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其在政治上十分动荡,思想上却十分活跃,社会风气更是开放,且人才辈出。而“魏晋风度”作为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所谓名士风范,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种种行为,有些在今天看来仍然让人敬仰,有些则相当不可思议呢!
  嵇康(224年-263年)
  字叔夜,“竹林七贤”精神领袖之一,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

一曲广陵成绝响


  “竹林七贤”之“竹林”在哪里呢?说法不一。
  其中一種是,1700年前,在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一带),嵇康隐居的山间寓所,很多名流才俊慕名而来,饮酒作诗,谈玄论道,弹琴长啸,十分逍遥。他们结成了一个比较松散的文人“沙龙”,因为此地有茂林修竹,所以后世便将这“沙龙”称为“竹林之游”,而其中最出名的七位,就被称为“竹林七贤”。还有一种说法是,西晋时期,佛经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竹林”一词便源自佛经故事“竹林精舍”。
  当然,无论“竹林”从何而来,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都以非凡的才华和超脱狂放、桀骜不驯的个性,站在名士圈的顶端,不仅引领了当时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精通文学、玄学和音乐,同时外表十分俊逸,可以说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据说他去山间采药时,竟被樵夫误认为是天仙下凡。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在曹氏与司马氏的争斗中,倾向皇室,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并与司马昭之心腹钟会结下仇隙。司马昭曾碍于嵇康名气太大而不好下手迫害,后来,嵇康的友人吕安被诬告,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和吕安。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前,嵇康神色自若,弹奏了自己最喜欢的琴曲,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后从容赴死。嵇康一死,曲终人散。
  此后千年,人们只能在前人的描述中,想象《广陵散》中蕴含的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这首古曲并对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你知道“竹林七贤”是哪七位吗?
  阮籍(210年-263年)
  字嗣宗,“竹林七贤”精神领袖之一,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弹着琴,喝着酒,人生就是这样洒脱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可谓名门之后,同时也名满天下。他的文学造诣极高,在诗歌、散文、文论上皆有成就。此外,我们都知道,阮瑀曾以一首琴曲获得了曹操的信任,而阮籍也继承了父亲的音乐才能,且一生都在琴与酒的痴狂中度过——用醉酒佯狂的办法来躲避当权者的招揽,在琴乐里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以此达到既不违背个人的意愿,又免于杀身之祸的目的。
  《晋书》上记载,阮籍曾连醉60天,就是为了不与皇帝司马昭成为儿女亲家;他如此厌恶司马氏篡权窃国,却因看上一兵营厨子酿的酒,做了司马家的步兵校尉,到任后除饮酒外不问一事。真可谓纵酒颓放、潇洒至极。令人不解的是,嵇康死后,一直淡泊名利的阮籍却为臭名昭著的司马氏集团写了一篇《劝进文》,这件事不仅招来千夫所指,更让阮籍悔恨终生。而写下《劝进文》之后,阮籍很快就郁郁而终了。
  阮籍本有济世之才,可惜生不逢时。他虽然不是道德上的完人,但却是一个率真的人。正是不肯同流合污的“真”,造就了他狂放不羁、任情自适、倜傥不群的外在,孤独苦闷、哀伤绝望、委曲求全的内心,还有含血带泪、寓意深远的诗篇。有人甚至这样评价:魏晋时代失去了阮籍,整个时代将会黯然失色;有了阮籍,魏晋时代才能让人神思遐往,不停追逐。
  山涛(205年-283年)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县)人。

