远处静谧的水面上闪烁着碎金般的霞光......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已身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身在北欧,也像北欧人一样,见了冬季的太阳就格外兴奋,因此,一大早便走出酒店,来到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区一逛。    王宫、国会大厦与平民化国风    老城的王宫,一座临水而建的宫殿,是斯德哥尔摩知名的古建筑。它用巨大石材砌筑,比之红墙、红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