一个被低估的真君子


  山涛早年丧亲,家中贫困,但少时即有器量,卓尔不群。他同样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与名士嵇康、吕安为友,后又遇阮籍,成为竹林之交。
  与阮籍相比,山涛很会审时度势,虽前半生于“竹林深处”如闲云野鹤,但在40岁时踏入了仕途,而且一路青云直上,选贤用能,政绩斐然,官至司徒,位列三公,连政权更迭都未能影响到他。
  照理说,山涛先后为曹氏和司马氏政权做事,与“竹林”里的朋友们早已分道扬镳,但他却一直很照顾这些老朋友,是一个温和且很讲义气的人。当年,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老朋友嵇康代其原职,嵇康大失所望,骂山涛俗不可耐,遂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不仅没接受好意,还把山涛的面子踩在了地上,但山涛并未记仇。后来,嵇康因得罪司马氏而被治罪,临死前把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山涛,并告诉儿子:“有巨源在,你就不会孤独无靠了。”山涛果然一心一意扶持嵇绍,人品可见一斑。
  也许很多人觉得山涛并没有坚持“竹林七贤”的气节,但他在乱世中,秉持着清正的作风,一心为国为民,不附权贵,不抛同僚,不弃好友,亦乃君子之道也。
其他文献
【读前花絮】  小樱:最害怕看有关战争的书籍了!  书虫:啊,怎么了?  小樱:残酷的战争让我对人生感到绝望。  书虫:不怕不怕,给你推荐一本“诗体小说”——《荷花淀》,让你在残酷中感受到生命的美……【虫家讲坛】  你读过“充满荷花香气”的作品吗?  如果没有,不妨翻开《荷花淀》,在孙犁优美的文字中,感受那个发生在遥远年代的故事。《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也是“荷花淀派”文学的代表作品。全文充满诗
期刊
文艺旅行家  旅行地:瘦西湖  浪漫指数★★★★★  幻想能力★★★★★  创意程度★★★★  游瘦西湖,最理想的方式是乘彩舟画舫而行。舟行水上,看船头犁波耘浪,听水花拥吻岸壁的喧哗,再把岸上络绎行人视为流动风光,于是,便有一种穿越时空、贯通古今的超然与洒脱,弥散向园林的四面八方。  另一种清雅的意境,是沐着淋漓细雨,撑一把油纸伞,彳亍于空落寂寥的石板路上。有淡淡的音乐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完全可
期刊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火遍全球的“东方美食生活家”李子柒自力更生,用勤劳与智慧打动了世界各国的人民。她劈柴,烧火,种菜,事事亲力亲为。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饼;柿子红了,她拿来晾干做柿饼;酸枣掉了满地,她拾来做成酸枣糕……  看着视频羡慕李子柒田园生活的年轻人一定想不到,天台上的大爷大妈们,早就在高楼大厦之间,活成了现实世界的李子柒。  走上中国的天台,你不难发现,那里有序
期刊
二十一、白毛风  孩子们丝毫不敢怠慢。欧阳圆圆和蒋美丽铆足了劲儿,连滚带爬地不停向上,不知疲倦的动作像是“微信跳一跳”。即使董咚咚和左拉拉不说什么,他们也明白,自己肩上承担的,是整个北极。  通道里只有沿着楼梯边缘安装的照明灯带,光线很暗,向上曲折延伸,仿佛没有尽头。  逃亡过程中,那张神秘的纸条成了大家心里最强烈的疑问。究竟是谁,会在这样关键的时候帮了他们?纸条上墨迹未干,应该是刚写下不久,也就
期刊
【小草老师茶话会】  在上一期,我们刚刚系统地梳理了描写景物的方法,我们发现“四时景物皆成趣”,徐乐乐说:“其实,写景的方法多着呢!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眼下,一年中最美的四月到了,春深似海,春色无边,百花争艳,百鸟争鸣。我们可以动静结合地去表现春天之美,我们也可以变身为一朵桃花、一枝绿柳,拟人化地描写春景,还可以用抒情的语言歌颂春天的大自然,当然也可以写一处春天中的小景致。  现在,到了我们好好
期刊
炮火隆隆的革命年代,多少人为了党和国家前赴后继,牢牢捍卫着自己心中那份最炽热的忠诚。新时代,红旗招展,我们沐浴着幸福前行。那些为创造新时代而奉献过的人,那些让红旗更加鲜艳的事,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  本期,“红星讲解员”小鱼儿将和你们一起,拭去时光的尘埃,走进少先队的历史,重寻榜样的力量,让曾经的“少先队员”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再次熠熠生辉!星光人物:李铁梅  一盏红灯,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这
期刊
不是取舍,而是一种转化,一種寄托。   ——题记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黎明前一颗星子也无,稠云遮蔽了苍穹。  水生嫂的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依恋不舍,但他毫不畏惧。水生嫂也能识大体,顾大局,很快便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她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她把爱家的情感寄托在爱国之上,这一境界实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完美结合”——亲人的安危与抗战,小家与大国的矛盾,最后得以统一。国难当头之际,多少像水
期刊
都说江南是画  白墙黛瓦,碧水江花  就连城外那座不起眼的小桥  也分明是画师手中一次颇为精心的创作  可江南啊,分明是曲  尤其在六月与七月  家家户户,屋顶,檐下,井边  雨注时大弦嘈嘈  滴答时小弦切切  若是在池塘里,那便热闹起来啦  四周此起彼伏的蛙声里  如是细听  可以依稀分辨出雨的踪迹  或是潜入水中的清脆  或是打在草叶上的喑啞  声声可寻  而在夜晚的阁楼  江南的曲又多了几分
期刊
你若在场  定会惊叹于这个黄昏  感受落日西沉一霎那袭来的凉意  欣赏池月一寸寸东上时奋力的可爱  你若在场  定会与我一般闲适  倚窗,散发,吹风  嗅到,晚風阵阵送来荷香  聆听,夜露在竹林中滴答成曲  “何不抚琴一首”  亭中,便已琴声悠扬  你若在场,今夜定会生动  可流水终究少了高山  思念既起,竟于梦中见你  “下回定来拜访”  阖眼,笑意便挂满眉梢  你知道这首现代诗改编自我国古代哪
期刊
刺客,一个让人心惊胆寒的称呼。他武艺高强、胆识过人,如同一个狙击手冷静地瞄准着自己的目标,让对手不寒而栗。  古往今来,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影视作品,刺客的故事一直被演绎。追根溯源,把刺客故事说得最精彩的当属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其父司马谈就是汉代著名的史官。司马迁自幼博览群书,少年游历四方,成年后继承父亲鸿志,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刺客故事就记录在
期刊